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年深秋,荥阳城头的战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汉军将士脸上的疲惫与警惕交织。刘邦在中军大帐内来回踱步,案上堆积的战报己将烛火映得昏黄。张良独坐帐中,手中握着龟甲占卜,裂纹纵横如楚汉对峙的局势。
"先生,难道真无破局之法?"刘邦停下脚步,眼中满是焦灼。数月来,楚军攻势虽缓,但范增运筹帷幄,项羽又亲督战,汉军始终难以突围。
张良放下龟甲,目光如炬:"臣夜观星象,荧惑守心,主内患将除。项羽刚愎自用,范增虽号'亚父',但君臣间隙早生。若行离间之计,必能瓦解楚军根本。"
刘邦抚掌称善,即刻召来李超、陈平商议。李超展开楚营布防图,指尖划过范增营帐的位置:"范增七旬高龄,仍每日亲自巡营,其对项羽忠心耿耿。强攻难动分毫,唯有从人心入手。"陈平轻摇折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某愿携黄金万两,潜入楚营。只需让流言如瘟疫般蔓延,项羽生性多疑,定会自毁长城。"
三日后,楚营中开始流传奇怪的耳语。士卒们私下议论,说范增早与刘邦有书信往来,约定破汉后裂土封王;又传汉军使者来营时,本是求见"亚父",得知面见项羽后,竟露出失望之色。这些流言像野火般迅速蔓延,很快传入项羽耳中。
当汉军使者再次来到楚营,项羽设宴试探。使者按陈平之计,故作惊讶:"吾王以为此次是与亚父议和,岂料竟是项王召见?"项羽脸色骤变,次日便收回范增调兵之权。范增怒不可遏,当面质问:"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乡!"他拂袖而去,却在归途中因背疽发作,含恨而亡。
消息传至汉军大营,刘邦仰天大笑,张良却神色凝重:"范增虽死,项羽之勇不可小觑。唯有速战速决,方能扭转局势。"此时,韩信的加急军报也至——他己整军完毕,请求北伐赵国,切断楚军侧翼。
李超在军事会议上谏言:"赵地坐拥太行天险,陈馀聚兵二十万于井陉口,居高临下。韩信虽善用兵,但三万汉军长途奔袭,恐陷险境。"韩信却从容起身,展开羊皮地图:"李大人可知'置之死地而后生'?井陉之道狭窄,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末将愿引军至绵蔓水畔,背水列阵。"
帐中诸将皆惊,刘邦更是拍案而起:"韩将军莫非疯了?背水作战,乃兵家大忌!"韩信却微笑解释:"赵军据险而守,若正面强攻,久战不决。末将背水列阵,看似犯险,实则诱敌。待赵军倾巢而出,某己遣两千轻骑绕道敌后,突袭赵营。赵军见营垒尽失,必乱阵脚。"
李超沉思良久,缓缓点头:"将军此计,妙在虚实相生。然背水一战,军心士气至关重要,还需周密部署。"韩信拱手称谢,当夜便拔营起寨,星夜兼程向井陉进发。
十月寒夜,井陉关下的绵蔓水结着薄冰。韩信将三万汉军列于河畔,身后是滔滔河水,再无退路。赵军主帅陈馀登上城楼观望,见汉军如此布阵,仰天大笑:"韩信徒有虚名,背水为阵,此乃自寻死路!明日破晓,必踏平汉营!"
黎明时分,赵军鼓声震天,二十万大军如潮水般涌来。韩信率军佯败,丢弃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退却。赵军见状,全军出击,欲一举歼灭汉军。就在此时,事先埋伏的两千汉军轻骑趁机冲入赵营,拔掉赵军旗帜,遍插汉军赤色战旗。
背水而战的汉军见退无可退,反而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以一当十,拼死搏杀。赵军久攻不下,正欲回营休整,却见营垒之上汉军旗帜飘扬,顿时军心大乱。韩信抓住战机,率军反攻,赵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混战中,陈馀被汉军斩杀,赵王歇被俘,赵国全境宣告平定。
捷报传回荥阳时,汉军大营欢声雷动。刘邦大宴群臣,亲自为张良、韩信斟酒:"子房离间之计,如利剑首插项羽心腹;韩信背水之谋,堪称千古奇策!"李超却在庆功宴后,将儿子李翔唤至书房。
"你观此两役,可有领悟?"李超指着墙上的《孙子兵法》问道。李翔沉思片刻,答道:"子房先生以谋略攻心,不战而屈人之兵;韩信将军险中求胜,善用兵法奇正之道。但韩信背水一战太过凶险,若非将士用命、奇袭得手,后果不堪设想。"
李超欣慰地点头:"正是如此。用兵之道,当如子房般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若学韩信涉险,需有十成把握。记住,真正的将才,不在于敢不敢冒险,而在于能否算准风险。"窗外月色如水,洒在李氏父子身上,照亮了他们对未来战局的思索——范增己死,赵国平定,楚汉相争的天平正在加速倾斜,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汉三年,张良察项羽多疑,献离间计。陈平携金入楚营散布流言,项羽疑范增通汉,削其权。增愤而辞,归乡疽发身亡,楚营失谋主。”——《汉书·留侯传》
“韩信请北伐赵,李超谏赵地险要,需谨慎。信率三万军背水列阵,先遣伏兵夺赵营,自引军佯败诱敌。赵军倾巢而出,汉军背水死战,伏兵举汉帜扰乱赵军,汉军夹击,斩陈馀、俘赵王,赵地平定。刘邦赞张良、韩信之谋,李超诫子勿轻易涉险,当以智取胜。”——《大汉开国史》
(http://94xsds.com/book/787836-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