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感情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章 感情

 

冯太后的离世,让拓跋宏深受打击,悲哀不己,五天没吃一口饭,在大臣的多次劝谏下才勉强喝了一碗粥。

拓跋宏不忍心马上安葬冯太后,多次延后安葬时间。他流着泪告诉大臣说,冯太后虽然己经去世,但看到灵柩就能想起太后的音容笑貌。大臣们几次上书请求,拓跋宏亲自选定勘验墓地后,才把冯太后安葬在方山的永固陵,之后又多次亲自到陵前祭拜。因为哀痛过度,那段时间拓跋宏的身体异常消瘦衰弱。

乾隆皇帝看到这段记载,很不以为然,认为对拓跋宏而言,冯太后是他的杀父仇人,而且冯太后对年幼时期的拓跋宏曾有废黜之心,认定拓跋宏的这种表现是在虚张声势,博取孝顺的美名。

可以理解乾隆的质疑,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辱,历来都是君子必报之仇。

历史上为父报仇,隐忍杀仇的例子比比皆是。

东晋桓温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韩晃、县令江播杀害,韩晃后来在苏峻之乱平息时被杀,江播自己却逃过一劫。得到消息的桓温枕戈泣血,誓报父仇。3年后江播去世,其子三人为父守丧,桓温假扮吊丧之人混入江宅手刃三人,一时间被各地颂扬。

历史上最有名的报仇恐怕就是伍子胥了,他父兄被楚平王杀死,自己出逃到吴国,和吴王阖闾,孙武带兵攻楚,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但分析下拓跋宏前后的经历,恐怕乾隆的看法有偏差了。

拓跋宏的父亲拓跋弘死时,幼年的拓跋宏只有十岁,对一个十岁的孩子而言,自己父亲的形象也许己经十分模糊。况且拓跋宏自小就是冯太后抚育长大,见冯太后的次数远比见父亲的次数多,因此未见得对冯太后阴谋杀死自己的父亲的行动有多么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冯太后死后,拓跋宏对冯太后亲属和亲信人的处理也可略见他对冯太后的感情。

李冲是冯太后的情人,拓跋宏对李冲一首重用,成为自己身边的肱骨之臣,李冲死后拓跋宏亲自到李冲墓前祭拜,流泪不止。

拓跋宏的皇后冯氏是冯太后的侄女,在冯太后的力推下成为皇后。冯太后死后,拓跋宏并没有发起声势浩大的清算行动,冯皇后在后宫的地位依旧稳固。即便冯皇后和别人私通的丑行败露,拓跋宏也只是把她囚禁,自己临病逝前才嘱托秘密赐死冯皇后,以皇后之礼安葬,掩盖冯家之丑。

从拓跋宏的表现分析,他对冯太后的感情确实是深厚的,是这个抚育教导自己的人由衷的不舍和哀痛。

更重要的是,在拓跋宏心中,冯太后己不仅仅是慈育自己的祖母,悉心栽培的老师,更是在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政治盟友,是可以依靠的支柱。

在如何医治附着在北魏躯体上新疾旧病的过程中,祖孙俩难得的保持着默契,同思同想,方向一致。从这点看,除了祖孙俩的舐犊之情,盟友间的支持互助,还有一层志同道合知己间的惺惺相惜。

在如此关键时刻,这个盟友兼知己不在了,以后不管多少磨难,都要靠拓跋宏自己一个人去默默地承担。

未来的他,注定会更加孤独,拓跋宏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带着鲜卑民族脱离旧有的习俗,向汉文明不断靠近。

这条路走下来也注定会更加艰难,拓跋宏要面对的是强大的无形的对手,它无踪无影,却又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一个人。

这个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心魔。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难就难了,自古英雄多磨难,23岁的拓跋宏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年轻的拓跋宏继往开来,独自去开拓前无古人的伟业!


    (http://94xsds.com/book/406378-8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