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千古难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章 千古难题

 

正值壮年的拓跋焘雄心勃勃,豪情万丈。

“我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已的时代,我还要去创造更伟大的事业。”

“我要让鲜卑的战马马蹄南去,去追逐嬴政、刘邦、刘秀、司马炎的脚步,跨过长江统一中华,哪怕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也在所不惜。”

“我绝不做苻坚和曹操,止步于长江,望江兴叹饮恨终身。”

“等一等,等一等,身边怎么仍有纷扰之声,我不能步苻坚的后尘,必先安内,后攘外。”

拓跋焘听到的纷扰之声,是久居中原的士族大家和鲜卑贵族的争吵声,还有从佛堂寺院中传出的袅袅禅音。

拓跋焘这次面对的,是比之前遇到的所有对手更加难缠的对手。

这些对手虽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所有人的行动和所有的决策,终拓跋焘一生甚至终北魏一朝都不能彻底解决。

富庶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关中平原,一直是汉民族的核心区域,处处浸润着华夏的文明,这里一直是在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的天下。

自汉朝以来,地方世族势力一直是让中央政权又爱又怕的存在,正是在地方豪强的支持下,汉光武帝刘秀才得以在纷纷乱世中脱颖而出,复兴了汉朝。世族借此机会逐渐演变,垄断帝国仕途,形成了一股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汉末的割据混战,地方世族或直接参与(割据河北的袁绍,出身四世三公),或对枭雄给与辅助支持。

北方的曹操就得到了以荀彧、荀攸为代表的颍川荀氏、司马懿的温县司马氏、陈群的颍川陈氏、钟繇的颍川钟氏、郭嘉的颍川郭家的全力支持。

南方的孙权则在顾(顾雍)、陆(陆逊)、朱(朱桓)、张(张温)等四大姓家族的支持下隔江而治,我们熟悉的除三害的周处,也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地方世族豪强。

刘备在四川得到了益州本土势力和荆州本土势力的支持。

可以说没有地方世族的支持,这些称王称帝的历史人物是不可能建立起长久的功勋。

我们现在一直评价世家大族醉生梦死,垄断了仕途,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阻碍了寒门子弟人才的上升阶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力。客观说,在当时的社会,世家大族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人脉资源,首先通过对知识的垄断,把所有的知识资源全部倾斜到有限的少数人,以深厚的学问做基础,辅以广博的人脉资源优势,更容易获得一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有更便捷的通道得到政权核心人物的注意,在入仕过程中发挥着参谋顾问的作用。

每个世家大族都输出了一个个显赫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不断的沉淀,形成不同的家风。在良好家风的熏染下又能不断培养出新的接班人,家族代代传承而不衰败。

例如江南的顾、陆、朱、张四姓,汉时兴起、孙吴时壮大、东晋时鼎盛、在宋齐梁陈等南朝各代起起伏伏,隋朝衰落。虽然政治地位在不断演变,但四姓在学识传承上代代薪火相传,延续至今不衰。

学问、人脉、声望、地位,是一个单独个体能成功的基本模式。

学问沉淀、资源积累、领军人物引导、家风的形成和传承,是一个家族能长盛不衰的秘诀。

一个名门望族需要至少三、四代人近百年的不断开拓和积累才能基本成型,期间要经历多少风云变化,何其艰难!没有良好的家风传承,哪能渡尽劫波。

几个大姓家族势力的组合,就必定会影响国家政策。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曹魏政权,得到中原世族的支持最大。曹丕在政权稳固后,做为对世族支持的回报,在颍川大族陈群主持下,修订颁行了九品中正制。中央政府在各地设置中正官,通过对候选人的家世背景、个人品德、才能政绩考察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把候选人分成九个等级,推荐给政府,政府根据不同等级分别给予任用。

这个在当时确实是个十分公平的选官体制,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官员负责选官,官员考察的内容顾及了多个方面,经举荐的人再由政府任命,形成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官员选用的制度。

作为给中原世家多年以来支持的回报,选官制度执行过程中,当然要留给这些世族子弟更多的通道。

有文章可做的就在候选人的推荐上。

谁是候选人,谁可以参与被考察,这就是可操作性空间。

谁能成为候选人?规则是由各地的大中正官和小中正官推荐。

大中正官是由中央政府的大司徒任命,小中正官则由大中正官任命,大司徒和各地的中正官就是这个选官制度的核心。

作为回报,大司徒和各地的中正官大都由世族子弟担当,有了这些层层支撑,世族子弟终于踏上了顺利入仕的康庄大道。

只要这个制度在实行,世族子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成为国家官员。

至于谁是皇帝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支持这个制度的人当皇帝就行。

司马懿能诛杀曹爽,不仅仅是司马懿精明,曹爽愚笨。而是司马懿支持强化这个制度,大司徒继续由世族人士担当,让世族入仕的道路更加一马平川,而曹爽兄弟却明目张胆地反对。

敢拦着别人的前程,不杀你杀谁?

司马家族在覆灭曹魏政权的过程能波澜不惊,表面看是司马家族掌握了军政大权,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有世族的全力支持。

作为对世族支持的回报,司马家族在掌权后,对候选人的个人品德和才能政绩都不再考察,而只看家世背景。

只要是世族出身,哪怕只是族谱上的一只猴子,都可以成为国家官员。

当然,世族和世族也不一样,比如北方世族和江南世族,少不了各种明争暗斗。

西晋时期,北风明显压过南风,随着晋朝灭亡吴国,作为亡国之民的顾、陆、朱、张四姓为主的江南大族,在洛阳处处受到北方大族的冷遇和嘲弄,依靠中正官升迁自是无望。

不想时过境迁,仅仅二十多年后,五胡乱华,北方的世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到吴越之地。在北方受尽欺凌的江南大族终于扬眉吐气,寻找机会狠狠恶心北方这些落魄世族。

司马睿到达建康(南京)后,在建康住了一个多月,当地的世族没有一个人去拜会,让司马睿这个皇族贵胄在屋里尴尬的啃桌子。

随同南迁的北方世族领袖王导只能放下身段,主动登门一个个去拜会江南的大族,并拿出部分朝廷权利和江南大族分享,才得到江南世族表面的认同,司马皇族得以在南方站稳脚跟。

而过江的世族,也会因为过江时间不同分成不同的地位。弘农杨氏一族,在北方声名显赫,就因为过江晚,被先过江的大族斥为寒士,始终排除在南方政权核心圈之外。

王、谢、袁、萧四姓,成为侨居在江南主要大族。琅琊王氏一族的王导、王敦,因辅助司马睿复国有功,一个居于朝堂之上统御百官,一个领重兵屯驻在长江中游的江陵,司马睿在建康登位时,邀请王导和他并排坐在御座上,王氏一族的权势达到巅峰,当时传言“王与马共天下”,值得一书的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是王氏一族的成员。

陈郡谢氏则出了谢安、谢玄,谢安坐镇中枢指挥淝水战役,击败了苻坚,解除了东晋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谢玄带领军队直接在前线作战,经过此战,谢氏家族成为了江南士族的领袖,谢氏在文学上的贡献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是一个代表。

陈郡袁氏自汉代兴盛起来,经过西晋繁衍而根深蒂固,和王姓、谢姓通婚交好,和皇族关系紧密,刘宋文帝刘义隆的皇后就是袁家女子袁齐妫。

兰陵萧氏势力更加强大,萧道成建立南朝的第二个政权齐国,萧道成的族侄萧衍建立了南朝的第三个政权梁国,江南萧姓并没有随着隋朝的统一而衰落,而是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在唐朝更是出了10个宰相。

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也都纷纷在江南各领十多年。

在拓跋焘治下的北方,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生息繁衍的枝繁叶茂,并称中原地区的五姓七望。


    (http://94xsds.com/book/406378-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