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迁都(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章 迁都(2)

 

见之前最反对南征的拓跋澄都同意了南征,其他人也不再反对,南征的事情就此被确定下来。

493年七月初五,拓跋宏举行大典立拓跋恂为太子。

七月初十,拓跋宏向全国发出文告,宣称要大举南伐。听到消息的南齐紧急动员扬州、徐州男子入伍,在各地大肆征兵,防备北魏大军可能的进攻。

八月,拓跋宏派广陵王拓跋羽,手持皇帝的符节安抚北部六镇,征调六镇骑兵向平城集结。

八月初九,拓跋宏叩别冯太后的永固陵。

八月十一,拓跋宏命令太尉拓跋丕和广陵王拓跋羽留在平城镇守,亲自率领文武群臣和皇族家眷,在三十多万步骑兵簇拥下,从平城出发一路南行。

随军南行的大臣越走感觉越不对劲,悄悄议论:“这位皇帝不像要去打仗啊?”

以往对南方出兵,都要选在冬季,这个时节南方雨水少,道路好走,南方水军优势发挥不出来,可这次出兵时间却匪夷所思,选在了炎热的夏季,南方的雨水正急,这不是用己之短,攻敌所长吗?

既然出兵,那就要讲究个兵贵神速,快速抵近前线,如今行进的大军停停走走,皇帝还有闲情逸致在各地访问孤残,这哪是用兵之道?

就不说跟随着大量的皇家亲眷,文武大臣们也被要求拖家带口浩浩荡荡,这些人哪里是去临阵打仗的?怎么看都像是组团大旅游。

尽管有这些疑虑,大家也不敢说,也不敢问,跟着走就是了。

拖拖拉拉慢慢腾腾,从山西北部到黄河岸边这点路,龟速运行走了一个月零十天。

九月二十,搬家大队终于渡过黄河。

九月二十二,终于到了洛阳,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到了洛阳,拓跋宏又不着急赶路了,冒着大雨兴致勃勃的带着诸位大臣参观洛阳,寻访古迹,大臣们个个叫苦不迭。

九月二十九,大雨滂沱,雨中拓跋宏下令出发,继续南下。

群臣们被这种反季节行军的做法折磨到崩溃。

意气风发的拓跋弘身穿战袍,手持马鞭,跃马准备出发。疲惫不堪的文武官员赶紧拦住马头,不断叩拜。

拓跋宏故意问:“此次作战计划都是和大家商量好的,大家也都是赞同的,如今大军要继续前进,你们却阻拦,要干什么?”

作为双簧戏演员之一的李冲首先抛出话题:“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实现,臣等不知道陛下要到什么地方去。”

拓跋宏怒气勃勃:“我正要去征服外邦,统一天下,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却怀疑这个重大决策。想让我的斧钺在你们的脖子上试试是否锋利吗?你们不要再多说了。”说完又纵马要走。

拓跋休、拓跋澄等人一齐跪下来劝谏,流泪阻止。

一边骑着马坚持要走,一边跪在地上哭哭啼啼死活不起身。

僵持了一会,眼看大家情绪酝酿的差不多了,拓跋宏问群臣:“这一次我们声势浩大的出动这么多军队,出来一趟还没取得什么成就,你们就不想向南进军了,以后一定会被后人笑话的,怎么办?”

大家缄口不语,等着拓跋宏放大招。

“如果你们都不想再行军了,那就以迁都洛阳为本次出师正名,以此理由堵塞天下人议论之口,你们认为怎么样?同意迁都的人站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右边。”

文武大臣这时才明白拓跋宏此行的真正目标,之前的疑惑全都烟消云散。相比要继续向南征伐,迁都确实是最能让人接受的结果。尽管很多人还是不愿意迁都,而此时此刻,同意迁都自然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最好选择。

在拓跋澄和李冲的带头下,文武大臣们高呼万岁,呼啦啦全部站到左侧,迁都大计就此被确定了下来。

眼见迁都洛阳一事确定下来,拓跋宏按计划着手安排后续之事:

令尚书李冲、穆亮、董尔一起负责营建新都洛阳,限期一年,第二年全员正式迁到洛阳办公,这一年拓跋宏在各地不断巡视,在各地行宫流动办公。

任城王拓跋澄先行返回平城,向留守在那里的官员们宣布迁都的决定。平城官员听到要迁都时,没有不感到震惊,拓跋澄引经据典费尽口舌大家终于勉强接受了。

拓跋宏下令在黄河岸边的滑台城兴筑祭台,亲临祭台祭告列祖列宗自己迁都的想法,随后下令在境内实行大赦。

认命王肃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负责推广使用新的礼仪和雅乐。改变鲜卑人传统的风俗习惯,从各方面向中原汉文化靠拢。

随后,拓跋宏亲自返回平城,向留守在平城的臣属解释迁都的想法。尚书于果、平阳公拓跋丕内心对迁都一事并不认同,拓跋宏晓以利害:“统治天下的人以西海为家,南北不定,哪能常居留一地而不动?祖先世居在漠北,之后不断南迁,营建了盛乐为都城,到了先祖拓跋珪,又从盛乐迁到平城。如今天下初定,需要施行教化,为什么就不能迁都呢?”

有先例在前,群臣百官也不好再提出反对意见,迁都洛阳一事就此完全确定下来。

做完平城官员的思想工作,拓跋宏不顾车马劳顿,继续巡视怀朔镇、抚宜镇、柔玄镇、邺城、朔州等地,向各地官员宣传迁都的初衷。

在拓跋宏迫切推动下,改革持续深化,新的举措不断推陈出新:

在迁都洛阳一年后,诏令禁止鲜卑民众继续穿胡服,这引起了大多鲜卑族人的不满。拓跋宏的态度很明确,可以不满,但必须执行。

495年,也是拓跋宏迁都到洛阳的第二年,完全按照汉族的礼仪,拓跋宏在新落成的太庙为皇太子拓跋恂举行了加冠之礼。

当年五月,拓跋宏下令在朝堂之中不得讲鲜卑语,违者免去所任官职。

六月,依据《汉书》中的记载,重新制定了度量衡制度,在全国正式推行。

八月,和汉族的教育体系全面接轨,在洛阳设立国子、太学、西门小学。

九月,后宫的皇后、妃嫔以及内外文武百官全部从平城迁入洛阳。

十一月,修建祭天圜丘,按照春秋时期鲁国的礼节,制定了祭天的礼仪。

这年年底,拓跋宏召见群臣百官,给他们颁赐冠服,以易胡服。

496年正月,拓跋宏发布诏令,告诉每个人,咱们原来的姓太复杂了,干脆咱们一起把姓都改了吧。

从今往后,拓跋宏不再姓拓跋了,改为元姓。从这开始,拓跋宏就不叫拓跋宏,改叫元宏了。

皇帝都带头改姓了,大臣们也跟着来吧。

按照汉族的姓氏习惯,拔拔氏改为长孙、达奚氏改为奚、乙旃氏为改叔孙、丘穆陵氏改为穆、步六孤氏改为陆、贺赖氏改为贺、独孤氏改为刘、贺楼氏改为楼、勿忸于氏改为于、尉迟氏改为尉,其余被改的鲜卑姓氏不计其数。

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荧阳郑氏、太原人王氏,这西姓在中原地区最受推崇,为争取中原士族对鲜卑统治的支持,元宏特意选他们的女儿进入后宫。出身陇西李氏的李冲,以才识受到冯太后和元宏的任用,己经成为朝中显贵,元宏也把他的女儿纳为夫人。

元宏下令,为了让鲜卑大姓能和中原士族平起平坐,对自立国以来功勋卓越,爵位己是王公的穆、陆、贺、刘、楼、嵇、尉等大姓,在官职、任命、地位上,同汉族世家卢、崔、郑、王西姓一样对待。

鲜卑过去的婚配制度十分随意,元宏的弟弟咸阳王元禧娶隶户人家之女为妃嫔,对此元宏严厉责备,下诏各宗室亲王迎娶的妃嫔都要从鲜卑八大姓及汉族有清望的门第人家之女中选聘,并亲自为六个弟弟重新聘娶妻室,力求门当户对。

元宏诏令群臣,只要不是在战争期间,亲人去世后都要按照汉族的习俗实行守丧三年的制度。

仅仅2年左右的时间,元宏大刀阔斧的推动各个方面的汉化改革,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样暴风骤雨的改革让很多官员都极其不适应,阳奉阴违的有,拖延怠工的有,消极走回头路的有,叛乱的也有,这一切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操碎了心,也伤透了心。

毕竟,改变思想比改变命运还要难。


    (http://94xsds.com/book/406378-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