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组中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重组中枢

 

虽然拓跋焘留给拓跋濬的是一个已经统一北方的大帝国,但这个帝国的根基尚未夯实牢靠。拓跋焘连年征战,钱粮耗费无数,人心不稳。猝然离世后,又被拓跋余和宗爱折腾了几个月,帝国大厦的裂痕已经清晰可见。

南方的刘义隆依然虎视眈眈,尽管刚刚被打败,但谁也不敢说什么时候又会卷土重来。

而内部的分裂更是在考验着十二岁的拓跋濬的政治智慧。

在拓跋余当政的几个月里,大大提拔了古弼、张黎等人。等到拓跋濬继位后,已经经历三朝的古弼和张黎,对少年的拓跋濬十分轻视,很多见解和拓跋濬不合。意见不合也就罢了,对拓跋濬的旨意认为不恰当的也扣住不下发,弄的拓跋濬很没脾气。

有拥立之功的长孙渴侯,为了和太宰拓跋寿乐争夺权利,明争暗斗,二人纷纷拉帮结派,群臣各自选边站位,两派相互掣肘争吵不休。

甘肃陇西叛军趁机叛乱,颇有要进攻长安的气势。

拓跋焘执行的灭佛政策,一直被信佛的民间力量和皇亲贵族所抵制,这些反对力量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不安定因素,随时可能被人利用而掀起滔天巨浪。

十二岁的拓跋濬必须要去有效地处理错综复杂的局面。

拓跋濬太年轻了,他当然不可能自已去面对一切,他需要帮手,组建一个强有力的中枢班子,为他分忧解难。

他选了拓跋周忸、陆丽、源贺、杜元宝、高允作为作为自已的主要助手。

年轻的拓跋濬眼光还是精准的,陆丽、源贺、高允是极其出色的辅助大臣。

陆丽因为有迎奉拓跋濬即位的功劳,被拓跋濬当作第一心腹,备受拓跋濬信任。可贵的是,陆丽始终摆正自已的位置,从来不敢逾越,对拓跋濬赐给他的平原王的爵位,陆丽一再辞让辞让,拓跋濬于是免除了陆丽子孙们的田赋捐税。对谦逊知礼节的陆丽,拓跋濬十分嘉许。

陆丽本人好学,对国内的文人雅士十分尊重,经常组织文士开展文学研究,而且陆丽本人至孝,有这样一个人在拓跋濬身边,极其有助于笼络知识分子的人心,为安定政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陆丽对拓跋濬十分忠心,一直兢兢业业的恪守职责,拓跋濬去世后,朝政实权落到了乙浑手里,乙浑狂悖不法,陆丽当面痛斥他的行为,最后被乙浑所杀。

源贺原来是南凉国的王子,为躲避国中的变乱投降了北魏,历经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濬三朝,每战身冒箭矢登城陷阵,深得拓跋焘的信任,更有迎立拓跋濬的功勋。为了奖赏源贺,拓跋濬让源贺到国库中任意挑选,想要什么就可以拿什么,源贺认为南北敌国还在虎视眈眈,国库不能空虚,拒绝了任何赏赐。后在拓跋濬的一再坚持下,他只取走了一匹战马。

拓跋濬又把河北地区交给源贺管理,源贺在河北推行仁政,鼓励桑植,把河北治理成北魏的粮仓,政绩无人可比。拓跋濬死后,源贺继续辅佐拓跋濬的儿子拓跋弘,之后又力排众议,劝说拓跋弘立儿子拓跋宏继位,这位拓跋宏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那位开启了北魏轰轰烈烈的汉化运动的少年天子。

对有拥立之功的刘尼,拓跋濬自然也没有忘记,晋爵封王。刘尼为官十分清廉,处事谨慎周全,但就有一个毛病,就是嗜酒,经常喝得大醉不醒,拓跋濬也不计较,随他任性而去,好在刘尼并无其他失职行为,也最终寿终正寝。

最让拓跋濬倚重的,则是高允,这是位和崔浩一样善于谋事之臣。

高允不仅能力出众,个人品质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

在拓跋焘因为崔浩编纂国史而掀起的血雨腥风中,和那些战战兢兢相互打击的人相比,作为当事人的高允,体现出不畏生死,坚守初心的可贵品质。

在国史编纂时,高允是其中重要的参与人,他被任命和崔浩等人一起撰写国史。闵湛、郗标等人为了阿臾崔浩,劝崔浩把国史内容刻在石碑上公之于众,深感此行为不妥的高允对宗钦说:“闵湛、郗标所搞的这一切,若有一点差错,恐怕就会给崔家带来万世的灾祸,我们这些人也不能幸免。” 果然,此行为掀起了滔天巨浪,崔氏家族和其姻亲大族全部在巨浪中被埋葬。

国史案发时,高允正在给太子拓跋晃当老师,崔浩入狱后,首先得到消息的拓跋晃对高允十分担心,为了避免高允被抓,把他召到东宫留宿一夜。第二天早晨,拓跋晃带着高允一同进宫见拓跋焘。在宫门口,拓跋晃不断叮嘱高允按照自已话的意思向拓跋焘回话,高允虽还不知道崔浩案发但也意识到可能出了大事,拓跋晃也没有挑明。

先见到拓跋焘后,拓跋晃替高允辩解,说高允做事一向小心谨慎,地位卑贱,只是个小跟班,所有的一切罪行都是由崔浩自已决定的,恳请拓跋焘放过高允。拓跋焘随即召见高允,问高允国史编纂的情况。高允直言不讳,告诉拓跋焘很多内容都是他和崔浩一起写的,甚至一些章节的内容,由他亲自撰写的比崔浩还要多。

拓跋焘发出了气震天地的怒吼:“你这哪是跟班,就是主犯,比崔浩的罪行还要严重!”

站在旁边的拓跋晃则吓得魂不附体。

“老师,你这是怎么了?挺聪明的人,生死关头怎么就开始犯浑了?”

拓跋晃赶紧替高允开脱,说高允见到拓跋焘太紧张了,以至于胡言乱语。

声色俱厉的拓跋焘转头过来继续质问高允。

已经大概猜出国史案发的高允,低着头紧张的思考着怎么说。

很明显,仁慈的太子已经在自已铺了路,只要顺着说一句,自已就能逃脱这场血光之祸。何止是自已,自已的家族也可能借此逃过这场大劫。

在生与死巨大的压力下,在杀气腾腾的拓跋焘面前,这条路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这时,高允又想起一个人——辽东公翟黑子。

翟黑子仗着拓跋焘的庞信,在奉命出使并州时接受了不少贿赂。东窗事发后,翟黑子也向高允讨计如何应对拓跋焘的询问。高允告诉他,作为宠臣犯了罪就应该讲实话,这样或许还会被赦免,不能欺骗皇上。但翟黑子听信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说辞,最终决定隐瞒事实。不久后拓跋焘掌握了实际情况,恼怒翟黑子不说实话于是杀了他。

现如今,高允自已也面临着和翟黑子一样的生死困境,要怎么说?

史官,就是要记载善恶,作为对后人的鼓励和劝诫,我何错之有?

春秋时期崔杼作乱杀死齐庄公,让齐国的太史公如实记载崔杼弑杀庄公,崔杼杀太史公,太史公二弟依旧记载崔杼弑杀庄公,崔杼再杀太史公二弟,等太史公三弟登场,继续记载崔杼弑杀庄公,看着不畏死的太史公一家,敢对国主下手的崔杼最终认怂了,最终不敢再下杀手,这段历史得以完完整整的记载在历史中。

刀剑可以陨灭一个肉体,而不死的精神让一批批不畏死的人前赴后继,这却是任何刀剑不能消灭的。

高允决心去做秉笔直书的太史公,哪怕斧钺加身,身死族灭。

“我的罪过是应该被灭族的,太子是可怜我,想放我一条生路。但事实就是我刚才所说,我不能为了活命就胡言乱语欺骗陛下。”

镇定清晰的话在朝堂上响起。

拓跋晃彻底崩溃了。

瑟瑟发抖的他等待着拓跋焘的最后裁决,此时他已经无能为力。

咆哮的声音并没有在朝堂上响起,许久,拓跋晃慢慢抬起头,看到拓跋焘正在看着自已,肃杀的表情中竟有一些温情。

“明知马上就要死了,也不改变要说的话,这就是诚实。作为臣子,不欺瞒皇帝,这就是忠贞。高允是难得的忠臣,朕宁可错放一个罪人,也要为你留下一个忠臣。”

拓跋晃泪流满面,这一刻,他明白,父亲是在为自已留一个治国之臣,而高允,是他可以完全依赖的肱骨奇才。

诛杀崔浩的诏书拓跋焘下令让高允起草,诏书上血腥十足:“崔浩、宗钦、段承根等人以及他们的亲属、部属、僮仆共有一百二十八人,全都夷灭五族。”此诏书一旦发出,数千人将血流成河。

高允迟迟不动笔,不耐烦的拓跋焘派人多次催促,高允恳求觐见拓跋焘,拓跋焘命人将他带到自已面前,高允力劝拓跋焘说崔浩罪不至死。拓跋焘再次大怒,命令绑了高允等候发落。在拓跋晃的苦苦求情下,拓跋焘怒气才稍稍平息,说:“如果没有这个人,会有几千人被处死。”于是更改命令,夷灭了崔浩五族,其他两人只是本人被杀,而他们的亲属部属都得以幸免。

对一直有恩于自已的拓跋晃,高允也不给面子,拓跋晃对自已的左右近侍十分好,允许让他们经营自已的庄园农田收取利润,高允则劝告他要约束手下不可与民争利。

等拓跋濬继位后,高允更是直言相谏,发现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适当时,就立刻请求晋见。拓跋濬单独一人和他商谈,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激烈,拓跋濬实在听不下去,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等两人都冷静下来回来再继续聊,新君和老臣之间始终十分坦诚。

在贪污盛行的北魏官员中,高允也是难得的清流,因为没有俸禄,就让他的儿子们上山砍柴来维持家里的生计。拓跋濬到高允家里,看自已老师全家人只有几间草房,几床粗布被褥,用旧麻絮做的棉袍,厨房里也只有一些青菜和盐,拓跋濬忍不住叹息,赏赐给高允家五百匹绢帛,一千斛粟米,任命高允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

高允不仅能力出众,品格清高,还特别长寿,拓跋濬之后,还辅助拓跋濬的儿子献文帝拓跋弘和孙子孝文帝拓跋宏,九十八岁在睡梦中辞世。


    (http://94xsds.com/book/406378-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