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国均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为国均田

 

见时机成熟,拓跋宏紧接着下诏,凡是接受贿赂的官员,无论金额多少,都以死刑处理。同时汰换大量不合格的督察人员,委派新的督察官,到各地巡视查纠有贪污行为的地方官。

对反腐行动中发现的出头鸟,拓跋宏处理起来毫不手软。

秦、益二州的刺史李洪之是拓跋宏的舅舅,自恃身份显贵,为官残暴,置禁令于不顾继续贪赃枉法。被揭发出来后,拓跋宏下令给李洪之戴上手铐脚镣押到都城平城,召集文武百官,历数他的罪状,责令在家里自杀。

对发现的其他有贪污受贿行为的四十多名官员,也全都依律处以死刑。

雷霆之下,那些接受过贿赂的人,不胜惶恐,贪婪嚣张的嘴脸收敛了很多。

在推行官员俸禄后,很快拓跋宏再次下诏,对封爵的皇子皇孙们也按照不同标准的等级发放俸禄,同时加大对他们的不检点行为的监察和惩处力度。

几轮组合拳下来,贪污受贿的权臣没有了继续贪贿的借口,在雷霆重击之下,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欺压掠夺。果如冯太后和拓跋宏的预料,老百姓的负担比原来减轻了很多。负担轻了,跟着造反的老百姓就少了,各地的暴乱也随之减少。

眼看俸禄制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冯太后和拓跋宏信心大涨,着手进行了下一轮的改革,这次的改革目标是经济。

经济改革和俸禄制改革,目标都是要百姓安定下来。

俸禄制改革,是把官员伸向到老百姓钱兜子的手捆住,而老百姓要继续活下去,还必须要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

要解决的这个问题更加棘手,老百姓不能像以前那样靠到处抢来吃饱肚子,每家每户必须要有可以耕种的土地,有了土地才有了固定收入,有了土地才能生儿育女。这已经涉及到千年以来最核心的问题——土地归属。

在农耕社会,土地是绝大部分普通人得以在乱世中苟活的唯一依靠。中国人对土地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对土地的渴求体现在中华文化中的方方面面,男人的“男”字,从字面理解就是在田里耕种的劳动力。当铺的“当”繁体字写法“當”,会形的理解是在房子、人口、田地上有个草头,古代插上草标的意思就可以用来交易。水浒传里杨志卖刀时,就在刀上插了一根草,广而告之这刀要卖。影视剧中穷人为了生活要卖自已的孩子时,就在孩子头上插上一根草。为了显示一个人的富有,必须有的描述就是“家财万贯,良田千顷”。“土地=财富”,这一理念已经深深根植在我们民族的基因中。

有钱了买地买房,是生存要第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问题对于普通人而言,又是那么遥不可及,并直接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前一个王朝覆亡,多年的战争让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新的王朝采取各种奖励措施,鼓励开垦无主的荒地,自已有了地的百姓,很快安定下来,经过短短30~50年的休养生息,百姓的耕种能力逐渐随着成熟,王朝的前二到三代皇帝继续例行节俭,减轻民负,从中央和地方,从官员和百姓,在共同努力下,王朝走向兴盛。

随着承平日久,新的皇帝逐渐骄奢,开始大兴土木,百姓必须在农忙的时候还抽出劳力去修宫殿挖河,农事逐渐被荒废,官员们也趁机利用权力对土地巧取豪夺,私有制下的土地买卖都由个人决定,没有背景的百姓成了绝对的弱势群体,或被强买强卖,或吃官司失去土地,经过百余年几代人的不断兼并,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失去土地的百姓也失去了赖以谋生的手段,有的投身地主家耕种本来就属于自已的土地,强忍苛责勉强维持生计,有的成了流民,四处流浪觅食,几十人一伙,百十人一群,这些人逐渐变成匪,匪多了就成了灾,再加上水旱蝗,流民越来越多,官军的镇压越来越无力,最后王朝统治根基动摇,要不被其他新生官僚取代,或者直接覆亡在兵乱中。

前后三百年,一个王朝更迭。新的王朝取而代之,兴衰周期,周而复始,谁也不能幸免。

既然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土地就公有,归国家,禁止个人买卖,是不是就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很可惜,在北魏拓跋宏之前,有人确实实验过,但失败了,败得很惨,不仅国家直接灭亡,自已也被百姓杀死,头颅放在仓库里代代流传到晋惠帝时期,警示着后来人,这个人是位于两汉之间的王莽,他的政权也仅仅存在了14年。王莽收天下土地为公有,称为“王田”,禁止买卖。这下触动了原来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推行过程中官员们方法粗暴,被利益阶层所痛恨,加上其他政策的失误,引发绿林赤眉民乱。刘秀反其道而行,承认土地的私有属性,得到地主阶层的支持,恢复了刘汉的政权。

土地,已经成了一个王朝长治久安的魔咒。

这个问题也正在困扰着冯太后和年轻的拓跋宏,北魏境内曾经此起彼伏的民变,就是失去土地的百姓再也无法忍受官员贪婪盘剥而引发的。

对于国家政权来说,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风险,大量无田耕种的百姓,只能投身于地方豪强,依附在豪强的土地上耕种以生存,成为豪强的“荫客”。成为荫客后有个好处,就是个人可以免税。魏晋以来,世族大家都是免税的,世族又是各地方豪强的主要构成体。如此一来,依附豪强的百姓越来越多,国家用于正式征税的税基越来越小,税收不断减少,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到时不用外敌入侵,政权就逐渐要走向崩溃。

40多岁的冯太后和20出头的拓跋宏,决心改变这个现状,抓住土地这个关键,来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历史的发展往往这样,极少数人推动,少数人跟从,更多的人反对,绝大多数的人旁观。

远见者必孤独

推行土地再分配,手里要有自已可以支配的牌,这张牌就是有大量归属国家所有的土地。

王莽的失败,在于想把已经有主的私田变成归国家支配的王田。这种虎口夺食的行动惹翻了利益群体,敢动别人的利益,无异于宣战。

冯太后和拓跋宏显然比王莽更有优势,这就是北魏国家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受到长期战乱的影响,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很多土地都已经荒芜,根本找不到原来的主人,国家得以把这些土地转为国家持有,为实行土地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李冲等人的长时间酝酿和修改,在俸禄制实行一年后,北魏的均田法横空出世。经过后世的多次完善,一直沿用四百多年,为煌煌大唐提供了最佳的政策蓝本。

均田法的核心,要把国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的百姓,让他们耕者有其田。

国家太大了,环境复杂,一套想要全面有效推行的法令,当然要顾及到方方面面。

人分男女老幼,有健康的有残疾的,不同体质的人怎么授田?什么年龄的人可以授田?

地有贫瘠的,有肥沃的,不同土质的地怎么搭配?

哪些地可以作为私产流传给子孙?哪些地是需要交还公家的?

地广人稀的地方怎么授田?人口稠密的地方按什么标准授田?

每年什么时候授田?每年什么时候还田?

耕种土地的牛,如何管理和分配?

本地常住人口如何授田,外来人口怎么授田?

需要轮耕时的土地怎么授予?

人死了,田产怎么再分配和继承?伤残了怎么再分配?

种桑树和麻树的田怎么分配?种不同种树的田怎么分配?

赏赐给功臣的俸田怎么规定?

一部均田制的内容,林林总总,涉及广泛,政策的制定极其考验统治者的智慧,只有能兼顾到细枝末节的政策,才越有可能被有效地执行。

为了减少既得利益者的抵触情绪,均田法明确规定,给老百姓所授的田都是国家持有的无主田地,对已经属于私产的田地,不在均田制授田的范围之内,这相当于承认了地方豪强对已有土地的私有属性。这招相当高明,让这些实力派不再反对均田制的推行。

均田制的推行,除了有属于国家的大量土地,还有几个关键要素,当时还不算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被严格执行的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不能否定的是,这几个最关键的要素,随着政权稳定时间越长,人口增长繁衍,国家可分配的土地资源必然越来越少,官官勾结时中央政策执行力度不断下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流于形式,积蓄的新的社会矛盾总会出现爆发点。

冯太后和拓跋宏,无力去解决之后的问题,而他们和那个时代的官员们,已经用前所未有的勇气转动了命运的齿轮。最终,旧有的政策一定会被更有见地的人推行的更有效的政策所替代,社会经济在经历停滞后也一定会继续高速发展。

我们历经千年,国家政权在草创、兴盛、衰败、战乱、覆亡中不断循环更迭,治国政策经历了从构想到实施的全过程,无论成功和失败,在不断变化中总结既往,开创新篇。

我们这个民族重视著书写史,继往开来,敬慕祖先,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虽然历经苦难,却总能在苦难中重生,沉淀和传承了几千年的治国智慧,不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所能理解和企及。


    (http://94xsds.com/book/406378-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