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遇弑谜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1章 遇弑谜团

 

回到平城的拓跋焘,祭拜祖先,把本次南征的情况原原本本向祖先作了汇报,随后开始了日常的巡视,处理朝政,一切似乎都恢复了正常。

但有个事依旧让他心里没底。

那个“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的童谣,此次南征他已经听到了不止一次,这个会应验吗?

自已真会重蹈秦始皇、董卓的覆辙吗?

拓跋焘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国事的处理上。

太子拓跋晃为政精明,洞察细微,从小和拓跋焘出入军营,是个难得的军政双优的储君人选,多年从政的历练再加上身边很多能臣的忠心辅佐,太子在处理国家政事上愈加成熟。

可惜,这么出色的儿子,在拓跋焘南征回来后不到一年就死了,拓跋焘悲痛欲绝。

对儿子的死,拓跋焘是有不可推脱的责任的。

他和汉武帝刘彻一样,在用人上犯下了一个大错误,直接导致了儿子的英年早逝。

汉武帝刘彻晚年,宠信江充,授权让江充追查巫蛊之案,江充和太子刘据一直不合,江充借此机会陷害太子,太子也没有机会和汉武帝当面辨明是非,生死攸关之下仓促举兵杀了江充,盛怒中汉武帝不查详情,派兵击败刘据,刘据左右躲藏不过自缢而死。同时他的母亲,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逼自杀。事后在壶关三老和田千秋轮番劝谏下,汉武帝幡然醒悟,知道太子的冤枉,建立思子台怀念自已的儿子。

和汉武帝一样,拓跋焘也很宠信一个人,宦官宗爱。

宗爱是很会讨拓跋焘的欢心,但却是个阴险暴躁的人,仗着拓跋焘的宠信犯下很多违法行为,拓跋晃很讨厌他。仇尼道盛、任平城都是拓跋晃的亲信,和宗爱也水火不容。宗爱恐怕自已违法行为被拓跋晃等人检举揭发,于是率先发难,造编假话向拓跋焘控告仇尼道盛、任平城二人有罪。拓跋焘犯了和汉武帝同样的错误,气愤之下不加详查,下令将仇尼道盛等人斩首示众。宗爱趁机借题发挥罗织罪名,把拓跋晃东宫内的很多官员牵连进来,把这些官员一批批地押到刑场处决。太子拓跋晃眼看着跟随自已多年的亲信逐一被杀,宗爱把持朝政自已却毫无办法,忧虑过度很快生病去世,时年二十四岁。

拓跋焘对爱子的早逝很难过,也由此深恨宗爱。

宗爱害怕自已被杀,一不做二不休,纠集党羽在后宫发动政变刺杀了拓跋焘,这一年拓跋焘四十五岁,距离他率大军饮马长江仅仅过了一年。

叱咤风云的拓跋焘和他的爷爷拓跋珪命运一样,都死于宫廷内乱。

但这次由宗爱发动的宫廷变乱非常诡异。

自古以来被弑杀的皇帝不在少数,一种是大权旁落,皇帝被权臣外戚谋害,东汉、曹魏、西晋、东晋都有这样死于非命的皇帝。另一种是自已行事过于残暴,被身边的人反击杀死,拓跋焘的爷爷拓跋珪,后世的高澄、朱温都属于这种。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杀皇帝,下场都不好,名声最臭的就是当街杀死皇帝曹髦的司马昭,连带着司马家族,成了历代被嘲讽的反面教材。

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宗爱杀皇帝这么大的事发生后,一切风平浪静。每个人都波澜不惊地接受了这个突况,甚至几个重要大臣还聚一起讨论继承人的问题。

拓跋焘被谋杀的九个月前,皇太子拓跋晃去世。半年后,拓跋焘封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为高阳王,又同时封自已的另几个儿子拓跋翰为东平王,拓跋谭为临淮王,拓跋建为广阳王,拓跋余为南安王。

也许这时,谁能继承储君之位,拓跋焘正在几个儿子和孙子之间选择。

毕竟这时拓跋焘只有四十五岁,牢牢掌控着权力。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大权在握,拓跋焘有足够的时间去考察培养新的接班人,还没到着急确定人选的时候。

《资治通鉴》上记载宗爱惧怕拓跋焘会和他清算诬陷太子拓跋晃的事,聚集亲信谋杀了拓跋焘。《魏书》的记载则更简单,寥寥几句:“三月甲寅,帝崩于永安宫,时年四十五。”

对于拓跋焘怎么死的,只字未提。

在历史短短几个字的记录中,也许能隐约看到一些影子。

在拓跋焘南征刘宋时,为了防备北部柔然,拓跋焘下令太子拓跋晃北伐柔然,而让拓跋余留守在京城。

皇帝不在,理应要由太子坐镇京城,如今这个重要角色发生变化,无疑告诉每个人,太子地位可能有变。

也许就是因为宗爱从中挑唆,让拓跋焘对自已的儿子拓跋晃产生了质疑。

因为有了这种苗头,让拓跋焘的另外几个儿子看到了机会。

也许宗爱在想方设法诬陷太子时,拓跋焘的另外几个儿子拓跋翰、拓跋谭、拓跋建、拓跋余也参与其中,纠结朝臣结成同党,明里暗地给太子使绊子,拓跋晃深陷漩涡之中,亲信连连被杀,无力自保郁郁而终。

也许太子拓跋晃死后,为了尽快争夺帝位,拓跋翰、拓跋谭、拓跋建、拓跋余这几位,默许甚至参与了宗爱对拓跋焘的阴谋。否则很难解释,自已的父亲皇帝被一个宦官杀死,作为亲骨肉,作为皇族亲王的他们,不思报仇,竟然老老实实地听从安排着急登基。

所以,出于对几位叔叔曾参与陷害自已父亲的愤怒,当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坐稳皇位后,拓跋谭、拓跋建在同一天死去。

所以,即便面对当了六个月皇帝,已经死于宗爱再次弑君的拓跋余,拓跋濬也仅仅以诸侯王的礼节安葬,谥号隐王。谥号“隐”既有批评的寓意,也有些同情的意思,是个不好不坏的中性评价。

这几位,再加上等候登基时被杀的拓跋翰,拓跋焘的这四个儿子在半年内无一善终。

必然,有很多朝臣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宗爱在前台负责执行,皇族亲王和朝臣暗中出谋划策,针对拓跋焘和拓跋晃的阴谋集团。

这个集团能量极大,细思极恐,连史书对此的记载都语焉不详一带而过。

就这样,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拓跋焘,验证了“佛狸死卯年”的童谣。

不可否认,拓跋焘是位非常优秀的皇帝,在他主政的29年里,克服艰辛,沙场搏命,带领北魏帝国一统北方,逐渐走上了强盛之路;他向世族和佛教宣战,以暴力血腥的方式暂时压制矛盾,集中力量对外征战;他广纳贤才,放手应用,帝国人才济济,为之后的国力巅峰做好了人才准备;他兴学礼法,祭祀孔子,传播文化,让支离破碎的汉文化在北方逐步复兴,慢慢恢复了曾经的光荣和影响力。

四十五岁去世的拓跋焘年龄不算大,但却是北魏历代皇帝中最高寿的,真不知这是拓跋焘的幸运,还是整个拓跋皇族的不幸。

刚刚统一的帝国在这样乱局中等待新生一代来稳定。


    (http://94xsds.com/book/406378-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