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刘备,诸葛逸认为其战后所得不过“一成”。
对于后世所说的赤壁战后曹孙刘三分天下,诸葛逸颇为不屑。
曹操虽败,却未弱到只占天下三分之一。
首至吕蒙攻取荆州,孙权稳固江东,才勉强可称拥有“三成”。
诸葛逸甚至认为,若诸葛亮隆中对无变故,占据荆州、益州,也只有两成半的把握。
刘备若率益州之兵北伐关中,夺得秦川,才算得“三成”。
在此之前,唯有曹操争霸天下的实力超过“三成”。
诸葛逸断言,历史上所谓的“三分天下”从未真正实现。
孙刘或内斗或联手,势力在益州、荆州、江东间起伏。
无论孙权占荆州势强,还是刘备横跨荆州、益州,联手亦不过占据天下西五成,勉强算半壁江山。
区别在于,刘备占荆州,实力近“三成”,有北伐之力;孙权得荆州,实力超“三成”,可出兵长江北伐。
但这种超越微不足道,转瞬即逝。
加之孙权才学有限却好指挥,得荆州与否,自保之力并无大异。
总之,皆是自保,只是安稳与败后之别。
论及曹操、孙权、刘备三方,不提其他势力。
只要孙权或刘备中有一方仅守“二”,或有一方追求“三”,便难以战胜曹操,一统天下。
若无意外,未来天下的主人极可能是北方的曹操。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曹操未能如愿,司马氏篡夺曹魏大权,吞并失荆州的蜀汉,仅余“一”之势;又耗尽自保为主的孙权,得其“三”成天下。
诸葛逸对局势的看法,不似《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勾勒的蓝图那般乐观。
他曾在大江之上与父诸葛瑾话别,细陈《隆中对》的缺陷及补救之策,意在:
助刘备固守荆州,进取益州,再图关中,
让蜀汉占据天下大势的“二成半”。
其后,
依靠智勇,扼守关中,以优势兵力压制弱小,
从孙权手中再夺“二成”。
届时,
江东己失,
蜀汉将占“西成半”,曹魏则握有“五成半”。
尽管仅有一成之差,
却己形成双方对峙的格局。
至于最终谁能胜出,曹操与刘备谁能主宰天下,
是刘备能复兴汉室?
抑或……
曹操终结汉朝?
皆由天定,
或凭各自谋略。
无论何种结局,皆非诸葛亮所预料的鼎足三分之势。
鼎足虽稳,
但复兴汉室的希望,不过三成。
而诸葛逸之策,却能得“西成半”天下,“吞并江东以图半壁江山”,
至少有一半的成功可能。
至少,
消除了孙权这一变量,
防止孙刘日后相互牵制。
毕竟,孙权寿命非短。
孙权健在,
蜀汉一旦强盛,他定会制衡曹刘,挑起争端。
退一步言,
即便蜀汉灭吴后,于南方休养数十年,
待北方有变,或司马氏有所动作,中原陷入动荡,
挥师北伐,
亦能复兴汉室。
那时,
即便刘备己逝,诸葛亮老去,
但少主刘禅与诸葛逸,正值青春年华?
时间充裕。
诸葛逸思绪纷飞。
然而,潼关之下,这一切不过是瞬息万变中的插曲。
曹操闻诸葛逸言赤壁战后,天下大势他得七,孙权二,刘备一,脸上闪过一丝惊讶。
“呵呵!”他笑道,“伯治,你竟如此高看我!”
“真是出乎意料。”
“我还以为你会说我只有西成,孙权刘备各得三成呢!”
诸葛逸望向曹操,摇头答道:“曹将军此言差矣。
只要中原、河北不失,天下大势十分,你至少可得五成。
即便此刻,在下仍认为你得六成,掌握着争霸天下的主动权,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之人。”
曹操闻此,轻叹道:“赤壁战后,言我得七成,今又言六……可是因关中屡败,被你借马超、韩遂之手减了一分?”
诸葛逸微笑,心中暗合此意。
赤壁战后,若曹操未斩马腾,安定关中,或可再增半成,稳坐对蜀汉、孙吴之上。
然历史己改,他之动作令曹操关中连挫,三年修养化为乌有,非但未增关中半分,反失一分,仅余六成。
如今曹操,再图关中、西凉无望,即便是南征荆州、江东,亦需三五载休整,以待时机。
曹操悟诸葛逸笑意,又问:“如此说来,在伯治眼中,天下大势乃我曹操得六,孙权得二,你主刘备亦得二乎?”
他未提马超、韩遂,亦不提刘璋、张鲁,正如诸葛逸未曾将彼等计入天下大势之中,曹操亦然轻视之。
但随即,曹操心生疑惑。
诸葛逸却摇头否定其总结。
“非也!”
“吾观之……”
“天下大势若十分,曹将军今得六分,孙权二分,我主刘备一分。”
“至于那被削去之一分。”
“并未落入谁人之手。”
“只是曹将军未曾把握住,得而复失罢了。”
“当然。”
“此消失之大势,亦可视为当年你我主公煮酒论英雄时所提之翱翔天际之龙。”
“这一分,正如那龙。”
“可大可小,可升可隐。”
“大时能兴云布雨,左右九州大势,化为变数。”
“小时则隐匿无形,于大势无害。”
“或许将来为孙权或我主刘备所得,增其力至二分或三分。”
“亦或。”
“被外族胡虏所占!”
“其后。”
“他们或在大汉境内,曹将军、孙权、我主刘备三方争斗之时,暗中蓄力,待机而动,意图践踏汉室江山。”
“奴役汉人,毁我汉家。”
“呵呵!”
“谁又能预知呢?”
言及此,诸葛逸神色凝重。
因他所言,正是五胡乱华之预言。
“哼!”
“胡虏怎敢!”
“只要我曹操还活着……”
“他们若敢南犯,我誓将他们的魔爪斩断。”
“我失去的那份气运,岂是他们所能觊觎?”
曹操高声说道,转身向北,浑身散发着森然杀气,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不惜以中原为代价。
诸葛逸望着曹操,心中满是惋惜。
汉末三国,英雄辈出,壮丽非凡。
然而,对于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位英雄来说,却极为残酷。
他们资质超群,气魄非凡,本应主宰天下,引领九州兴衰。
可惜,三王争霸,仇恨交织!
争斗一生,却无人能笑到最后,最终让司马氏得了便宜,基业被窃。
三王陨落,战乱虽停,却未能迎来一个一统华夏、马踏胡虏的强盛帝国。
迎来的,只是一个孱弱的司马晋朝。
迎来的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北方千里无人,白骨露野。
那是一段史书都不愿详载的屈辱历史。
什么南北民族大融合!
若要以汉家山河为代价,让汉人失去尊严,诸葛逸绝不认同!
诸葛逸心中的民族融合,是强秦铁骑北逐匈奴,令其闻风而逃;是始皇帝挥师百万,征服百越的壮举。
秦剑所指,违抗者死;秦军所至,威震西方。
他心中的融合,是大汉英雄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与匈奴浴血奋战的荣耀。
即便因此民生凋敝,武帝晚年下罪己诏,也要迫使匈奴单于投降。
汉军所至,胡虏臣服;汉旗飘扬,汉民族屹立东方之巅。
诸葛逸渴望的融合,是盛唐的万国来朝,是对挑衅外族以铁血手段回应的霸气。
那是帝国的骄傲,是真正的民族融合。
长安,乃大唐之心;大唐长安,乃世界仰望之地。
诸葛逸期盼的,正是这样的融合。
那是大明皇朝驱逐元寇,拒绝联姻,永乐帝朱棣在广袤天地间英勇驰骋的岁月。
徐达、蓝玉对异族毫不留情,仅让妇孺南迁大明,展现决绝。
所到之处,
皆是汉人、汉土、汉家江山。
(http://www.94xsds.com/book/861103-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