暮春的未央宫笼罩在铅灰色的云层下,御花园的牡丹开得妖冶浓烈,却掩不住长廊间弥漫的苦腥药石气息。刘恒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褐,站在椒房殿紧闭的朱漆门前,指节悬在鎏金门环上迟迟未叩。三日前薄昭传回的密信还在袖中发烫,那句"惠帝病重,意在传位"让他在代国的书房里彻夜踱步,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恍若困兽。
"代王?陛下己等候多时。"鎏金兽首门环突然发出轻响,身着皂衣的内侍掀开织金帘栊,尖细的嗓音惊得他浑身一颤。踏入殿内,浓烈的龙涎香混着血腥味扑面而来,三十六盏青铜宫灯明明灭灭,将蟠龙金榻上的身影割裂成斑驳的虚影。刘恒扑通跪地,额头紧贴冰凉的青砖,连余光都不敢扫向榻上,粗布衣袖垂落时,露出腕间刻意佩戴的、母亲薄姬手织的葛布护腕。
"快起来。"刘盈的声音沙哑如破锣,剧烈的咳嗽声震得珠帘哗哗作响,玉枕旁的青瓷痰盂己盛了小半盂暗红血沫。刘恒却像钉在地上般纹丝不动,掌心沁出的冷汗洇湿了粗布鞋面——他在代地十五年,早己将"示弱保身"练就得炉火纯青。当年吕氏封王,他主动削减封地赋税三成;匈奴犯境,他宁可耗费三年修筑"固关城",也绝不主动出兵,甚至将长子刘启送去边关做"监军",只为打消各方猜忌。
"皇弟可是怕了?"刘盈突然轻笑,震得喉间涌上腥甜,龙袍下的手指死死抠住榻边的螭纹玉枕。他挣扎着坐起,十二旒冕旒晃动间,露出眼底血丝密布的眼睛,"你在代地养精蓄锐,连匈奴单于都道'代王治下固若金汤',如今见了朕,倒像受惊的鹌鹑?"
刘恒猛地抬头,正对上刘盈洞悉一切的目光,后背瞬间渗出冷汗。他想起出发前谋士张武的告诫:"此去吉凶难料,殿下务必三缄其口,察言观色。若陛下问及政务,便以'代地偏远,见识浅薄'搪塞;若提及继位,须伏地痛哭,以死辞谢。"于是垂眸沉声道:"臣弟愚钝,只知代地百姓尚需安抚,匈奴边患未除,实无治国安邦之能。"说罢,刻意让声音带上几分颤抖,额头在青砖上撞出闷响。
寝殿陷入死寂,唯有铜漏滴答作响。刘盈死死盯着这个素来低调的弟弟,看着他刻意佝偻的脊背,磨得发亮的粗布鞋,还有袖口露出的、明显不合身的补丁——那分明是仿照代地百姓的缝补手法。突然想起吕氏当权时,刘恒年年送来的贡品里,总夹着几匹代地特产的素布,既不失礼数,又从不显山露水;更想起去年收到的《牧民策》竹简,字迹工整却刻意藏锋,仿佛生怕展露锋芒。
"你在代地推行新政,废除连坐法时,可曾想过自己无能?"刘盈突然抛出这句话,死死盯着刘恒骤然绷紧的下颌,"皇弟莫要装糊涂,这天下需要的不是唯唯诺诺之辈。"话音未落,又是一阵剧烈咳嗽,血沫溅在明黄龙袍的团龙纹上,宛如新添的朱砂。
刘恒伏地的双手青筋暴起,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想起昨夜在馆驿,亲信宋昌说的那番话:"若真是试探,示弱便是死路;若诚心传位,推诿反倒失了圣心。"咬牙抬头时,眼中己蓄满悲戚:"臣弟非是推诿,实乃先帝基业太重,臣弟唯恐重蹈吕氏覆辙,让陛下失望。代地虽小,臣弟每日战战兢兢,生怕行差踏错。如今骤承大位,这江山...这江山..."声音哽咽,泪水滚落,打湿了青砖上的蟠龙浮雕。
这句话似是触动了刘盈,他重重靠回榻上,望着穹顶蟠龙藻井,那里的金漆己有些剥落,露出底下斑驳的木色。"吕氏之乱...都是朕的错..."咳嗽声打断话语,指缝间渗出的血滴在明黄龙袍上,像绽开的红梅。刘恒这才发现,兄长枕边放着卷泛黄的《牧民策》,正是他去年托人进献的治国方略,竹简边缘被得发亮,批注处的朱砂字迹己然晕染。
"皇弟..."刘盈的声音微弱如蚊,"代地治理之道,你比朕强。这江山...真的不能再乱了..."他颤抖着伸出手,却在半途无力地垂下。
暮色不知何时漫进殿内,将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刘恒望着气若游丝的兄长,终于卸下防备,膝行上前紧紧握住那只冰凉的手。窗外惊雷炸响,暴雨倾盆而下,冲刷着未央宫的琉璃瓦,也冲散了最后一丝猜忌。而在殿外的阴影里,李翔手握剑柄,看着这一幕,暗自松了口气——这场关乎汉室存亡的博弈,终于有了答案。
(http://94xsds.com/book/787836-9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