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河西走廊地区是在北凉政权的管辖下,统治者叫沮渠蒙逊,匈奴人。
和刘宋、赫连夏这样对手相比,征讨北凉最大的问题是不知彼。
毕竟一百多年的隔离,让很多信息失真,中原连年的战祸,从汉朝以来保存下来的关于河西走廊特征的文字记载也所剩无几,对于河西走廊的地理特征和北凉的统治能力,只能依靠道听途说的片段消息和每个人的判断,这对于作战而言是大忌。
针对此情况,拓跋焘制定了缓进徐图的战略策略。
首先在形式上认可了沮渠蒙逊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封沮渠蒙逊为太傅,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和凉王等一连串荣誉封号,授权他总督凉州、西域、羌、戎诸军事,认可沮渠蒙逊对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西海、金城、西平七郡的实际统治,允许自行任命将军、宰相、各位公卿、文武百官,出行时可竖起天子专用的旌旗。
沿用历朝历代屡用不爽的和亲政策,拓跋焘本人迎娶沮渠蒙逊的女儿兴平公主,封为右昭仪,把自已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了沮渠蒙逊的儿子沮渠牧犍。沮渠蒙逊死后,沮渠牧犍继位,武威公主成了北凉的皇后。
频繁来往出使,拓跋焘对北凉以西的西域各国念念不忘,经常派使者经过北凉前往西域,命令北凉派出向导护送魏使通过流沙出没的沙漠,通过使者对北凉的实地勘察和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大量获取北凉山川大河地理地貌,经济政治军事等情报。
指派李顺作为特臣,不断往返于北凉和北魏之间,刺探北凉政权内重要人物的能力、对北魏的政策动向和人际关系。
李顺河北赵县人,能力出众,前后12次往返北凉,把北凉朝堂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李顺告诉拓跋焘,沮渠蒙逊控制河西地区已超过三十年,能随机应变,懂得如何怀柔远方民族笼络人心,统治基础稳固,很有手段让群臣及周边的部众敬服,他的有生之年足以掌握局势。而他的几个儿子都平庸无能,只有沮渠牧犍还算比较成器,将来继承王位的一定是沮渠牧犍,但沮渠牧犍和他的父亲沮渠蒙逊相比差得很远,消灭北凉就在沮渠牧犍这一代。
正如李顺所料,沮渠蒙逊死后,沮渠牧犍果然在北凉贵族们的拥护下登上王位。李顺对时局极为精准地预判,让拓跋焘十分赞赏,赏赐李顺绢匹和御马,朝廷政事无论大小都与他共同商量讨论。
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也很快传回了各种消息,外表向北魏恭顺的北凉,却经常在西域各国散布北魏的谣言,宣扬北边柔然的强大,使得西域各国在和北魏的交往中举棋不定心存疑虑。
对北凉这种吃里扒外的行径,让拓跋焘更加坚定了消灭北凉的心思,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借口。
借口很快就有了,还是沮渠牧犍亲自送过来的。
沮渠牧犍行为乖张,公然和他的嫂子李氏通奸,令人惊奇的是,沮渠牧犍的兄长也知道这事,对此竟然不以为然,两人排着班轮流和李氏交好。李氏乐享其成,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过得有滋有味。
当事人都毫不在意,其他人更无人站出来,只是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柄而已。
谁都可以把此事不当回事,但沮渠牧犍的皇后武威公主却是个眼里不能揉沙子的人。
她对沮渠牧犍这样行径痛恨不已,劝谏几次无果后,武威公主的小宇宙终于爆发,把沮渠牧犍一顿严厉呵斥。堂堂一国之主的沮渠牧犍恼羞成怒,于是和李氏合谋要毒死武威公主。
武威公主没有防备,很快中毒,但不知道是剂量不够还是武威公主体质好抵抗力强,中毒后的公主只是不断呕吐,并没有立刻致命。自已妹妹中毒的消息传到拓跋焘耳中,护妹心切的拓跋焘派出国内最好的医生,马不停蹄赶到北凉国都,终于把公主救活。
从医生那得知真相后的拓跋焘暴跳如雷,下令让沮渠牧犍交出元凶李氏。沮渠牧犍不肯配合,给了李氏很多财物,让她一路向西,远远地跑到酒泉避祸。
这个事件给了拓跋焘最好的出兵借口。
出兵前,照例要召集文武群臣商议。
和之前每次朝议一样,出兵的计划反对的人多,支持的人少。
从出兵柔然到平灭赫连夏,从南击刘宋再到之后的北伐北燕,讨论时每个人都抒发自已的见解,反对的理由冠冕堂皇头头是道。大家想法都一样,我要支持出兵,万一吃了败仗,责任就是我,索性反对,哪都不去是最安全的。
古往今来的事例不断证明:做事的方法可以商量,但不要妄想以商量的方式来改变认知,每个人认知的改变从来不靠口才,而是南墙。
果不其然,这次和之前一样,全部反对出兵。但意外的是,反对声最大的人却是最不该反对此事的人——李顺。
一开始向拓跋焘提出如何应对北凉战略全局的是他,多次往返北凉最知已知彼的是他,到了如今,即将把自已的战略构想全部付诸实施建立不朽功勋的时候,他竟然成了激烈的反对者,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包括拓跋焘。
李顺这是怎么了?
这里面只有崔浩最清楚,暗自冷笑,“你小子终于露馅了”
应该说李顺和崔浩的关系一开始还是不错的,李顺能成为出使北凉的特使,和崔浩的大力推荐是分不开的,加上李顺本身能力超群,很快就在这个特殊使命中脱颖而出。
和普通人一样,得到这泼天富贵后的他就飘了。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必须备双份,吃一份,看一份。
在国内,拓跋焘十分信任,让他参与朝廷大小政事讨论,臣僚们对他敬畏有加。到了北凉,沮渠牧犍恭恭敬敬的把他奉为上宾,酒局不停,不断赠送财宝和美女,悠然然地过着太上皇的日子,这么舒服的日子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
再说,拿了沮渠牧犍的东西,就要替他说说好话。沮渠牧犍和大臣对他也不避讳,在吃饭时、娱乐时,经常说一些对拓跋焘不屑的话,商量如何应对北魏,这些事李顺都选择性忽视了。
沮渠牧犍治国不行,治人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他准确的拿捏住李顺的弱点——欲望。
在极其谦恭的外表下,用财和色这两把软刀子捅漏了李顺的底线。
成了自已欲望的奴隶的李顺,也成了沮渠牧犍的奴隶。
对李顺的变化,崔浩看在眼里,找人暗自打听,几个来回就摸得一清二楚。
而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的李顺,在朝堂之上以专家的身份带头反对出兵。
反对的理由听上去很充分,河西走廊地区缺水,地贫瘠,这个地方占了也没价值,征伐过程军队缺水还会有被消灭的危险。
奚斤、古弼等三十多人都认为李顺说的有道理,因为他们谁也没去过。
崔浩和他们一样,也没去过。
但崔浩有一点和他们不一样,爱看书。
崔浩援引《汉书·地理志》中描述,告诉大家,凉州的畜产,即便放眼天下也最为丰富,如果那里没有水草,牲畜怎么繁殖?两汉时期又怎么会在没有水草的土地上兴筑城郭,设置郡县?没有水的凉州,当地的人有怎么灌溉农田,繁育后代?
李顺梗着脖子说:“我亲眼看到的,你凭什么和我辩论?”
崔浩大怒,指着李顺说:“你接受了人家的贿赂,就替人家说话,你以为我没有亲眼看到就能被你蒙蔽吗?”
被当众揭了短的李顺面红耳赤,不能再说一句话。
一直在屏风后面的拓跋焘听到这些话,按捺不住直接走出来,厉声斥责李顺,其他人也不敢再说什么,征伐北凉的事就这样在拓跋焘和崔浩的坚持下确定了。
当年六月,拓跋焘亲率大军从平城出发。命令穆寿辅佐太子拓跋晃留守主持朝政,为防备柔然汗国对北凉的增援。又令长乐王嵇敬、建宁王拓跋崇率领二万人屯驻漠南防御。
一切安排妥当,拓跋焘踏上了统一北方的最后征程。
沮渠牧犍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听说北魏大军前来的消息,惊慌失措,议来议去只有向柔然求援这一条路。
这边向柔然求援,另一边沮渠牧犍派他的弟弟沮渠董来统兵一万迎战魏军。刚一接战北凉军就望风崩溃,沮渠董来逃回北凉国都姑臧城(甘肃武威市)。
拓跋焘抵达姑臧城下,沮渠牧犍一边命令将士登城固守,一边盼望着柔然能按约定进攻北魏的边境,吸引拓跋焘率军回国。
和垂死挣扎的沮渠牧犍不同,其他的人都在考虑自已的退路。不久沮渠牧犍的侄儿沮渠祖翻越城墙投降了魏军,另一个侄儿沮渠万年也率领他的部众投降。拓跋焘由此了解了姑臧城的真实情况,于是分军包围了姑臧城。
在外围,拓跋焘命令源贺率兵招抚了周边的部落,使得拓跋焘不再有顾虑,可集中全力攻城。
姑臧城外水草茂盛,绵绵不绝,拓跋焘亲眼看到实际环境,十分痛恨李顺的欺骗,对崔浩更加信任。
孤城姑臧很快被魏军攻陷,已经黔驴技穷的沮渠牧犍反绑双手,率领文武官员五千人请降,拓跋焘解开沮渠牧犍的绳索,以礼相待。姑臧城内的居民二十余万户,仓库中的珍奇异宝全部归属北魏。
拓跋焘令张掖王秃发保周、龙骧将军穆罴、安远将军源贺,分别向北凉地方各郡宣布消息,几十万人又陆续向魏军投降。镇南将军奚眷马不停蹄攻克张掖、酒泉,镇北将军封沓取乐都,北凉全境至此平定,此时距离拓跋焘出兵也不过3个月时间。
(http://94xsds.com/book/406378-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