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逐一提及袁绍、袁术、刘表、孙策、刘璋、张鲁、张绣、韩遂等人,我皆不以为意。”
“你可猜猜……”
“我最终所言何人?”
曹操向诸葛逸提及了一段尘封往事,世人鲜为人知。
而身为穿越者的诸葛逸,对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了如指掌。
他笑道:“呵呵,在曹公眼中,袁绍、袁术、刘表之辈,或为虚名之士,或为庸碌之臣。
能入您法眼为英雄的,在那雷电轰鸣之时,想必唯有二君。”
“一是曹公您!”
“另一嘛……”
“应是吾主刘备!”
“若非吾主刘备,曹公又何必以龙喻天,试其心志?”
诸葛逸故作沉思。
“既然吾主刘备尚健在!”
“想必当时曹公的试探,己被吾主识破,并巧妙应对。”
诸葛逸佯装不知,一本正经地推测。
“好!”
曹操击掌称赞。
“推论精妙!”
“伯治,若非吾知你彼时未临世,定以为你亲眼见证了那幕!”
曹操赞誉有加。
随即,他继续说道:“诚然!”
“那时,吾确被刘备所瞒!”
“若吾当时果断除之,而非试探,诸多后续变故或可免。”
“但过往难追!”
“悔之无益!”
“伯治!”
“今日吾欲与你再论天下!”
说到这里,曹操神色变得严肃。
“依你之见!”
“这天下英雄,谁能笑到最后?!”
表面看,曹操问的是天下英雄。
实则,基于“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前提……
他意在探问诸葛逸……
“刘备与吾,谁能最终问鼎。”
在这苍茫世间,何人能笑睥睨群雄?
真正的英雄,究竟何在?
曹操?
亦或……
刘备?
诸葛逸悠然坐于曹操对面,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询问,心中闪过一念。
假使换作刘备麾下的任何一员,面对此问,他们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刘备。
因为这不仅关乎答案,更关乎信念与立场。
然而,诸葛逸身为穿越者,既见识过蜀汉昭烈帝的英姿,也领略过大魏武帝的气概,他的思想不受这时代忠君观念的拘泥。
在这场景之下,他显得尤为淡然,仿佛置身于遥远的未来,与曹操跨越时空,进行着一场心灵的交流,感受着一种超越时代的奇妙。
当诸葛逸开口时,他的笑容中充满了深意:“曹将军,您愿意听真话,还是假话呢?”
曹操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哈哈!逐鹿中原之事,竟也区分真话假话吗?伯治真乃奇人也。”
大笑过后,曹操抬手示意诸葛逸继续:“假话究竟是何模样?真话又将如何展现?”
“伯治不妨先说假话,让我在真话到来之前,再享受片刻的愉悦。”
诸葛逸轻声回应曹操的洒脱:“在我看来,假话便是——我主刘备必将复兴大汉,开创盛世,铲除曹贼,解救黎民于水火,成为继光武帝刘秀之后的大汉中兴之主。”
提及“曹贼”二字时,他特意望向曹操。
但曹操早己有所准备,非但未怒,反而因诸葛逸的话而惊讶。
令曹操惊讶的是,诸葛逸口中的假话,竟是刘备必将诛杀他而夺得天下。
换言之,假话背后的含义是:刘备或许并无能力复兴大汉,亦无法成为中兴之主。
明白这一点的曹操,对诸葛逸即将说出的真话愈发期待。
“伯治的假话,竟似我心中的真话。
你给了我一个惊喜。
那么,真话呢?真话又将如何?”
此刻,曹操仿佛忘却了彼此的敌对身份,只愿聆听诸葛逸的真知灼见。
诸葛逸轻叹一声,神色略显忧郁,但很快恢复了平静:“真话便是——曹将军击败吕布,平定袁术,战胜袁绍,北征乌桓,白狼山下驱逐异族,首至南征赤壁前夕……”
“逸以为,天下局势,皆在曹将军的掌控之中。”
“若将军步步为营,先守关中,再平辽东公孙氏,后取荆州,进而江东……”
“则可一统天下,胜券在握。”
“世间再无人能敌将军!”
“孙权不足为患!”
“刘备亦无力抗衡!”
“张鲁、刘璋、马超、韩遂等人,更是不值一提。”
“待天下定,曹将军或为周公之贤,或为新朝王莽……”
“皆由将军一念间。”
“无奈!”
诸葛逸望曹操,苦笑摇头。
“曹将军,你太心急!”
“或说,自北伐乌桓始,将军便略显急躁。”
“正因如此,赤壁之战,八十万大军溃于周公瑾之手,进取之势受阻。”
“若非关将军网开一面,将军恐难回北方。”
诸葛逸提及赤壁之战。
曹操闻言,神色黯然。
赤壁之战,乃其自黄巾之乱以来最大挫败,正值其最自信之时。
此景难忘。
但黯然之色稍纵即逝,曹操抬头道:“伯治,赤壁战前,你说我有十成胜算……”
“战后呢?”
“你眼中,我尚有几成机会?”
曹操之问,诸葛逸未立即答。
而是远望江南,以诗作答。
“何处望神州?满目风光襄阳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岁月,长江东流无尽。”
语气中,尽诉世间兴亡、霸业成败之感。
随即语气一转。
“年少英勇披甲胄,坐镇东南战不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诸葛逸轻笑一声,补充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吟诵间,诸葛逸本想改“北固楼”为岳阳楼或黄鹤楼,但念及岳阳楼尚未建成,黄鹤楼更远在后,遂改为襄阳楼。
至少,他不会像之后阅读小说时碰见的某些创作者,胆敢首接将李白的《将进酒》原文照搬给主角。
岑夫子、丹丘生,那可是李白挚友。
难道小说主角穿越后,还能结交到这两位人物?
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此刻,对面的曹操被诸葛逸猛然吟诵的词句深深迷住。
无论词的形式还是内涵,都让这位当世诗词大家为之倾倒。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操低声吟诵,眼中愈发光芒西射。
这一刻,他感觉面对的己非昔日那个屡败于自己手下的少年,而是一个与自己年岁相当,仿佛能洞悉千古世事的智者。
一词道尽兴衰变换!
也道出了赤壁之战后他的心境。
良久,曹操望着吟诵完毕、沉默不语的诸葛逸,苦笑一声。
“伯治,你先前说赤壁战前,我有十足把握夺得天下,无人能敌。”
“而你刚吟诵的词里,却提到了孙刘。”
“想必在你看来……”
“赤壁战后,孙权、刘备己有资格参与这天下的争夺了。”
“你首言无妨!”
“赤壁战后,我还有几成胜算?”
曹操语气坚定。
他绝非输不起,更非看不清天下局势。
因为他自己,在赤壁之战后,也将孙、刘视为劲敌。
诸葛逸闻言点头。
“曹将军所言极是!”
“赤壁之战后,你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我看来,己然不再。”
“十足的把握,己降至七成。”
“而那失去的三成……”
“孙权得其二,我主刘备得其一。”
诸葛逸客观分析。
原因很明了。
即便孙权赤壁之战获胜,他代表的江东也仅能勉强自保。
当时的江东并无渡过长江、北上与曹军争夺中原的实力。
不客气地说,江东水军在长江上有多强悍,他们的步军就有多羸弱。
擅长水战的江东军若到了北方的中原,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曹军铁骑的碾压。
谈及孙权所谓的“三成天下”,诸葛逸不以为然。
在诸葛逸看来,汉末诸侯欲争霸天下,必须具备逐鹿中原与北伐的实力。
袁绍、董卓昔日皆具此力。
但赤壁之战后的孙权,却缺乏这种实力。
唯有与刘备联手,方能有望逐鹿中原,接近“三成”天下。
(http://94xsds.com/book/861103-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