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濬再到如今的拓跋弘,除了拓跋嗣死后皇位过渡相对平稳,其余的每次皇位更迭总有历经风险,北魏这艘巨船也会在皇权变化中不断飘摇甚至搁浅。而每次危机关头都有主政人挺身而出,顺天应人带领一众亲王良臣革除旧弊,稳定朝纲,让北魏这艘大船一次次重新回到安全的航道。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的主政人是一个巾帼奇女子。
冯太后代行皇帝职权十八个月后,宣布由拓跋弘亲政,自已则退居幕后,专心抚养刚刚出生的孙子拓跋宏,这个拓跋宏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北魏孝文帝。
刚刚成为父亲,又成了国家实际的掌舵人,拓跋弘决心大展身手,为这个帝国打下自已的时代烙印。
拓跋弘出身贵胄,受到的坎坷丝毫不少。
在他即将出生时,他的父亲拓跋濬带着他的生母李贵人远行阴山,在阴山行宫拓跋弘降生。纵观北魏历代皇帝,都出生于国都的宫中,在行宫中出生他是唯一的一个。为什么会这个异常,没有任何记载。
拓跋弘出生35天后,拓跋濬带着手下人浩浩荡荡回平城,回来10天后,拓跋濬的两个皇叔同时死去。大胆猜测下,这期间也许发生了让拓跋濬不可掌控的变故,所以不得不冒险带着即将临盆的李贵人前往阴山,直到局面稳定后才回到都城。
两岁时,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按照“子贵母死”的传统,李贵人被赐死。李氏详细列举自已的每个兄弟,托付后事,每提到一个人就痛哭不已,最后没有办法只能自杀。
刚刚继位又赶上乙浑专政,年幼的拓跋弘毫无对策,只能在冯太后面前哭泣。而冯太后也无制敌之策,母子俩只能委屈自已,蜷缩在宫中等待时机。
在宫中的隐忍,却让拓跋弘早熟起来。真正亲政后,年纪虽然只有11岁,他对政务的拿捏处理十分老道,一个天生的政治家。
他兢兢业业地管理着国家政务,对各州郡长官的选拔十分慎重,提拔廉洁官员,罢黜贪官污吏,赏罚严明。
他要求对奏报上来的各类待决策之事,不必揣测皇帝的意见后再做裁决,而是要根据现行的律法进行裁判,合于律法的就批准,违背律法的则批驳。一改原来百官遇事不敢决断,上奏皇帝凭借皇帝个人意见进行裁决的做法。
这点实在是不易,所有皇帝都希望所有人所有事都围绕自已的意志转,同时期在南方的刘宋皇帝刘子业,以及之后的皇帝刘彧,这些人更喜欢凭自已好恶决定臣下的生死,享受皇权的快乐。而拓跋弘反其道而行,提出法治的要求,一切依法处理,做一个明理知法的君王,这无疑是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对死罪的判决,拓跋弘下令全面复审,经过核查对确实犯罪之人,也撤销了灭门、灭族之类的诛连。
之前历任皇帝经常通过大赦获取爱民口碑的做法,拓跋弘十分谨慎,强调要避免那些罪有应得的罪犯借此出狱后继续祸害乡里。
总之,好皇帝要具备的一切,拓跋弘都具备了。同样作为君王,拓跋弘和刘子业、刘彧之间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还要大。
北魏国家实力不断上升,同期南方则内乱不止,国家实力螺旋式下降。
拓跋弘刚毅果决,事事做主,却和性格同样强势的冯太后产生了很多摩擦,母子之间缺乏必要的疏导,矛盾开始不断积累升级。
从小时候养尊处优的公主,到长大后入宫为奴婢的经历,从贵为皇后再到对乙浑一年多的卑躬隐忍,从处理掉乙浑后的一呼百应再到十八个月代行皇帝职权时的快意恩仇,冯太后已经深深体会到权力带来的,也对失去权力后的境遇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她恐惧失去权力,更恐惧失去权力后不可预知的未来。她已经无法再回头了。
看着日渐成熟果决的拓跋弘,冯太后怕极了,怕极了第三次失去对权力的掌控。
拓跋弘更多的表现让她更加不放心。
拓跋弘爱好黄老之学和佛学,闲暇时间经常召集朝廷官员及和尚僧侣,谈经论理,时间长了也流露出避世修行的想法。这与倡导儒学立国的冯太后有了很多思想上的冲突。
关键时刻,拓跋弘处理掉一个人,则直接点燃了母子之间冲突的导火索。
这个人叫李弈,帅哥一枚。
李弈的背景十分显赫,父亲李顺,在拓跋焘在位时对北凉的政局走向进行了精准预判,为拓跋焘制定了消灭北凉的战略。声名显赫后,又接受北凉的贿赂反对伐凉,后又向官员索取贿赂被拓跋焘察觉被杀。李弈的堂叔李孝伯跟随拓跋焘南征北战,在彭城下和刘宋的张畅展开一场城下精彩的外交战,深得拓跋焘的信任。
李弈和他的哥哥李敷都不是纨绔子弟,才学过人,加上在北魏根深蒂固的家族势力,哥俩在政坛上混得风生水起。很有才能的李弈长相也十分俊美,深受冯太后的喜爱,经常被召进后宫,流言蜚语也飞出宫墙内传到大街小巷。
这种八卦花边历来都不缺传播市场,冯太后和李弈的故事,几经流转衍生出多个的版本,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这一切让汉化程度十分深的拓跋弘十分羞恼。
太后秽乱后宫,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为了消除影响,也为了防止太后的势力通过李弈影响前朝决策,拓跋弘下决心除掉李弈。
剩下的事就是找个理由,找个污点证人,这个人需要和李弈兄弟十分熟悉,这样才有力度。
很快相州刺史李?成了目标人选。
李?和李弈的哥哥李敷关系很好,一起共事多年,在相州刺史任上,李?政绩不错,很得当地人的爱戴。在北魏官场贪贿风气的影响中,李?也不出意外的也收受财物,这给了拓跋弘口实。
拓跋弘下令把李?抓到平城审讯,他受贿证据确凿,很快定罪判处死刑。
北魏官场上下,受贿行贿已经成了普遍风气,能以受贿罪获刑,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得罪人了!
李?怎么也想不明白到底是谁对自已下手,无奈中万念俱灰,交代好后事每天看日出日落等着行刑。
可行刑这事似乎被遗忘了,始终没人来执行,求生无门求死不能的李?在绝望中备受煎熬。
就在李?即将崩溃的时候,使者终于姗姗来迟。
“你想死还是想活?”
在潮湿阴暗的牢房中,使者正襟危坐询问李?。
李?当然想活,他自然知道天上没有免费的馅饼,想活着一定要有交换。
使者告诉李?,只要作证揭发李弈,就可免死,并神秘地告诉李?,这是皇上的主意。
李?倒吸一口凉气,这个交换条件的代价太大了。
李?和李敷关系密切,如果自已揭发李敷、李弈兄弟,自已的名声就坏了,以后还怎么在圈子里混?更更重要的是,李弈和冯太后是什么关系,官员们都心知肚明。
现在是逼着自已选边站队,一边是皇帝,一边是太后,哪边也得罪不起。一旦出现差池,不仅是自已的性命不保,恐怕整个家族都会受到影响。
想到这些,李?拒绝了使者,使者也不着急,让他仔细考虑起身离去。
李?实在没法选择,只能速死以逃避选边的命运。
他用簪子刺喉咙,用衣带自缢,罪遭了不少,就是没死成,每次都被抢救过来。可以理解,他现在是监狱重点监护对象,怎么能轻易死去。
几天后,他的女婿裴攸来监狱,李?唉声叹气,裴攸劝说:“何必为了别人害了自已?”
权衡利弊后,李?决心彻底倒向皇帝拓跋弘。毕竟皇帝很年轻,又是根正苗红的皇位继承人,怎么分析拓跋弘都应该是能笑到最后的人。
李?到处找人,收集陈述李敷、李弈罪证二十条向拓跋弘交差。拓跋弘见目的达到,随即下令把李敷、李弈抓进大牢并很快处斩。冯太后得到消息为时已晚,来不及做任何干预。
母子的第一回合交锋拓跋弘取胜。
拓跋弘用这一招,既警告了冯太后,又消除了可能被后宫裹挟的危险,一箭双雕。
(http://94xsds.com/book/406378-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