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李超成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章 李超成家

 

陇西的深秋,朔风初起,却吹不散将军府前的暖意。朱红大门两侧,未用绸缎彩绣,只挂着两串百姓自织的粗布灯笼,缀着金黄的麦穗。晨雾未散时,李超己身着玄色吉服立于祠堂,望着父母灵位前新添的白菊,香炉里升起的青烟在晨光中袅袅盘旋。

三日前,当他拒绝咸阳权贵送来的联姻名帖,执意要娶寒门女子苏卿时,整个陇西都为之震动。有人说将军失了分寸,有人赞他风骨如松。唯有李超知道,父亲竹简上“莫攀附权贵而失本心”的教诲,早己在他心中生根。(苏卿,字月)

“吉时到——”司仪的喊声穿透薄雾。李超屏息转身,见苏卿由兄长搀扶着,自长廊尽头款步而来。不同于寻常嫁衣的繁重工笔,她身着一袭素色襦裙,衣摆绣着田间常见的荞麦花,发间仅斜插一支竹钗,倒比金步摇更显清雅。人群中传来细碎惊叹,却见苏卿落落大方,朝着李超福了福身,眼中含笑:“将军久候。”

祠堂内,烛火将“显考李信”“显妣华阳”的牌位照得发亮。李超牵着苏卿的手缓缓跪下,掌心相贴的温度,让他想起幼时见父母执手议事的模样。“父亲,母亲,”他声音微颤,“孩儿遵您遗训,寻得良配。她虽无显赫家世,却心怀百姓,当与我共守陇西。”苏卿亦伏地叩首,言辞恳切:“愿以微薄之力,承双亲之志,护万家灯火。”

拜堂毕,喜宴设在将军府前的校场。没有珍馐玉馔,桌上摆的是陇西特色的荞麦馍、羊肉羹,酒水则是百姓自酿的粟米酒。李超携苏卿逐桌敬酒,白发老妪颤巍巍拉住苏卿的手:“姑娘好模样!当年你给我孙儿送过草药,这份恩情,咱们记着呢!”少年士卒们举碗高呼:“祝将军与夫人岁岁平安!”

婚宴正酣时,忽有快马自城门疾驰而来。斥候翻身下马,禀报道:“匈奴小股骑兵扰边!”话音未落,全场寂静。李超眉头微蹙,却见苏卿己取来他的玄铁甲胄,镇定道:“家国事大,夫君放心前去。家中有我。”她的眼神澄澈如洮河水,让李超心头一暖——这不正是父亲所说“互为臂膀”的妻室?

率领轻骑奔赴边关途中,李超思绪翻涌。记得初见苏卿那日,他乔装巡查民情,在破庙中撞见她正给流民分发稀粥。见孩童衣不蔽体,她当即解下自己的披风;听闻百姓为水渠之事发愁,她竟连夜绘制图纸。这样的女子,比任何世家千金都更懂何为担当。

战事很快平息。归来时,暮色西合,将军府前的灯笼重新点亮。李超下马,见苏卿立在阶前,手中捧着温热的姜茶:“我让伙房留了饭,还有你爱吃的胡麻饼。”两人相视而笑,仿佛方才的战火只是插曲。

是夜,李超带苏卿登上瞭望塔。远处村落灯火点点,新修的水渠在月光下泛着银光,烽火台的值守士兵偶尔传来几句歌谣。“你看,”李超指向绵延的祁连山,“父亲说世家根基在民心。如今百姓肯为我们点灯,肯与我们同甘共苦,便是最大的荣耀。”

苏卿倚着他轻声道:“白天我去了义学,孩子们说想在祠堂旁种桃树,待到春天,满院桃花,二老在天上见了,也会欢喜。”李超握紧她的手,忽然想起父亲信中“人才如种子”的话——或许,这就是世家传承的真谛。

此后数月,苏卿脱下嫁衣,换上粗布短打,每日跟着农正查看田垄,与绣娘研究改良羌绣针法,还在义学增设女课。百姓渐渐传开,说将军夫人比男子更能干,将军府的门槛都快被求教书、求良方的人踏破。

次年春,祠堂旁的桃树果然开花了。粉白花瓣落在李信与华阳的牌位前,苏卿带着孩子们清扫落花,李超则在一旁指导新兵操练。春风拂过,传来孩童清亮的诵读声:“民为贵,社稷次之......”

李超望着这一幕,忽然明白,父母用一生守护的,不仅是李氏血脉,更是一种信念。而他与苏卿,正将这份信念,化作陇西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烟火。

苏卿后为李超诞下一儿一女,男子为李翔,女儿为李晓

(暂时是李超的画面,李翔没啥画面,该出场再出场)


    (http://94xsds.com/book/787836-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