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李信遗书立世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李信遗书立世家

 

春雪初融时,陇西的冻土开始松动。李超独坐书房,案头摆着母亲临终交付的油布包。铜锁在烛火下泛着幽光,他着油布上经年累月的褶皱,二十年前父亲血洒庭前、母亲枯守半生的画面在眼前交织。当指尖触到信封口的火漆印,那枚模糊的“信”字让他喉头一紧——这是父亲绝笔。

展开泛黄的竹简,李信刚劲的字迹力透竹背:“吾儿见字时,父己作古久矣。世人皆道世家为钟鸣鼎食、累世公卿,然此乃皮毛。昔韩赵魏分晋,田氏代齐,多少高门转瞬覆灭?真正的世家,当如祁连山石,任风吹雨打,根基永固。”

李超的目光扫过竹简,窗外的祁连山在暮色中轮廓渐显。父亲的文字仿佛带着温度:“世家之基,首在立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汝治陇西,当以仁德为本,修水利、劝农桑,让百姓知李家之好,非因权势,乃因恤民。父虽蒙冤,然从未后悔守护百姓,此乃立身之本。”

竹简沙沙作响,李超的手微微颤抖。烛光忽明忽暗,将文字投映在墙壁上:“其二,在于树人。世家非一人之功,乃代代相传之志。汝当广收寒门子弟,授以兵法谋略,育其忠义之心。昔吴起与士卒同衣食,赵奢散家财养士,方有死士相随。记住,人才如种子,今日播撒善意,他日自会开花结果。”

读到此处,李超想起父亲麾下那些老卒。当年父亲被构陷时,曾有百余名士兵冒死闯宫鸣冤,最终血染咸阳街头。母亲后来偷偷供养这些遗孤,原来早就在践行父亲的遗志。

“其三,慎于联姻。婚姻非儿女私情,乃家族存续之纽带。然切记,莫攀附权贵而失本心,莫因利益结仇怨。昔吕不韦联姻六国,看似风光,终因利尽而亡。择亲当选有德之家,互为臂膀,而非互为枷锁。”竹简上的字迹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但每一笔都似重锤敲在李超心上。他想起咸阳那些拉拢的贵族,如今终于明白母亲为何屡屡婉拒。

竹简滑落案上,李超久久不语。二十年前,父亲被冠以“谋反”罪名,却至死未发一言。如今他终于明白,那不是懦弱,而是恪守自己认定的道。母亲临终前望向祁连山的眼神,饱含的是对父亲信念的坚守。

更漏声滴答作响,李超展开羊皮纸,挥毫写下治郡方略。他决定在陇西开办义学,广纳寒门子弟;疏浚河道,开垦新田;整顿军备,建立一支听令于民的精锐之师。他要让李家的名号,不再因权势而显赫,而是因德行与担当而被铭记。

次日清晨,李超召集麾下将领。阳光透过议事厅的窗棂,洒在他手中的竹简上。“诸位,”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从今日起,陇西将有新的规矩。凡欺凌百姓者,军法处置;凡私吞军饷者,严惩不贷。我们守的不仅是疆土,更是万千百姓的安宁。”

数月后,陇西义学开课。李超亲自授课,讲的是治世之道与为将之德。课堂上,既有将军之子,也有猎户、农夫的孩子。望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李超仿佛看到了父亲期许的未来。

这一年秋收,陇西粮仓满溢。百姓自发来到将军府前,献上刚收获的粮食和果蔬。李超站在府门前,看着白发老妪颤巍巍递来的麦饼,终于读懂了竹简上“民心所向,方为世家根基”的深意。

夜深人静时,李超将父亲的信重新用油布包好,放入檀木匣。他走到庭院中,望着远处祁连山上的烽火台。那里的火光,不再只是战争的讯号,更是一个家族对土地和百姓无声的承诺。父亲用生命写下的遗训,母亲用余生践行的坚持,都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http://94xsds.com/book/787836-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