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亚大陆的中华,沃土万里,雄踞东方。
东面是大海,大海那边是在当时还不值得一提的日本岛国,东汉帝国光武皇帝刘秀委任当时的一个日本部落为委奴王,颁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委同倭,矮小的意思,自汉以后称日本“倭奴国”。对于跨过变化莫测的大海和日本部落交往,作为中原人想都不用想。对在朝鲜半岛上的小国,也没有交流的必要。
向南到处是丛林烟瘴之地,秦始皇令河北正定人赵佗带兵开发广东、红河流域等岭南之地,随着秦末混战,赵佗割据岭南自立,建立南越国,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并入中华版图。
北面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和中原地区一直总是处于战争和掠夺关系。拓跋焘的鲜卑先民也是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从北边的黑龙江逐步迁徙到蒙古高原,以此为跳板占领了中原地区。
唯一能和外边世界发生联系的通路,只能在西边。
位于青藏高原以北,蒙古高原以南。准确的说,在昆仑山以北,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以南,有一条长1200公里,宽从几公里到数百公里的通路,东连黄土高原,西接新疆。这是个非常诗意的地方——河西走廊。
这条走廊是中华先民走向世界的大门,推开了这扇大门,我们才可以了解、影响甚至左右西方的世界。
在这条通道上,一代代人杰以自已的执着和坚持,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
陕西城固人张骞曾从这里走过,崎岖万里,二度成俘,十三年持节不屈,开启了连通东方和西方的凿空之旅。我们在追忆西方大航海时代时,更不要忘记这个人,他坚守自已的信念,东望故土,为中华帝国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型帝国打开了眼界。
19岁的少年霍去病,在这里以雷霆之势发起河西战役,击败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把河西走廊纳入中华版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河西四郡的建立,让连接东西方世界的大门终于被我们自已掌控。失去河西走廊的匈奴只留下“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叹息。
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矗立起巍峨的阳关和玉门关,忠诚地把守着农耕帝国的西大门,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神往,壮怀激烈的赋诗言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来自西域和中亚的商人,从这里来到中原大地,带来了胡萝卜、苜蓿、葡萄、胡椒,各种宗教通过这里传入中原,中原地区的瓷器、丝绸、茶叶也从这里走到了世界。繁荣的商业活动和频繁的文化交流,给中华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继位仅仅五年的隋炀帝杨广,怀着创建万世帝国的梦想,带着皇家家眷,顶着寒风暴雪,以亲姐随从被冻死为代价,经由扁都口来到河西走廊的张掖,召集西域各国举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商品博览会,杨广也成了唯一一个身临河西走廊的大一统王朝的君主。
在武威城下白塔寺,蒙古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的次子阔端,和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举行凉州会谈,西藏广袤的地区正式纳入中华版图。
一队队骑着骏马梳着大辫子的青年人,经过河西走廊向更加广阔的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南北不断集结。多年的浴血征战后,准噶尔被彻底击败,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给这片土地命名新疆,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再次回归中华版图,永远不再分开。
年逾六旬的左宗棠,抬着自已的棺材从兰州出发,数万湘楚健儿经由这里,以有进无退的慷慨踏上了平叛收地的道路。“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七十年前,一批批头顶五角星军帽的年轻人,也是从这里经过,拉开了军垦新疆、建设边疆的宏篇伟业。
这里美景如画、文明聚集,有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有亚洲第一的山丹军马场,有壮美的丹霞地貌,有记载佛学印记的莫高窟,有丝路驿站悬泉置。
可以说,只有掌握了河西走廊,我们的国家才是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型大国,否则只能是个地区小国,夜郎自大的自嗨地大物博。
此时的拓跋焘,当然想不到未来,只是出于对统一北方的渴望,河西走廊作为汉魏晋以来的故地,当然不会放过。
自从西晋元嘉之乱以来,除了在前秦苻坚有过十年的短期统一,河西走廊地区一直游离在中原掌控之外已经有一百多年,河西走廊地区的政权也是几经更迭,都是以凉为国名,前凉、后梁、北凉、西凉、南凉。
这种混乱的割据局面,拓跋焘立誓要在自已手里终结,搬掉统一北方的最后一块绊脚石。
(http://94xsds.com/book/406378-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