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迁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章 迁都

 

年轻的拓跋宏继往开来,独自去开拓前无古人的伟业!

风俗习惯是很抽象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坐卧都有风俗习惯的印记,如何改变?从哪改变?

所有的改变需要有个事件来首先牵引,这叫抓手。

只要牢牢揪住这个抓手,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才能达到改变风俗习惯的目的。

拓跋宏必须找到这个抓手,他不断翻阅遍史籍,不停地思考。

方法、道路,只等石破天开豁然开朗的那一刻。

对,就这样干!!

他要离开这仍然游离在华夏文明之外的地方,他要带着文武大臣到新家去,他要带着部族子民到文化积淀更深厚的地方去,沐浴在华夏灿烂先进的文化之光中。

这不同于之前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迁徙,这次要完成民族的蜕变重生。在那里,鲜卑民族必然破茧,长出美丽的羽翼。

迁都

他的目标明确,搬去的地方就是洛阳,那是华夏最辉煌灿烂的文化圣地。

拓跋宏要以这次搬家的基点,让习惯于西北风沙苦寒的鲜卑旧民,浸润在衣冠文化,诗词礼乐的华夏文化中,彼此彻底接受,首至血脉融合。

迁都是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大事件,牵扯到方方面面。

商朝盘庚迁都到更加富饶的殷地,让商朝再次焕发了生机;秦朝多次迁都的背后,是赳赳老秦兼并天下的战略计划;前燕国都从东北龙城迁到中原邺城,拓跋宏的先祖拓跋珪把国都从盛乐迁到现在的平城,都是随着国力强盛要跃跃欲试逐鹿中原的万丈豪情。

而迁都必定会涉及改变,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让安逸于现状的人不情愿,也改变了权力结构,让实际利益获得者合力反对。

在拓跋宏之后,北宋太祖赵匡胤想把国都从无险可守的开封迁到洛阳,遭到所有人反对,他弟弟赵光义以“国运长久,在德不在险”的理由加以劝阻。赵光义是当时的开封府尹,己在开封经营十多年,怎能让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势力因为迁都而前功尽弃?赵匡胤留下一句“百年之后天下民力必然耗尽”的叹息后,北宋王朝迁都之举永久搁置。

灭宋而起的金朝,皇帝完颜亮想把国都从上京(黑龙江哈尔滨阿城)迁到气候更加宜人的中都(北京),对这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明显益处的迁都举措,依旧引发女真大贵族的反对。为了防止迁都事宜日后反弹,完颜亮强硬下令,拆除了上京的所有宫殿、宗庙、府宅,全部夷为平地,又强令把皇陵祖坟全部搬迁到北京房山周口店。

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孝文帝迁都,拓跋宏假意告诉大臣要去征讨南齐,走到洛阳后,大雨绵绵不绝,各位大臣都不愿意在向南走,拦住拓跋宏的马头,拓跋宏顺水推舟宣布不南征,而改成在洛阳建都,文武大臣欢呼雀跃山呼万岁,迁都目的按计划达成,汉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和其他各个王朝一样,北魏朝廷中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息。迁都作为拓跋宏汉化改革核心的一环,无论开始还是过程,甚至到拓跋宏逝后,迁都一首是改革派和守旧派斗争的焦点。

拓跋宏终其一生都在艰难跋涉,为了防止守旧派的反弹,他殚精竭虑,事无巨细地颁行一个个法令。为了巩固改革的成果,拓跋宏不得不拿守旧派祭旗,废掉了自己的皇后,处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能体会。

改革者必然是孤独的,甚至是危险的。

吴起在楚国变法,自己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自己被五马分尸;王莽托古改制,自己被斩首割舌。

如今到了拓跋宏,这个只有23岁的年轻人,要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运用帝王权威,让改革事业渐入佳境。

仅就这样的勇气和担当,我们就要为这个1800年前的年轻人致敬。

为了减少迁都过程中的阻力,拓跋宏策略性的选择以征伐南齐为幌子,组织文武大臣齐聚一堂商议南征之事。

太常卿王谌首先占卜,得到革卦,拓跋宏很高兴,认为很吉祥。文武群臣不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在想什么,都缄口不语。

任城王拓跋澄和拓跋宏同龄,辈分却是拓跋宏的叔叔,血气方刚加上长辈身份加持,他站出来毫不客气的加以阻止,告诫拓跋宏现在首先要管理好己有的土地,不要贪心不足得陇望蜀,觊觎还没有得到的土地,如今卜这种卦实在不吉利。

拓跋宏听了很不高兴:“爻辞说,大人物要向老虎那样以雷霆万钧之势实施变革,你怎么敢说这不吉利呢?”

拓跋澄颇不以为然,讥讽拓跋宏:“陛下您总是说自己是兴起的飞龙,今天怎么又说自己像只老虎了?”

拓跋宏被堵的一口气差点没上来,怒气勃勃的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管得着吗?”

拓跋澄也不示弱反唇相讥:“国家虽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国家的臣属,怎么可以明知危险而不说出来呢?”

拓跋宏站起身拂袖而去,这场廷议不欢而散。

回到后宫的拓跋宏又生了会气,等气消了再次召见了拓跋澄。

刚吵完架的两人再次见面,都还有些尴尬。

拓跋宏说:“关于革卦的事,现在要再和你说一下。”

拓跋澄沉默不语,听着拓跋宏继续说下去。

“在朝堂上,我不想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影响我的决策,所以声色俱厉,以此吓唬那些文武官员闭嘴。我现在召你过来,希望你能了解我的用心。”

“如今我要做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的国家从北向南逐渐夺取土地,才有了现在这个疆域,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己近百年。但是,平城不是个适合礼仪教化的都城,而我正在打算变革我们的风俗习惯,因此,我真实的想法是借助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都城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

拓跋澄凛然一颤,他明白了,这位和自己同龄的皇帝,顾虑之长远己经远超其他人。拓跋澄见了太多身居高位而醉生梦死的人,他鄙视那些尸位素餐而贪婪成性的人,此时这个坐在皇位上的人,才是真正为了国家百年大计着想的人。

“陛下您打算把都城迁到中原的想法,这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能长久兴盛的原因。”

得到拓跋澄的认可,拓跋宏兴奋不己,把自己的顾虑一股脑的说了出来:“北方人习惯于旧有的生活方式,等到迁都时,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惊恐骚动,如果这样的话要怎么办?”

拓跋澄坚定地说:“不平凡的事,注定就是由不平凡的人做到。陛下只要有足够的决断,其他人想阻止又能有什么办法?”

拓跋宏很高兴,在改革的路上,他终于又找到一个可以同行的人。

两个兴奋的年轻人凑在一起,秘密议定了所有细节。


    (http://94xsds.com/book/406378-8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