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二年深秋,未央宫宣室殿的铜鹤香炉吞吐着龙脑香,却驱不散殿内萦绕的药气。刘邦斜倚在镶玉榻上,金丝织锦的被褥掩不住嶙峋身形,案头摆着的青瓷碗里,黑褐色药汁表面凝结着薄薄的油膜。
“报——小世子求见!”随着太监尖细的通报声,齐王刘肥之子像只撒欢的小鹿般冲了进来,虎头靴踏过青砖,腰间的玉佩撞出清脆声响。孩子怀中抱着个歪歪扭扭的草编小筐,里头几颗泛红的山枣还沾着新鲜的露水。
“皇爷爷快看!”小世子扑到榻前,山枣哗啦啦滚落在锦被上,“孙儿跟着侍卫大叔出了宫墙,在南山脚下摘的!”他仰着晒得通红的小脸,睫毛上还沾着草屑,“他们说这是野枣,可甜啦!”
刘邦枯瘦的手指捏起颗山枣,指腹着粗糙的果皮,恍惚间想起年轻时在芒砀山藏匿的岁月。那时的野果,也是这般带着酸涩的清甜。“过来。”他声音沙哑地唤道,等孩子爬上来,便用锦帕细细擦去他鼻尖的汗珠。
小世子窝在祖父怀里,忽然瞥见刘邦枕边半卷竹简,墨迹未干的“分封诏”三字映入眼帘。“皇爷爷,孙儿听父王说,您要把叔叔伯伯们都派去很远的地方?”孩子的提问让空气瞬间凝滞,刘邦望着窗外翻飞的银杏叶,良久才长叹一声:“这天下太大了,就像摊开的大饼,总要有人守着边角。”
“可父王说,您是最厉害的大英雄!”小世子突然拔高声音,“连能把鼎举过头顶的项羽,都被您打败了!”这话让刘邦浑浊的眼底泛起微光,他抬起头,目光穿透层层宫墙,仿佛又看见垓下那片血色残阳。
“项羽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他振臂一呼,诸侯皆惧。”刘邦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彭城一役,三万骑兵杀得我五十万大军丢盔弃甲。那时我带着十几骑逃命,连你祖母都被楚军俘去...”老人的喉结滚动,仿佛又尝到当年逃亡时满嘴的风沙。
小世子攥紧刘邦的衣角:“那后来怎么赢的?”“因为我不如韩信带兵如神,不如张良决胜千里,不如萧何治国安邦。”刘邦忽然剧烈咳嗽起来,指节抵着唇边,“甚至连临终前的李超都比不过——他在病榻上蘸着药汁写下的火牛阵、离间计,让朕在淮南战场上捡回半条命。”
孩子睁大眼睛,望着祖父布满皱纹的脸。“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张良画策,鬼神莫测;萧何治民,井井有条。李超更是文武双全。”刘邦缓缓摊开手掌,仿佛要握住飘散的过往,“朕呢?不过是把这些比朕强百倍的人拢在掌心,让他们心甘情愿为朕卖命。就像...”他指了指案头倾倒的药碗,“大夫开的药方,单味药材再厉害,也要君臣佐使配得当。”
窗外的风突然卷起枯叶,拍打着雕花窗棂。刘邦将孙子搂得更紧:“项羽那只凤凰,飞得太高,瞧不起地上的蝼蚁,最后连乌江都渡不过去。而朕这麻雀...”他轻笑出声,带着几分自嘲,“懂得藏在屋檐下,懂得借风而起,输了九十九次,只要赢最后一次,便是天下之主。”
“凤凰输了,麻雀赢了,麻雀赢了,哈哈哈哈”刘邦放声笑起来。
小世子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从怀里掏出块石头:“皇爷爷,这是孙儿在山上捡的,像不像您印玺上的螭龙?”刘邦接过石头,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登基那日,传国玉玺在掌心的温度。“记住,孙儿。”他将石头塞进孩子手里,“这天下最难的不是打下来,而是守住人心。就像你摘的野枣,看着不起眼,却能在饥寒时救命。”
暮色渐浓,殿内烛火亮起。刘邦看着小世子枕着自己手臂沉沉睡去,孩子均匀的呼吸拂过他布满伤疤的手背。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仿佛在为这位垂暮帝王的人生倒计时。他轻轻抚摸着孩子柔软的头发,目光落在案头未写完的遗诏上——那里藏着最后一道关于刘氏江山的密令,也藏着他用一生血泪换来的箴言。
(http://94xsds.com/book/787836-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