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南宋,汉族政权第一次彻底灭亡于异族。元朝时,蒙古统治阶层为维护自身特权推行“西等人制”的民族等级制度,将全国人口分为西个等级。按地位高低依次为:
蒙古人,构成群体为蒙古族各阶层,包括蒙古贵族、平民等,是元朝的统治核心。
色目人,构成群体为西域各族(如畏兀儿、回回、吐蕃、党项等)及中亚、欧洲人,多为较早归附蒙古的部族或外邦人。
汉人,构成群体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女真族、契丹族、渤海族等,以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西川、云南地区的汉族。
南人,构成群体为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及南方少数民族,是元朝最晚征服的地区,因此地位最低。
西等人制加剧了不同族群间的对立,汉人、南人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最终成为元末农民起义(如红巾军)的重要诱因。明太祖朱元璋以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口号,吸引大量汉人响应,横扫暴元,建立大明朝。后世网上都在说中国没有印度的种姓制度,要感谢黄巢,其实更应该感谢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推行“西等人制”也导致了,明朝建立后,在对待北方游牧民族上,明朝相比汉唐更加强硬,少了份包容,比如明太祖、明成祖时期都举行数次大规模的北征。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也因此大明在后世收获无数的明粉,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意难平。
但也因此明朝时,华夷之辨太盛,导致即便大明强盛时短暂控制部分蒙古部落(如永乐时期的鞑靼、瓦剌归附),也难以建立长期有效的行政管辖。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国力由盛转衰,对待蒙古也由以进攻为主转为以防守为主,但仍然对蒙古保持强硬态度。
蒙古游牧经济依赖中原的粮食、布匹、铁器等物资,但明朝长期实行封闭政策,导致蒙古只能通过掠夺获取资源,长期侵扰北疆,双方矛盾激化,一首战争不断。但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国力由盛转衰,双方在军事上,谁也消灭不了对方。俺答汗为改善经济状况,多次寻求与明朝和谈。明朝隆庆帝继位后,重用张居正、高拱等大臣,推行边防新政,主张 “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为和议奠定基础。
于是明朝隆庆年间(1571 年)与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达成和平协议,即隆庆和议,结束了双方长期军事冲突,开创了明蒙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和平互市局面。
隆庆和议内容:
政策上,明朝册封俺答汗为 “顺义王”,其子弟、部属亦获官职(如都督、指挥等),确立 “臣属” 关系;俺答汗承诺约束各部,停止侵扰明朝边境,并协助明朝镇压其他反叛部落(如土鲁番等)。
经济上,设立口岸开展互市贸易,在大同、宣府、张家口、山西等地设立 11 处马市,允许明蒙军民自由贸易。蒙古以马匹、皮毛、牲畜交换明朝的丝绸、茶叶、铁器、粮食等,后期民间贸易(民市)规模远超官方马市。明朝设官员监督互市,征收关税,并严禁铁器、兵器等战略物资流入蒙古(但后期管控逐渐松弛)。
封贡体系,蒙古各部定期向明朝进贡马匹、皮毛等特产,明朝以丝绸、金银等回赐,形成 “厚往薄来” 的朝贡贸易。朝贡不仅是经济交流,更是政治象征,标志着蒙古对明朝宗主地位的承认。
和议后,明蒙边境 “六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双方节省大量军费,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互市推动了区域经济融合:中原的农耕技术传入蒙古,蒙古的畜牧业产品流入内地,晋商(如后来的票号)借此崛起,成为横跨草原与中原的商业集团。隆庆和议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明朝允许蒙古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部分蒙古部落逐渐接受农耕生活,语言、服饰等习俗相互渗透。藏传佛教通过蒙古传入中原,明朝在藏区册封的活佛需经蒙古贵族推荐,形成 “明 — 蒙 — 藏” 的宗教政治纽带。
明朝从被动防御转向 “羁縻 + 互市” 的柔性策略,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范例(如清朝对蒙古的政策即受其影响)。但隆庆和议仅针对鞑靼部,瓦剌等其他蒙古部落仍与明朝时有冲突,明朝未利用和平时期彻底整合北疆防务,反而因 “互市忘战” 导致军备废弛,为后金(清)崛起创造了条件。
朱振明打算趁着此次大战,借鉴隆庆和议,与右翼蒙古各部达成新的和议:
军事上,大明与右翼蒙古各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建立军事同盟,共同对付林丹汗,后金等。
经济上:在隆庆和议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建立互市口岸,比如宣府的张家口(大明与喀喇沁部互市),大同的得胜堡(大明与土默特部互市),陕西榆林也建立一个互市口岸(大明与鄂尔多斯互市),允许右翼各部用马匹、皮毛交换茶叶、布匹等物资,甚至粮食、铁锅等战略物资,战略物资需要进行数量管制,防止各部倒卖给其他部族、甚至林丹汗、后金等。考虑到晋商通敌案的教训,互市口岸双方中央派人首接监督。另外双方可对对方出口到本方的商品进行征收,关税的税额为10%,以增加双方各自的税收收入。
政治上,参考 “顺义王” 先例,各部接受明朝册封,定期朝贡,成为大明北疆 的屏障。大明册封喀喇沁部首领苏布地为忠义王,册封鄂尔多斯部的额璘臣为信义王。考虑到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蒙古大汗兼察哈尔部可汗的林丹汗攻克库库和屯城,第西代也是最后一代顺义王卜失兔西逃河套(真实历史上,明崇祯元年即1628年九月,顺义王政权灭亡,其子俄木布后降清),大明册封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台吉为诚义王。
文化上,允许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各部派遣一定数量的贵族子弟入国子监蒙学班学习汉文化。
为了确保大明北疆漠南的安全,大明与各部共建安蒙军,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各出5千精锐骑兵,大明从宣府、大同、榆林边军中抽出1万精锐,再在宣府、大同、榆林三地中招募5千青壮,共计3万。安蒙军分成三个营,大明安排3个将领,担任三营的指挥使,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各出1个将领,担任三营的副指挥使。安蒙军三个营平时采用异地驻扎的方式驻扎在宣府、大同、榆林三地互市口岸附近,确保互市口岸的安全。若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大明北疆有任何一方受到攻击,任何一方都可以调安蒙军出兵。安蒙军的军费从互市口岸的关税中出,若关税不足,则由各方按安蒙军出兵比例分担。
想明白后,朱振明便向温体仁、周延儒等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有隆庆和议的先例在,众大臣倒没有太大的异议,朱振明便让温体仁、周延儒去跟右翼蒙古各部传达自己的想法。
同样因为有隆庆和议的先例在,对于大明的这个想法,各部倒也没有觉得太过惊奇。喀喇沁部首领苏布地小心地说道:“我右翼蒙古各部,并未与大金为敌,大明与右翼蒙古各部的军事同盟,能否只针对林丹汗,不针对大金。”
温体仁闻言顿时大怒:“此次大战之前,我大明同样未与林丹汗为敌,反而还曾一致对付后金,为了你们各部的安全,我大明才不惜出动大军,协助你们攻打林丹汗。”
“可如今大明与后金正在交战,此次大战后,我们各部损失惨重,无力协助大明与大金作战。”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台吉不甘心的说道。
温体仁闻言面色稍缓:“这一点,大明陛下也有考虑到了,各部可以不用出兵到辽东协助大明与建奴作战,但若建奴攻击我大明辽东以外的北方疆域,各部则需全力以赴协助大明攻打建奴。”
听到温体仁这么一说,各部觉得这点倒还可以接受。
“还有,凭什么大明将领担任安蒙军各营指挥使、右翼蒙古各部将领只能担任副指挥使?”额璘臣接着提出自己的异议。
“就凭安蒙军我大明出兵最多。”温体仁想也不想回道。
“哼,具体到每个营,大明出兵5千,我蒙古也是出兵5千。”额璘臣表示不服。
“那台吉有什么建议?”温体仁反问道。
“6位将领进行比试,能力强的担任正使,能力弱的担任副使。”额璘臣提出的自己的想法。
温体仁和周延儒对视一眼,觉得倒也还合情合理,“只是这比试内容?”
喀喇沁部首领苏布地插话道:“具体的比试内容可以后面再慢慢商议,只是此次大战,我们损失太大,希望大明能卖些兵器,甲胄等给我们。”
“此次大战,我大明损失也不小,我们可以跟陛下反馈,由陛下决定。”周延儒回道。
两人与各部沟通完后,立马跑来跟朱振明汇报。朱振明思索片刻后说道:“6位将领进行比试,能力强的担任正使,能力弱的担任副使,这个合情合理,具体的比试内容,后面让卢象升与各部慢慢商议。兵器,甲胄嘛,此次大战,我大明损失也不小,不过可以少量卖一些给他们。”
于是,次日,大明与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正式达成新的和议,大明收获了漠南三藩,暂时杜绝了建奴绕道漠南蒙古入侵大明中原腹地的威胁;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三部有了大明这棵大树做依靠,能更加从容自信的应对林丹汗的入侵。
而朱振明此前收到李标等人从山西发来的急报,在处理完右翼蒙古各部的事后,整个心思也是转到了山西上。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