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往的惯例,拓跋焘下令,把北凉境内的僧儒工匠等三万户迁往都城平城,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原地区经历的百年战乱,名门望族、学士大儒纷纷寻找避难之所,一部分人衣冠南渡到达江南,还有一部分人西迁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由此成了当世名人的避难所,也是中华文化的备份地。
在这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不仅没有中断,反而蓬勃发展,最后反哺回中原和江南。
临松薤谷,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张掖以南,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紧邻祁连山上的原始松林,故得名临松,谷内多有一种叫薤的植物,因此叫薤谷。
单听名字,就可断定是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花源。
和尸山血海的中原不同,这里是真正的安详静谧的桃花源。
出身儒学世家的大学士郭荷,为了躲避中原战祸,带着诸多弟子,携带着数代家传的经史子集,从武威进入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而来,驻步在这风轻云淡、群山环抱的仙境中,站在马蹄山上,万般世象皆收眼底,远眺祁连山雪,洁净无瑕,近望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几经迁徙的郭荷决定在这里洗去一身尘土,和诸弟子开山屯田,治学授业。
此时河西走廊在前凉国奠基人张轨的治理下,并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随着中原和关中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徙而来,张轨招收河西子弟五百人开办官学,聘请学士大儒来此讲学授课,当地儒学之风大盛。
郭荷的到来,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很多学子慕名而来,纷纷拜郭荷为师学习儒学,最让郭荷得意的弟子是敦煌人郭瑀,郭瑀尽得郭荷真传。
崇尚儒学的前秦苻坚统一河西走廊后,听说郭瑀大名,特别选派了三百青年俊才拜郭瑀为师学习礼制,郭瑀也开馆授课传播儒家圣贤思想,弟子千余人,郭瑀选爱徒刘昞为自已的女婿,并把平生学问倾囊相授。
刘昞先后在西凉和北凉担任主管教育的官员,阅读了大量典籍并为之作注,著述一百二十多卷。
在当地,不仅仅有郭荷、郭瑀、刘昞这样的大儒,还有宋纤这样的学者,宋纤有学生三千,数量不亚于孔子。酒泉郡的祁嘉、马岌,金城郡的宗钦、赵柔,武威郡的阴仲达、段乘根等一批儒学的饱学之士也纷纷授业收徒。
在纷乱的乱世中,河西各代学者坚守着自已内心对学问的执著,小心翼翼保存着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着希望,传承着精神。
在代代薪火相传下,河西走廊地区的学术、诗歌、散文、词赋盛极一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西文化,和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称为三大文化。
文化会消失吗?答案是肯定的。
没看到埃及、印度、两河流域、玛雅文明,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如今只剩下供人凭吊的遗迹和让人无法理解的文字。
只有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如今的孩子还在朗读着三千年前先贤写的文章名句,专家们日复一日地发掘着四千年前的文物甲骨,研究着五千年前的神话传说。
这一切难道都是上天对我们大中华的偏爱吗?
当然不是。
数千年我们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苦难远多于各个时期的其他文明。
秦朝大乱,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不仅仅是阿房宫,还有存放在秦宫内六国的孤本典籍。这里是中华先秦文化的总集成之地。
汉末纷争,散失了多少四百年来文人贤士存放在长安洛阳的智慧典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士族纷纷南渡,各类书籍章典毁损严重,指引方向的指南车、司南车,计里程的记里车全部遗失,皇帝的辇车制作方法和礼仪制度全凭谢安臆想,皇帝连代表皇权的玉玺都遗失了。
再到之后的隋唐宋明清和民国,“已佚失”几个字后面是多少智慧和心血的断代。
就在这种磨难中,我们的先辈依旧顽强的执守,在痛苦中磨难,等待着又一个盛世人间,这后面是多少人为了对文化的执念而在内心的一份坚持。
从典籍里的中国,我们知道了伏生护书,那时秦朝焚书,秦朝博士伏生冒险私藏《尚书》,带着《尚书》一路颠沛回到家乡,途中儿子为护书而死,妻子不忍焚书取暖而冻死,伏生藏书在墙壁中四处逃亡,流离二十年战乱平息返回家乡,在潮湿虫蛀环境下百余篇《尚书》只剩下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他执笔整理抄录,承担起讲授经书的重任。
若无伏生,尚书不传。
近代还有一个道家护佛宝的故事。
象牙佛曾经由唐僧玄奘从印度带回,由一整根象牙雕琢而成,据说这种象牙佛全世界只有两尊。流传千年后在甘肃安西榆林窟的洞窟中被道士吴根栋发现,此时已经是清朝雍正时期,道士们把这尊佛宝悉心呵护,代代相传。
等到了清朝晚期兵乱横行,早已名声在外的佛宝引起了很多人的觊觎。为此,前后四代道家主持舍身护宝。
杨元道长,让弟子李教宽带着象牙佛逃回老家,自已留下来和土匪周旋,被恼羞成怒的土匪当场杀害。
李教宽的师弟严教荣道长,几经周折找到李教宽存放在寺庙中的象牙佛,带回榆林窟藏了起来,藏匿地点只告诉了弟子马荣贵,土匪打听到佛宝下落,来到榆林窟,逼问无果后残害严教荣道长。
马荣贵接过保护佛宝的重任,为象牙佛重新寻觅了一个藏匿之地,对所有人守口如瓶,直到救了一个郭元亨的年轻人,经过几年考察,认定此人忠厚朴实,把他收为徒后弟才把佛宝之事向他和盘托出。叮嘱郭元亨:盛世不到,佛宝不出。马道长外出时被土匪拦截逼问佛宝下落,为了保护郭元亨,自已跳崖而死。
郭元亨道长成了第四代护宝人,目睹身边的小道士被开膛破肚血淋淋的惨状,忍受自已被火烧残下身成为终身残疾的痛楚,拒绝张大千出资2000大洋巨款购买佛宝的诱惑,始终坚守初心守护佛宝,终于在1950交给了新成立不久的新生政府,让佛宝重见天日。
百年来风云际会,佛宝守护过程步步惊心,如今看起来依旧提心吊胆,经历四代不同人的守护,其中只要有一个人心思不纯,信念不坚,佛宝就陷入万劫不复,所幸有他们的代代忠淳守护,代代慷慨捐躯。
这里还有个细节,守护佛宝的是四代道长,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华宗教,把佛家的宝物当成自已的宝物,并为了守护而甘于牺牲,在当时宗教对立的背景下,简直不可思议,也许只有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才有出现这样跨越宗教的奇迹。
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人宁可放弃生命,拒绝诱惑,舍弃舒适和奢华,为了几卷古籍、几件古物舍弃一切,难道不是中国人浸润骨子里的一种信仰,对先辈的敬仰,对传承的执念?
我们像伏生、道长这样的人,何止千千万万,每一份古籍,每一件古物,每一个藏书阁,背后都有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用泪水、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一个个故事,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把自已的生命和这些书和物绑在了一起,血脉相通,难分彼此,殒灭的肉体已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得到永生。
无论顺景逆境,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让我们渡尽劫波却衍生千年,如今已枝繁叶茂矗立东方。
(http://94xsds.com/book/406378-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