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二年西月,长乐宫椒房殿的青铜鹤形香炉吞吐着袅袅龙涎香,却掩不住浓重的药气。刘邦斜倚在金丝楠木龙榻上,明黄龙袍下的身形枯瘦如柴,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粗重的喘息声。殿内烛火摇曳,将他凹陷的脸颊映得忽明忽暗,宛如一幅将褪的残画。
“太医令,朕这身子,还能撑几时?”刘邦忽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是砂纸摩擦。正在查看药渣的太医令浑身一颤,手中的银针“当啷”坠地。他扑通跪倒,额头紧贴冰凉的青砖:“陛下洪福齐天,不过偶感风寒,臣等定当竭尽所能,调配良方……”
“良方?”刘邦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笑声,震得榻边悬着的玉磬嗡嗡作响,“当年彭城之战,楚军的箭矢穿透朕的胸膛,朕咬着牙挺了过来;英布叛乱,朕咳着血读完李超的遗策,照样指挥千军万马。如今你们熬的这些苦汤,比得过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他猛地抓起枕边的药碗,浑浊的药汁泼洒在太医令玄色官袍上。
太医令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半月前,他与太医院众医官在密室商议,连《黄帝内经》《扁鹊医典》翻了个遍,却始终查不出陛下病症根源。有人私下议论,说是陛下杀戮功臣太多,惹了冤魂索命;也有人说,这是常年征战留下的旧伤,早己病入膏肓。
“陛下息怒!臣等定当……”“住口!”刘邦剧烈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的鲜血滴落在明黄龙袍上,宛如红梅绽放。他挣扎着撑起身子,腰间那道狰狞的箭伤疤痕在衣袍下若隐若现,“你们说,当年李超在病榻上,是如何写下破敌奇策的?”
太医令浑身发抖,不敢应答。刘邦却自顾自地笑了:“那老狐狸,用颤抖的手蘸着药汁,在素绢上写下火牛阵、离间计。字迹歪歪扭扭,药汁混着血渍,却比你们这些号称‘妙手回春’的太医有用千倍万倍!”他突然抓起案头的青铜烛台,狠狠砸向地面,“滚!都给朕滚出去!传李翔!”
待殿门重重闭合,刘邦瘫倒在龙枕上,望着穹顶蟠龙藻井。烛火明明灭灭,恍惚间,他又看见垓下战场上,韩信的十面埋伏如潮水般吞没楚军;又看见李超临终前,枯瘦的手指死死攥着半片写有“鸟尽弓藏”的茱萸叶。
“陛下,李大人到了。”太监尖细的通报声传来。刘邦强撑着坐起,将染血的帕子塞进袖中,浑浊的眼中突然迸发出锐利的光芒。当李翔踏入殿内,正撞见帝王将一枚螭纹玉珏拍在案几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李小子,还记得朕与你父的盟约吗?吕氏势大,太子仁弱……这右丞相之位,既是荣耀,也是枷锁。”他死死拽住李翔的衣袖,指甲几乎掐进肉里,“告诉那些太医,不必白费功夫——朕这把老骨头,该去见韩信、李超他们了……”
三日后,长乐宫钟鼓齐鸣,响彻长安城。当太医令颤抖着将白绫覆上刘邦面容时,发现帝王掌心还紧握着半片干枯的茱萸叶,叶脉间“鸟尽弓藏”西字的朱砂印记,在晨光中红得刺目。而未央宫外,新任右丞相李翔手持玉珏,望着飘扬的素幡,深知一场新的风云,即将在大汉王朝的天空中翻涌。
“汉十二年西月,高祖疾笃,召太医令责问医效,斥其汤药无济,叹李超病榻遗策胜众医百倍。太医令战栗莫敢言,高祖掷器驱之,独召故臣李超之子李翔,授右丞相之位,复申刘氏与李氏盟约,赐玉珏为信。越三日,崩于长乐宫,临终犹握茱萸叶,其上“鸟尽弓藏”朱砂字迹宛然。太史公曰:高祖起于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及暮年猜忌日深,功臣多陨。然临终托孤,重用旧勋之后,亦存帝王权衡之术,为汉室社稷谋深远矣 。”——《汉记·高祖》
(http://94xsds.com/book/787836-8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