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孝惠七年冬月,未央宫前殿的钟鼓惊破长安的晨雾。刘恒身着玄色丧服立于高祖庙前,望着鼎中腾起的青烟,指尖无意识着代地百姓敬献的护身符——那是用粗麻编织的茱萸结,早己被汗水浸得发皱。当司仪高喊"恭迎天子"的刹那,他跪地叩首的动作迟缓而郑重,余光却扫向阶下身着紫绶金印的李翔。这位力挽狂澜的头号功臣正手持笏板,目光如炬地盯着祭坛,腰间象征丞相权力的玉具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登基大典当夜,刘恒屏退宫人,独坐宣室殿批阅奏折。案头摆着三封密信:一封来自代地旧部,提醒他"李翔门生遍天下,需防功高震主";一封是周勃亲信送来的"投诚书";最下方压着的,是李翔亲自拟定的《新帝施政要略》,墨迹未干处还带着朱砂修改的痕迹。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在李翔建议的"厚赏功臣"条目旁,他用银簪刻下极浅的记号,宛如一条即将苏醒的蛇。
三日后早朝,刘恒望着阶下神色各异的群臣,突然快步走下玉阶,径首来到李翔面前。满朝哗然中,他亲手扶起欲行大礼的丞相,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哽咽:"若无李卿力挽狂澜,朕安能坐于此位?自今日起,可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这番殊荣引得众人艳羡,却无人注意到李翔起身时,两人交握的手上,帝王的指甲几乎掐进功臣的掌心。
深夜的未央宫椒房殿,刘恒对着铜镜换上素色常服,镜中倒映的面容己褪去白日里的谦和。"陛下,李丞相送来密函。"贴身宦官的通报声传来,他接过蜡封的竹简,只见开头便是"诸吕余孽仍有漏网,臣请陛下早做决断"。冷笑浮上嘴角,他将竹简凑近烛火,看着李翔的字迹在火焰中扭曲:这老狐狸,分明是要借我之手清洗朝堂。
次月,刘恒颁布第一道政令:大赦天下。当百姓欢呼"圣天子"的声音响彻长安时,诏狱中的二十三名吕氏旧部却被秘密处死。行刑前,李翔奉旨在狱中宣读敕令,他望着囚犯们绝望的眼神,语气沉痛:"诸位安心去吧,陛下仁厚,定会善待你们的家人。"转身却对狱卒低语:"其族人即刻发卖为奴,一个不留。"这话被隔墙的细作听去,当夜便呈到刘恒案头。
朝堂之上,刘恒对李翔礼遇有加,不仅将皇家园林赏赐大半,还特许其子弟入侍。某次宫宴,他甚至亲手为李翔布菜,言辞恳切:"汉室中兴,全赖丞相!"可当李翔提议加强相权时,刘恒却笑着岔开话题,转头提拔李翔政敌之子入朝为官。表面仍对丞相恭敬如常,私下却授意御史弹劾李翔家仆越制,将他推到舆论风口浪尖。
这日,刘恒在批阅奏折时,突然看到李翔呈上的《限制藩王策》。他先是皱眉沉思,继而展颜大笑,立刻召集藩王进京"共商国是"。诸侯们惶恐不安地抵达长安,却见天子亲自设宴款待,席间刘恒握着齐王刘襄的手,语气温柔:"叔父远来辛苦,长安美景,定要多留些时日。"这番操作看似怀柔,实则将一众藩王变相软禁,而这绝妙计策,正是脱胎于李翔的奏疏。
夜深人静,刘恒独坐书房,着高祖留下的传国玉玺。窗外月色如水,洒在李翔进献的《太公六韬》上,其中"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的字句,被朱砂重重圈起。他望着玉玺上的螭虎钮,想起白日里李翔在朝堂上侃侃而谈的模样,眼中寒光闪烁——这天下,终究只能有一个执棋人。
(http://94xsds.com/book/787836-10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