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入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章 入局

 

十月十四日,按照规矩早上就应该打开的宫门,到了中午也没有打开,等候在宫门口的群臣议论纷纷,紧张不安的情绪弥漫在每个人心中:“出事了”。

中午,门终于开了,和往常不同,这次出现在门口的是拓跋绍。

看着不知所措的群臣,拓跋绍压抑住心中的慌乱,问道:“我有叔父,还有哥哥,你们打算听谁的?”

群臣大惊失色,全愣住了,没有一个敢回答的。

这个问题确实没法回答,怎么说都可能被砍。

拓跋绍敢这么说,傻子也猜到了,老皇帝肯定是死了,死得还不明不白。

说听你叔父的,听你哥哥的,谁知道拓跋绍身后没有没藏着一群持刀的死士。敢当着拓跋绍说这话,没准这群人马上就冲出来,拎着大刀提醒这里谁是老大。

说听你的,万一哪天太子回来,来个秋后算账,这可是谋逆大罪,搞不好要株连九族的。

太难了,考验应变能力的时候到了。

很长时间后,南平公长孙嵩反应过来,回答道:“拥护大王”。

这是老奸巨猾的回答,进退自如。

既不说支持拓跋绍,也不说不支持拓跋绍,而是“拥护大王”,谁是公认的王,我们就拥护。

这就是老油条,关键时刻替大家解了围。

拓跋绍也很满意,他认为大王就是他。

拓跋珪的暴亡,恶果很快就出来了,从朝廷到民间,从都城到边镇,议论纷起,谣言满天飞,每个人都各有各的打算。

肥如侯贺护回到封地,点起烽火,聚集部众警戒。

贺兰部落的人不断集结,向北魏都城平城赶来。

其他依附的部落也都把各自的部队集合在一起,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北魏国运走到十字路口,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

拓跋绍对此毫无准备,看到人心浮动,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拿出大量的绸缎金银,分别赏赐给王公和群臣官员,希望以此收买人心,除此之外,他再无别法。

在外避祸的拓跋嗣听到都城发生事变,立刻起身从外地赶到平城附近,白天藏在山里,晚上则住在近侍王洛儿的家里。按照拓跋嗣的安排,王洛儿多次往来平城,和城内重要大臣取得联系,王洛儿的邻居李道负责给拓跋嗣供应食物。

很多百姓都知道太子就在平城附近,高兴得奔走相告。

拓跋绍听说之后恐慌不已,派人到处搜捕拓跋嗣的下落,打算根除后患。

很快,负责给拓跋嗣送食物的李道被拓跋绍的人抓住,拓跋绍威逼利诱加重刑拷问,李道骨头很硬,坚决不说拓跋嗣躲藏的地方,被气急败坏的拓跋绍杀害。

拓跋绍近乎疯狂的举动,让叔孙俊和拓跋磨浑下定决心采取行动。他们一起来找拓跋绍,说已经打听到拓跋嗣藏身之地,拓跋绍于是派出手下的两个亲信和他们一起前往抓捕。

叔孙俊与拓跋磨浑出城后,绑住两个人当做投名状去拜见拓跋嗣。拓跋嗣随即启程前往平城,城内的文武官员得到拓跋嗣即将返回的消息,纷纷出城迎接拓跋嗣。

大局已定,皇宫卫士抓住了拓跋绍,押送给了拓跋嗣。拓跋嗣下令杀掉拓跋绍和她的母亲贺夫人,又诛杀拓跋绍手下亲信武士和作为内应的宦官宫中人员十几人。

十月十七日,17岁的拓跋嗣控制住局势,正式继皇帝位成为北魏的第二任皇帝。

听到新皇帝继位的消息,浮动的民心逐渐安定,各部落聚集的士兵也逐渐散去,一场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消于无形。

拓跋嗣确实是个能掌控大局的人,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困境。

缩小打击面,只诛杀了弑君的拓跋绍、贺夫人等十几人,其余一概不问,迅速稳定了和拓跋绍有关的其他人的情绪。

纠正父亲晚年的错政,把原来被罢官回家的,在高压环境下不参与朝廷政务的公卿臣僚,全部请回来任用,对被错杀的冤杀的给予平反抚恤,对其家人宗族子弟量才任用。

重新组建了新的领导中枢,诏令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一起仲裁国家的朝政,世人尊称他们“八公”。

重建帝国新的管理机构,让尚书燕凤、封懿等人给自已讲解经书,参与议论政事。任命和自已一直甘苦患难的王洛儿、车路头为散骑常侍,叔孙俊为卫将军,拓跋磨浑为尚书,让贤才李先常住在宫内,随时向他征询意见,被拓跋珪折腾的濒于瘫痪的朝政迅速恢复活力。

拓跋嗣的一系列举措,终于把北魏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这时候,北魏周边的国际形势并不轻松。

南边的山东,东晋的刘裕兵锋正锐,正在全力进攻南燕的都城广固,几个月后广固被攻克,慕容南燕彻底消亡,东晋的疆域从淮河流域延伸到山东,和北魏隔着黄河对峙。

西边的陕西,当年被拓跋珪追赶的无路可逃的刘勃勃,在被后秦姚兴庇护一段时期后,羽翼已丰,已经杀掉自已的岳父自立,又和后秦反目,凭借强大的军力几次击败后秦,夺取后秦的大量土地和人口,快速在陕西北部形成一个军事政权,实力不能小觑。

周边这些不安分的邻居,如果北魏局势不能快速稳定下来,一旦发生内乱,外患必至,复国还不长久的北魏政权可能重蹈代国先祖亡国的覆辙。

好在这次有拓跋嗣,掌舵北魏这条大船平稳地驶过了险滩。

相比于拓跋珪,拓跋嗣在治国御臣方面的手段上更胜一筹,虽然少了亲自上阵铁马金戈的快意杀伐,却也在谋政治世上更有举重若轻的挥洒自如。

也正是在这种高超的御人手段下,拓跋嗣麾下集结了当时的各路英才,颇有曹操当年云集天下贤才的风范。

燕凤,绝对的老资格,四朝元老,辅佐过拓跋珪的爷爷拓跋什翼犍、拓跋珪、拓跋嗣、以及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当年拓跋什翼犍慕名派人迎接他,燕凤却不理不睬,惹的拓跋什翼犍大怒,带兵围城,声称燕凤要是再不来就屠城。软磨硬泡下的燕凤于是只能和拓跋什翼犍合作。不料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彻夜长谈,燕凤也为雄才大略的拓跋什翼犍所折服,全力辅助。等代国政权被苻坚灭亡后,又是燕凤多次向苻坚请求,才让拓跋珪免除被送到长安做人质的命运,悄悄埋下了拓跋珪复国的种子。可以说,没有燕凤,北魏的历史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拓跋珪建国后,燕凤更是倾尽全力辅佐少主,出谋划策,居功至伟。对这个极具有模范效应的老臣,拓跋嗣对他执以师礼,有无法决策的政事都向他虚心请教。

安同,祖居现在的伊朗,为人机警多谋,为躲避战祸全家暂居于辽东半岛,早年经商行走天下,遇到拓跋珪之后,认为他有济世之才,于是留了下来。当初拓跋窟咄带兵和拓跋珪夺位,就是在安同克服艰险穿针引线,魏燕两军合兵一处,击败了拓跋窟咄,渡过了拓跋珪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拓跋珪被杀后,拓跋嗣不在京城,派王洛儿一天数次和安同传递消息,安同负责联络朝内大臣稳定人心,可以说安同在拓跋父子两代逢难时都鼎力辅佐。对这样的臣下,拓跋嗣自然用的放心。难得的是,经商出身的安同,不仅仅对国主忠诚无二,在军事和理政上也是一把好手,深得二代君主的信任。

军事能力超群的山阳侯奚斤,文学素养颇高的封孚、封懿兄弟,这些拓跋珪留下的各类贤臣,拓跋嗣都量才而用,让他们在自已的麾下继续发光发热,朝臣的心悦诚服使得老臣震少主的朝堂闹剧并未在拓跋嗣一朝出现。

稳定住老臣,班子里自然还要有更多的新鲜面孔,培植依附于自已的新生代力量,给新人更多的机会。

王洛儿,拓跋嗣做太子时,他在东宫供职,是拓跋嗣的贴身侍从,经常和拓跋嗣出游打猎,为人诚实,未曾有过失。一次拓跋嗣野外打猎,踏冰过河时,冰面突然塌陷,拓跋嗣连人带马掉入冰河中,对这突况身边的人都措手不及,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王洛儿已经纵身入水,把拓跋嗣举上冰面,反应过来的众人这才七手八脚把拓跋嗣拉上岸,等再把王洛儿拉上岸时,在冰水中浸泡许久的王洛儿,已经被冻得奄奄一息,拓跋嗣脱下棉服裹住他,把他抱在自已的怀里取暖。有这舍命一救,谁都不会怀疑从此王洛儿必定恩宠不绝。

机会,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时候突然而至。

拓跋嗣出宫外避祸时,身边就带着王洛儿和另一个侍卫车路头,王洛儿早晚侍卫,恭敬勤勉,一刻不离,拓跋绍谋反时,王洛儿成了联络拓跋嗣和京城内各大臣的信使。

拓跋嗣即位后,任命王洛儿为副国级的干部,还专门下诏褒扬,把他和车路头比作刘邦身边的樊哙和灌婴,曹操身边的许褚和典韦。王洛儿死后,追赠为太尉、建平王,以拓跋贵族的丧礼安葬,怕王洛儿在地下寂寞,拓跋嗣还下令杀死他的妻子陪葬。从里子到面子,王洛儿都得到了极致。

拓跋嗣对王洛儿的感情,恐怕也不仅仅是为了揽人心的帝王心术,确实还有不少真情实感,毕竟在深宫中,帝王的心灵是孤独的,在冷血弑权的背后,对人性温暖的向往也是内心深处的渴求。

另一个随侍车路头和王洛儿一样,官至副国级,和崔浩、叔孙俊、拓跋磨浑这些和拓跋嗣私交很好的新生代组成了统治集团,这些人虽然在治国经验上还不能和老臣相媲美,而假以时日,在不断的磨练中终究要成为新的统治中枢。

这里面,最让拓跋嗣满意的人,是崔浩


    (http://94xsds.com/book/406378-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