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联手破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联手破题

 

此时的北魏,自复国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各种政策已经无法适应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需要,尽管历代帝王已经做了一些补救,可很明显,这些小修小补后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迫切需要有人操刀来一场大的变革去破旧立新,为北魏的躯体注入新的活力。

三个恶魔,依附在国家政权的躯体上,不停的噬咬着,甚至动摇着北魏的根基。

百姓暴乱,中央政令在地方不通,胡汉矛盾。

这三个问题里的任意一个,都足以倾覆国家大厦,无论是魏之前还是魏之后的国家。

秦直接亡于秦末大乱,东汉历经黄巾之乱后中央已无力限制地方势力做大,魏之后的隋在民乱中覆亡,唐毁于藩镇割据,元朝激化的蒙汉矛盾后退回草原,明朝被大规模的民乱逼上景山后终结,治国手段高明的清朝也在驱逐鞑掳、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中黯然出局。

冯太后和拓跋宏要去面对的,都是无解的难题。

北魏的内部一直都不安宁,仅仅冯太后和拓跋宏一起掌权的十年间,北魏各地的暴乱反叛,有记录在案的就有二十多起,为了平息这些暴乱反叛,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被消耗。

老百姓为什么不好好过日子?因为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活不下去了?因为既有频繁的天灾,也有猛于虎的苛政。

北魏境内经常发生水灾和旱灾,导致粮食减产,百姓冻饿而死的事经常发生。

官员贪婪盘剥,广占田园,公开索取贿赂,百姓们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官员们为了满足一已之私豪夺田产,霸取财物,老百姓诉状无门。

官逼民反,反就反了。

我们书上学到的农民起义,都是广大劳苦大众受尽官员欺压,在几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大英雄带领下,揭竿而起杀富济贫,所过之处官军望风而逃,起义大军秋毫无犯,百姓们箪食壶浆以迎义军,踊跃参军,起义军迅速壮大。由于官军人数太多,武器更加精良,最后遗憾失败,英雄的壮举代代流传。

而实际的情况是,一群没有多少正义感和纪律性的流民暴民,丝毫没有阶级同情心。为了吃饱饭,抢粮抢钱抢地盘,无差别的烧杀和奸淫,在缺粮的时候吃几个人也是正常的(比如黄巢)。夺过来的大刀,既挥向仇视的官员地主,也砍向和曾经自已一样的苦难同胞,屠龙少年反成恶龙。于是,一股股洪流在北魏境内此起彼伏,所到之处鸡犬不宁生灵涂炭。战区的经济完全崩溃。

北魏军队也不得不在境内频繁调动,军队调动时的粮草马匹兵器,战死者的抚恤,受伤人的治疗费,立功者的奖励,这些都要不断的花钱。

既没有稳定的收入,又在不断的失血,长久这样,国家财政迟早要完蛋。

既然百姓受不了官员的贪婪盘剥而暴乱,那就严厉惩处贪污的官员,启用清廉能干爱民如子的官员,这样就能海清河晏安居乐业了。

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濬几代北魏君主都在这样做了,作为太上皇的拓跋弘采取了奖励清廉,严惩腐败,减轻租赋的手段,但治标而不治本,效果并不明显。拓跋弘曾经下诏,官员只要敢借职务之便收受一只羊、一斛酒的贿赂,就一律处死,行贿的人以从犯论处,如果有人揭发官员犯罪,被揭发官员的职位由揭发人接任。

如此高压的条件下,贪贿之风仍然屡禁不止,像高允那样洁身自爱靠砍柴维持生计的官员简直是凤毛麟角。

北魏的官员也在明里暗里的叫苦,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老的要看病,小的要上学,自已还要迎来送往的各种打点,没钱怎么行?而且官员给国家干活,也不发工资,让一大家人怎么活?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北魏的公务员有工作,竟然没工资。

这个我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放回到当时的环境,也是合理的。

无论匈奴还是鲜卑,都是游牧民族,根本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平时放牧,手头紧了就去富裕的中原大地打打秋风,抢回来的好东西按照功功分配,甚至放牧的牛羊,大部分都是打胜仗后抢回来了。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在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下,没有人会有固定发工资领工资的意识。

拓跋珪复国后,主要靠发起战争抢战利品。随着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经济形式越来越多,也有了收税的来源。拓跋焘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丝绸之路,又增加了经商的方式拓展税源,国家的经济实力比以前更加雄厚了。而官员的收入渠道没有变化,只有这四条:皇帝的赏赐,战争的掠夺,以及最让人痛恨的贪贿和利用权力占用大量土地。

皇帝的赏赐要看皇帝的心情,不可能时时有,收入不稳定。随着各地的割据政权被不断剿灭,对外战争频率也越来越少,攻城掠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条发财之路也不是很稳定,弄不好还有赔钱的危险。剩下的就是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和占有田产,而且越是和平的时候这条路走的越容易,只要手里有权。

必须勇敢的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解决百姓不断暴乱的核心。

颁行俸禄制,督查官员的清廉,杀掉一些贪官昭告天下,最能安抚已经群情激奋的人心。

所以,给官员发俸禄,成了必须走的第一步。

说到这里,终于触及问题核心了。

那就定期发工资吧,官员有工资了,就不能向百姓伸手,谁再贪污就杀他。

这确实是一个途径。

但问题是,发工资的钱从哪来?

从国库里出?给当时的国家财政增加了额外开支,而且国库里还没那么多钱。

除了国库中的钱,剩下的就只能是继续向百姓增加税负了,这对于已经疲惫不堪的民间财力无疑是雪上加霜,可能会激起更多的民变。和大臣商议时,大臣对此忧心不已。

冯太后和拓跋宏审时度势,认定此次加税是为了以后的长治久安,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于是铁腕发起民间加税行动,加税让朝廷有了发薪的基础。

为了让鲜卑官员能逐步适应即将发生的习俗变化,冯太后和拓跋宏策略性的先找了一个小的突破点,就是以这个小小的突破点为开始,祖孙二人衣钵传承,带着魏帝国开启了跨度近二十年汉化改革的漫漫行程。

在俸禄制实行的前一年,冯太后下令改革婚姻习俗,禁止一个族内同姓之间的娶嫁,此行动可以理解是防止近亲通婚,提高人口数量的同时,也要提高生育质量,更可以理解成是对即将发起的移风易俗行动的试刀石。

婚姻改革推行一年后,官员的俸禄制正式颁行,官员俸禄每个季度发放一次,拿到国家给的钱的官员们个个欢欣鼓舞。


    (http://94xsds.com/book/406378-7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