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拓跋焘死讯,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没有声张,几个人聚在一起秘密商议立储。
弑杀皇帝的主犯还逍遥法外,几位仁兄没想着诛杀主谋稳定局势,而是凑在一起商量谁当新皇帝,这是不是太反常了?
这几个人貌似提前就知道宗爱的计划,甚至也参与者,等宗爱把事情办完了,他们马上凑过来讨论立储,想着有拥立新君之功。
几个人都没参与过这么大的事,凑在一起才发现每个人想法真不一样。
薛提认为应该立太子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拓跋濬是拓跋焘的嫡亲皇孙,继位顺理成章。
而侍中和疋认为拓跋濬年纪太小,力主要立年龄大的人做皇帝,不等和他人达成一致,就派人把东平王拓跋翰召入宫中,安置在一个秘密房间里等待继位。
三个人反复讨论,最终的结论是什么结论也没有。每个人各执已见,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关键时候谁让步了,未来谁的利益就要让渡出来。让渡利益?开玩笑,杀了他们都不可能去想。
几个人反反复复,却忽略了另一个人——宗爱。
宗爱也有自已的想法。
他曾经得罪于太子拓跋晃,如果拓跋濬继位,自已肯定没好日子过。对东平王拓跋翰,宗爱同样也不对付,他只想拥立和自已关系最密切的南安王拓跋余。
宗爱把拓跋余秘密从中宫小门迎入后宫等待继位。
对这三位,宗爱压根儿就没打算通过协商和他们达成一致。
和必死之人还废什么口舌?
等拓跋余进宫后,宗爱假传皇后的命令,要召见兰延等人。
兰延几人根本没有怀疑,随宗爱进宫,进宫后在僻静之地,就看到宗爱安排的三十多个宦官正在用独特的方式欢迎他们。这些人手里拿着各种武器,十来个人周到地伺候一个人,刀矛并举直接送三人回了老家。还在密室里等候继位的拓跋翰,宗爱等人也不客气,搜出来后直接杀掉。
这个套路在东汉末年也曾上演,何进计划杀十常侍,事办得不周密被十常侍探知,十常侍以皇后名义召何进入宫,何进在宫中被杀,后面的故事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了。
宗爱历史学的不错,活学活用,动手能力还很强,至少和兰延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人相比不在一个段位上。兰延等人用自已的生命验证一句中国民间俗语:“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最倒霉的是拓跋翰,被人召进宫里,藏在一个密室中兴高采烈的准备当皇帝,又被一群嘴上没毛的宦官找出来当场杀死。
这都是命。
除去了所有对手,宗爱拥立南安王拓跋余登基,登基后的拓跋余对宗爱大行封赏,封郡王,总督所有朝政和军事,宗爱成了北魏唯一一个被封王的宦官。
远在南方的刘义隆听到拓跋焘死讯,欣喜若狂,马上策划再次北伐一雪前败之耻。
这次的北伐动议只有司州刺史鲁爽赞成,包括曾经力主北伐的江湛、王玄谟在内的其他人全部反对。刘义隆再次体现出难得的固执,不顾劝阻下令北伐。
见皇帝心意已决,青州刺史刘兴祖上疏,提出黄河以南地区经过上次的战争已千疮百孔,此次不如把战火引向北魏境内,具体措施是跨过黄河直接进入河北,夺取河北的邺城、冀州和中山等富庶地区。但刘义隆意图只在恢复黄河以南的土地,拒绝了刘兴祖的建议。
刘义隆下令再次分兵三路,分别进攻山东聊城的茌平,河南的洛阳许昌,陕西的潼关。
缺乏军事能力的刘义隆,又自以为是的亲自制定了进军方略,派宦官拿着在皇宫中写出的军事部署监督前线将领执行。
前线将领慑于皇帝的威严,不敢临机调度,个个缩手缩脚,前线指挥体系完全紊乱。
注定这是一场虎头蛇尾的战争。
东路军围攻茌平,张永负责攻城东,申坦负责攻城西,崔训则攻城南,刘宋军几十天的猛攻寸功未见。夜里魏军从地道里出来,袭击崔训的军营,烧了他们攻城的武器。2天后,魏军又偷偷从地道里出来偷袭了城东张永的军营,烧掉了张永营中的攻城器械。不久,魏军又又偷偷出来摧毁了崔训进攻用的地道。魏军用同样的战术连续取得战果,刘宋军指挥官蠢得能用脚指头给自已抠出一块坟地。
这倒真不是张永崔训等人无能,实在是在刘义隆死板战术的指挥下,刘宋军已经完全失去了相互策应和机动灵活,陷入了一再被动挨打的境地。
张永见局势不妙,率先乘夜后撤。他走了也就罢了,但却没有通知其他将领,发现机会的魏军趁机进攻,刘宋军死伤者遍地都是。这时又赶上当地庄稼收成不好,刘宋军内很快陷入少粮境地,东路军只能撤回。
相比而言中路军战果最大,鲁爽出兵直接占领河南长社,随后又击败了北魏援军拓跋仆兰,正当乘胜围攻虎牢时,东线茌平战败张永退军的消息传来,孤军深入的鲁爽也只能带兵退回。
西路军主攻的潼关和长安方向,在弘农遇到魏军援军,见到北魏增援部队已经陆续赶到,西路军连潼关都没看到也火速撤回。
刘义隆策划的这次北伐就这样落下帷幕,整个过程几乎没给北魏带来任何紧张气息。
这仗打的,让所有人啼笑皆非。
此战后,刘宋一方也失去了和北魏在战场继续搏杀的勇气。
南线刚刚安稳下来,北魏的朝堂又出事了。
拓跋余本人没有治国才能,突然继承皇位,害怕因为自已没有按照长幼顺序当皇帝而他人不服,只能采取用极为优厚的赏赐不停赏给下属的方式以收买人心。而他自已也不知道如何立威理政,没事就喝得酩酊大醉,或者娱乐后宫嫔妃,或者在野外狩猎,对国家大事不懂也不过问。
宗爱出身宦官,溜须奉承是把好手,对国家政务大事也不具备处理能力,对很多政事根本不能理解。一开始他还想办法处理,时间一久就失去耐心。即便不懂,当然不能说自已不懂,只是斥责公卿大臣说话不清楚,态度不恭敬,奏章写得潦草,走路姿态不对,对这些毫不相关细节的苛责堵住说话人的嘴,掩盖自已的无能。大臣们个个也不再多言,朝堂政事处理几乎停顿,大臣们都三缄其口,宗爱自已对此却很是得意。
拓跋余对越来越跋扈的宗爱也深感不安,他倒不是担心政务处理不及时,而是觉得宗爱权势威胁了自已的皇权,谋划着夺回属于自已的权力。
论搞阴谋,拓跋余和宗爱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些小动作很快被宗爱得知,宗爱很生气。
杀一个皇帝是杀,再多杀一个皇帝也未尝不可。趁着拓跋余在东庙祭祀之时,宗爱命令亲信贾周等人靠近拓跋余,在夜间发起突然袭击杀死了他,此时拓跋余距离当上皇帝也就半年多点。
对拓跋余的死,宗爱一直封锁消息,知道这个消息的只有刘尼。刘尼劝宗爱拥立皇孙拓跋濬,宗爱坚决不肯。刘尼就把这些事情都偷偷告诉了源贺,两人决心联手,拥立拓跋濬趁此机会继位。
源贺和刘尼经验老到,对兰延等人犯过的错误自然不可能再犯。
两人商议后分头行事,刘尼回到平城皇宫,关闭宫门,皇宫内外的人严禁出入,自已亲自带领士兵清除宗爱留在皇宫内的亲信,源贺负责在外联络,找到陆丽、长孙渴侯等人作为外援。
看事态紧急,刘尼、陆丽拜见拓跋濬,把计划简单说明后,陆丽把拓跋濬包在自已的朝服内,上马直奔皇宫,刘尼一身戎装在前策马开路,亲军侍从左右护送来到平城皇宫。
正在皇宫门口戒备的源贺、长孙渴侯,远远地见到拓跋濬到来松了一口气,马上下令打开宫门迎接拓跋濬入宫,皇宫外的士兵刀剑出鞘以备万一。
见内部已经安顿,刘尼马不停蹄奔回到东庙,对侍卫们痛斥了宗爱的罪行,宣布新皇帝拓跋濬已经继位,大家群情激奋,高呼万岁,一拥而上逮捕了宗爱、贾周等人,宗爱等人的其他党羽一哄而散。
当天,年仅十二岁的拓跋濬在永安殿正式登基,下令斩了宗爱、贾周等人,诛灭三族,动荡了半年多的北魏政局也终于安定下来。
(http://94xsds.com/book/406378-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