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流砥柱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章 中流砥柱

 

命运的笑脸背后,却有一场风暴狂飙而来。

天不与寿的拓跋濬壮年早逝,只有26岁。

北魏举国大丧,很多长寿的亲王大臣都经历过拓跋嗣、拓跋焘的丧礼,如今又参加拓跋濬的丧葬,过程中繁杂的礼仪程序大家都在有条不紊的默默履行,毕竟经历过的太多了。

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悲痛,哪怕只是表现出来的。

虽然一个时代结束了,可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一切结束后大家都恢复自已的生活,该干什么各自还要接茬干,变化的只是高高在上的那张新面孔以及一批新生的权贵。

拓跋濬去世三天后,按照北魏的习俗,要烧掉拓跋濬的衣物和用品。就在这个环节,给了这些已或多或少有些麻木的参与者惊天一惊,以至于多年后依旧让人津津乐道。

那天,随着火光渐起,一件件华丽的帝服,一个个精美的用品在百官和妃嫔的哭泣中被扔进火堆焚烧成灰。谁也没有注意到,从跪在地上的妃嫔中站起一个女人,奔向熊熊燃烧的大火,在火边毫不迟疑,纵身跃入火堆。

所有人都傻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参加丧礼的都是在逢场作戏,声嘶力竭的哀嚎哭泣就是惯用的伎俩,表演好的再来个晕厥,就已经是上佳的表现。如今这位,直接投身火堆,表演也不用这么玩命吧,你要是这么演,以后让别人还怎么装。

大家反应过来,一拥而上七手八脚的把人从火中拉出来,等大家看清楚这个人时,也终于明白她为什么敢跳火堆了。别人可能是假的,而这位一定是真的。

她就是皇后冯氏。

冯皇后是真绝望了,小时候父亲被杀,自已入身宫中为卑贱的奴婢,好不容易遇到如意郎君拓跋濬,琴瑟和鸣两心相悦的甜美日子没过几年,盛年的夫君又突然亡故。幼年丧父,青年丧夫,这些人生大悲全部被赶上,而贵为皇后的冯氏这时也只有25岁,也许追随爱人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反应迅速,抢救及时,冯皇后没有如愿死成。

经历过大悲大痛,冯皇后想通了,既然天意不让去死,那不如就好好活着做一个好的皇太后,也或许从小在宫中逆境中长大,在苦难中磨砺了冯皇后不愿服输的性格,总之在这一次之后,冯皇后再也没有考虑自杀,反而越活越精彩,直到在青史留下了一笔厚重的丹书。

12岁的太子拓跋弘继承帝位,下令大赦天下,冯皇后升级为皇太后。

新皇帝登基布新政,人人都欢天喜地,各有所获,唯有皇帝拓跋弘和冯太后如坐针毡,他们总要时不时的关注一个人的脸色,这个人是车骑大将军乙浑。

拓跋濬还在位的时候,乙浑就备受器重晋封太原王。拓跋濬死后,乙浑迅速控制了朝政,在拓跋濬去世的当月,就下手杀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一批官员,当年拥立拓跋濬有功的平原王陆丽对乙浑的做法极为反感,多次争辩随即被杀。随后朝廷事务无论大小,都要由乙浑决定才可以施行。

权臣专权,恃强欺凌幼主,拓跋弘面临着自从拓跋珪复国以来从来没有遇到的困局。

当初拓跋焘被宗爱所杀后,拓跋濬的追随者打着替皇帝报仇的正义旗号,既杀了弑君者,又树立了威信,得到臣民的一致拥戴。而如今这个乙浑,是先皇帝赏识的重臣,当然不可能一杀了之,如何妥善处理掉这个跋扈的权臣,成了拓跋弘和冯太后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年幼的拓跋弘显然还不具备这个能力,重担只能压给还很年轻的冯太后。

冯太后必须找到自已的外援。

而这一切对冯太后而言实在太难了。

自汉魏以来,能重夺回朝政大权的皇帝只能依靠两拨势力:宦官和外戚。

最典型的就是东汉,当朝天子采取拉拢其中一拨势力,打掉另一拨的策略。

只可惜,冯太后的出身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冯太后家族早年获罪,男丁基本凋零,只有一个势单力薄的哥哥,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撑不住对乙浑的反击。

那宦官呢?

这时也不行,仅仅十四年前宦官宗爱作乱,先后杀了皇帝拓跋焘和拓跋余,北魏上下对宦官干政的警惕性很高,想依靠宦官只能授人以话柄自陷绝境。

除了宦官和外戚,还有一条路,就是驻军在外的大将。

实际上这条路也死路,东汉末期何进召董卓进京的后果谁都知道。

给冯太后选择的空间并不大。

冯太后可选的只能是继续依靠拓跋皇族和拓跋濬时期的旧臣。

这些人都在观望,他们是利益的既得者,谁做皇帝对他们而言影响不大。争取他们的支持需要时间,并要等着乙浑犯错误。等乙浑不断膨胀狂妄自大,这些人感到威胁后才有可能站在冯太后拓跋弘这对孤儿寡母身边。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要争取时间,只能隐忍,这也是在敌强已弱的态势下没有其他选择的办法。

隐忍就两个字,其过程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这是一种煎熬,由内而生的煎熬,要面对旁人对自已的不断忽视和否定,时间久了甚至连自已都会怀疑自已。

这也是一种焦虑,在黑暗中徘徊,看不到路,看不到前方的任何一点光亮。

这更是一种等待,等待对手出现破绽,等待当时看起来还是虚无缥缈的机会,在等待中观察,观察谁是敌人,谁是可能争取的朋友。

太多的人在隐忍中陷入黑暗,因为找不到漫漫黑暗中那缕亮光,丧失了在黑暗中继续追寻心中亮光的勇气,最后在隐忍中放弃,把隐忍变成了窝囊。

隐忍,不是为了苟且地活,而是伏下身体,伺机而动。

在苦难中的艰韧行军,苦苦地等待!

对冯太后而言,隐忍早已经是家常便饭。

冯太后锉碎银牙,任命乙浑为丞相,让他凌驾诸王和百官之上,从法理上认可了乙浑的独断专行。对乙浑杀戮百官的行径,冯太后不闻不问,满不在乎。

地位显赫的乙浑嚣张跋扈,先后杀平凉太守林胜、定州刺史林金闾、河间公拓跋陵。

大将慕容白曜的等一批朝堂重臣顺势依附乙浑。

几次三番的试探,乙浑对这对孤儿寡母很是放心,一个孩子,一个女人,还能激起什么水花?

拓跋皇室的贵族或杀或逃,慢慢对乙浑恨之入骨。

乙浑,你这是打算掘我们的根啊,你弄权欺主也就罢了,还要夺我利益,分我权力,这就不能忍了!

人心向背已一目了然,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冯太后随即向和皇亲拓跋丕伸出橄榄枝,拓跋丕联络大批皇室宗亲,逐步建立起反乙浑的统一战线。

在臣僚下属中,冯太后又把在群臣中很有号召力的安远将军贾秀和陆丽的族弟陆隽拉入统一战线。贾秀是当世大儒,在中原士族中很有声望,也是唯一敢和乙浑当面叫板的人。陆隽和乙浑有杀兄之仇,他们背后则是拥护拓跋弘的老臣势力。

皇亲、汉家世族、老臣三股势力先后站在了冯太后这边,冯太后隐忍了一年多精心布下的局已经遍布朝堂,一切准备就绪,冯太后准备动手了。

接到密令的拓跋丕首先点燃战火,列举事实状告乙浑谋反,冯太后按计划马上安排忠于皇家的卫队接管了前朝后宫的警卫,控制住乙浑安插在宫内的亲信。

做好自已的安全措施后,冯太后紧急召见拓跋丕,授予拓跋丕军事调度权,拓跋丕、拓跋贺亲自带领皇家卫队突袭乙浑家,乙浑并无防备,在家里被擒获,此刻也无需在进行所谓的审判,乙浑被就地斩首。

拓跋丕按照提前布置好的计划,下令由拓跋皇族各将带队,按名单对乙浑的帮凶逐个抓捕,得到命令的数百人迅速动手,乙浑分布在平城的爪牙几乎同时落网。

专权一年多的乙浑势力净利索的连根拔除,冯太后和诸位皇亲大臣终于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拔除掉乙浑势力,冯太后获得了空前的声望,她继续主持朝政,代皇帝行使职权,任命高允、高闾、贾秀进入中枢,共同参与朝政,几个人通力合作,又一次稳定住政权。


    (http://94xsds.com/book/406378-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