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宏三令五申,更改鲜卑的服饰和习惯,而即便是在都城洛阳,城内鲜卑族妇女的服饰依旧变化不大,元宏指责留守洛阳的官员们推行新政不利,这些官员们只是磕头谢罪。元宏着急的说:“如果朕讲的不对,你们可以当庭争辩,可你们为什么上朝时都顺从朕的旨意,退朝后就不听从呢?”
迁都洛阳第二年,广川王元谐去世,元谐的妃子早己去世,安葬在平城,如今元谐在洛阳去世,是把元谐葬回平城,还是把元谐的妃子迁到洛阳合葬?
如何安葬又引起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一番争论。
这不单单是葬址选在哪的问题,而是各派对现行汉化政策的挑战和维护之争。
元宏只能对这些琐事做了事无巨细的安排:
迁移来洛阳的人,去世后全部埋葬在洛阳的邙山;如果丈夫先在平城去世,那么后来洛阳的妻子去世后可以送回平城安葬;如果妻子先去世安葬在平城,丈夫到洛阳后才去世的,则不能回平城和妻子合葬。
为了断绝守旧势力回平城的念头,元宏下令从平城迁居到洛阳的人,把档案册上的籍贯全部改成河南洛阳。
元丕是个老臣,仗着资历深辈分大对元宏的改革措施毫不支持,因为他在皇族中辈份极高,元宏也不强行让他改换习惯,没事用道理加以开导劝说,等朝中大臣们都改换了新的服饰帽子,惟独他还穿着胡服侧身其间,在满朝中显得极其扎眼,元宏也不好强迫他。
应对保守派借着这些琐事掀起的风浪己经让元宏头疼不己,而他的宝贝儿子的做法,更让他感到失望。
作为皇太子的元恂,被元宏寄以厚望悉心培养,太子行加冠礼时,元宏语重心长的告诫他要遵循的君臣、父子、长幼的关系,元宏每次出征巡视,都是太子元恂留守京城,代为处理政务,主持祭祀,可见元宏对这个孩子的殷殷期盼。
可元恂很不理解父亲的苦心,体态肥胖的他对河南炎热的夏天很不适应,十分任性的总想回到北方,对繁琐的汉家礼节极其排斥,元宏赐予他的汉服衣冠也不穿,依旧穿着胡服招摇过市,太子身边也很快聚集起一批反对汉化的人。有这些人平时的煽风点火,再加上太子的身份,元恂更加有恃无恐。
元恂身边的高道悦多次劝谏他,搞的元恂非常厌恶。在八月的一个晚上,趁着元宏外出巡视,元恂带着几个心腹要出皇城要回平城,高道悦极力阻止被杀死在宫殿之中,宫中很快就乱成一团。中领军元俨严守门禁,防元恂出城,派人遏制事态扩大。次日天刚亮,尚书陆琇骑快马向元宏汇报,元宏大吃一惊,紧急回宫召见元恂。
看着这个混不吝的儿子,元宏痛心不己,“你这个逆子,你到底在想什么啊!”,元宏一边骂一边用大棒痛打,打累了就让弟弟咸阳王元禧继续打。元禧不敢不打,也不敢真打,高举轻落,就这样元恂挨了一百多棒,皮开肉绽站立不住,被人搀扶着出去囚禁在城西,养了一个多月才勉强可以起床。
元宏的心痛不己,他对自己儿子寄以厚望,希望能像当年自己和祖母冯太后那样衣钵传承,把改革的事业一代代的延续下去。没想到这个儿子如此任性不成器,丝毫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太子身边聚拢着那批保守派,长此以往,正在起步的改革事业必将半途而废。
或者废事业,或者废太子,元宏没有选择的余地,于是召见群臣百官,商议废去元恂太子之位。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摘去帽子伏地磕头谢罪,请求宽宥太子,被元宏拒绝。
不久元恂被废。
元恂被废后仅仅一个月,原本聚集在他身边的穆泰、陆睿等人决定铤而走险。
当初冯太后想要废元宏,穆泰苦苦劝谏才得以终止,穆泰也备受元宏的信任。而陆睿也曾经是元宏改革支持者,一次元宏和陆睿说:“北方人常说,北方风俗朴质、粗犷,不会变得知书识礼,朕现在整顿百官,大兴礼乐,移风易俗,就是为了使你们的子孙后代渐渐习染当地好的风俗习惯,多闻多见,增加见识。如果永远住在北方,等朕之后万一再遇上一个不喜欢诗书礼乐的国君的话,那就难免会变得孤陋寡闻。”陆睿深为赞同:“确实如陛下所说,匈奴王子金日磾如果见不到汉武帝,如果没有在汉朝做官,他的贤名怎么能够闻名于世呢?”
孝文帝南迁到洛阳,对中原的儒士多加亲近信任,皇族内部和老臣对此感到不高兴,穆泰和陆睿的思想由此慢慢转变。
穆泰奉诏接替陆睿为恒州刺史,原恒州刺史陆睿改任定州刺史,穆泰到达恒州和陆睿办理交接,两人在一起接触后发现对方都对新政很是不满,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勾结元思誉、元隆、元业、元超等人作乱。因太子己经被废,两人决定推举阳平王元颐为主。这次反叛的阵容堪称豪华,元思誉是元宏的叔辈,元业是元丕的弟弟,元隆和元超是元丕的儿子。从辈分上说,元丕和北魏第二代皇帝拓跋嗣是同辈,论下来比元宏高了五辈,当元隆等人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元丕时,元丕口头上虽然表示忧虑,但是心里却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一次叛乱就有这么多皇族勋贵参与,这是北魏复国百年以来从未过的局面,可见当时保守派势力之强,元宏成了少数派,他完全凭借超人的意志与旧势力硬扛。
好在元颐并不糊涂,假装同意穆泰等人的计划,马上把情况密报元宏。元宏紧急召见任城王元澄,请他出征平定叛乱。正在生病的元澄也不推辞:“穆泰等人愚蠢至极,这是恋旧使然,并没有什么深谋远虑。我虽然有病在身,但对付他们还是行的,请陛下不要忧虑。”
元宏笑着说:“任城王愿意北行,朕还有什么忧愁的呢?”于是,授予元澄节旄、调兵用的铜虎、以及身边的卫兵,授权他代理恒州事务。
等元澄到达雁门时,穆泰己经带兵往西边投靠阳平元颐去了,元澄从穆泰弃守坚城而西逃,准确判断出穆泰并没有多大军事力量,遂率领少量骑兵日夜兼行追赶穆泰。赶上穆泰后,元澄派李焕告谕穆泰的同伙,对他们讲明利害得失,这些人一哄而散。穆泰无计可施向西继续逃跑,被李焕追上擒获,很快元澄也到了,肃清了参与叛乱的同党,拘捕了陆睿等一百多人,穆泰及其亲信党徒伏法,陆睿在狱中被赐死,元隆、元超等人被杀,元丕年老得以免死只是被黜为平民。
而元恂之后也被赐死。
为了全面推行改革,孝文帝元宏不惜杀子,杀亲信大臣,身体力行,兢兢业业,反复和保守派斗智斗勇,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场由国家最高统治者亲自发起的汉化改革哪有书上轻描淡写的那么轻松,从开始就受到百官拥护和爱戴。
纵观历代每一场改革运动,从之前的楚国的吴起,到秦国的商鞅,两汉之间的王莽,再到之后的宋王安石,明张居正,清戊戌变法,哪个不是在逆水前行,随时可能政息人亡。
改革就是要触动旧有的利益,触动藏在内心深处的私欲。
不同的是,其他的改革过程都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循序渐进,逐步推出各项举措,只有元宏主导的这次改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推出如此多的改革措施,渴求如此快的达成目标。
回顾历史,这场改革运动是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唯二的(另一次是王莽)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亲自领导和推动的改革。
历史上的其他改革,都是能臣和权贵在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的,这就需要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逐步支持,而做到这些都需要时间去验证,所以这些改革都只能采取缓慢的、分阶段性实施的策略。
而北魏改革的发起者就是元宏本人,那时的他还不到30岁,他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改革者,犹如勃勃而兴的朝阳,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魄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充满激情地推行各种变革措施,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憧憬着帝国的未来。
(http://94xsds.com/book/406378-8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