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的局势虽暂时稳定,可刘邦心中清楚,要想在这乱世站稳脚跟,还需招揽更多贤才。一日,营帐中气氛凝重,刘邦眉头紧锁,来回踱步。张良与萧何对视一眼,上前一步。
张良拱手说道:“沛公,如今关中初定,然西方局势依旧复杂。臣听闻陇西有一奇人,名李超,乃陇西侯李信之子,正值壮年便隐退山野。此人善谋能断,其才学谋略远超常人,若得他相助,大业可成。”
萧何也在一旁附和:“子房所言极是。李超虽隐居多年,但他出身将门,胸中韬略不输其父。且他对关中与陇西一带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了若指掌,若能为我军所用,必能扭转乾坤。
刘邦眼睛一亮,猛地站起身来,却不小心碰倒了案几上的烛台。他慌忙扶正,急切地说道:“如此大才,怎可埋没?二位先生可有良策请他出山?”
张良思索片刻,道:“李超正值壮年,却甘愿放弃荣华富贵,隐居山野,想必是对当下的局势失望至极。若贸然派人前去,以权势相逼,定会适得其反。不如挑选一位智勇双全、能言善道之士,带上沛公的亲笔书信,以礼相邀,表明沛公求贤若渴之心,或许能打动他。”
刘邦当即点头:“就依子房所言。萧公,你看派谁去合适?”
萧何略作思考,回答道:“曹参为人稳重,有勇有谋,且对沛公忠心耿耿。他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深知人才对于大业的重要性。由他前去,定能不辱使命。”
刘邦拍案叫好,立刻命人招来曹参。曹参匆匆赶来,一身铠甲尚未卸下,风尘仆仆却眼神坚定。刘邦上前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曹参,如今有一重任交于你。陇西有位大才李超,乃陇西侯李信之子,若得他相助,我军如虎添翼。你即刻动身,带上我的书信和厚礼,务必请他出山。”
曹参单膝跪地,郑重地说道:“主公放心,末将定当竭尽全力,即便赴汤蹈火,也要将李超请来!”
次日清晨,曹参便带着一队精锐骑兵,踏上了前往陇西的征程。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陇西距离灞上路途遥远,山路崎岖难行,时不时还会遭遇山间盗贼的骚扰。但曹参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带领众人巧妙应对,有惊无险地前行。
经过数日的奔波,曹参等人终于来到了陇西。按照张良和萧何提供的线索,他们在一片群山环绕的山谷中找到了李超的住所。只见这里青山绿水,景色宜人,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屋前潺潺流过,几间茅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边,周围种满了各种蔬菜和果树,宛如世外桃源。
曹参等人下马,整了整衣冠。曹参让手下在远处等候,自己则独自一人上前。他轻轻叩响柴门,片刻后,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位身着粗布麻衣、剑眉星目的中年男子出现在眼前。此人正是李超,虽隐居多年,身上却依然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曹参连忙拱手行礼:“在下曹参,奉沛公刘邦之命,特来拜访陇西侯李超。久闻侯爷大名,今日得见,实乃曹某之幸。”
李超微微一愣,随即还礼道:“原来是曹将军,久仰久仰。不知将军此番前来,所为何事?”说罢,他侧身请曹参入内。
曹参跟随李超走进屋内,屋内陈设简单,一张木桌,几把木椅,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案几上堆满了竹简。曹参从怀中掏出刘邦的亲笔书信,双手递上,神色诚恳地说:“如今天下大乱,暴秦虽灭,但西方未平。项羽残暴,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沛公心怀仁德,志在推翻暴秦,拯救万民于水火,重建太平盛世。久仰侯爷才略过人,特命我前来,恳请侯爷出山相助,共图大业。”
李超接过书信,展开细细阅读。他的目光在竹简上缓缓移动,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读完后,他将书信轻轻放在桌上,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曹将军,我己远离朝堂多年,早己习惯这宁静的山野生活,无意再卷入尘世纷争。还请将军代我向沛公致歉。”
曹参连忙劝道:“侯爷,当下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沛公礼贤下士,麾下人才济济,文有张良、萧何这样的智囊,武有樊哙、周勃等猛将。众人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就是要结束这乱世,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侯爷正值壮年,一身才华若就此埋没,岂不可惜?若能出山相助,必能施展您的满腹经纶,青史留名,拯救天下苍生。”
李超苦笑着摇头:“曹将军,我并非不知天下局势,也并非不想为百姓谋福祉。只是这些年的隐居生活,让我看透了太多。朝堂之上,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牺牲无数百姓的性命。我亲眼目睹了太多的战争和杀戮,见过太多的家庭支离破碎。我不想再让自己卷入这样的纷争之中。”
曹参仍不死心,继续说道:“沛公与那些人不同。他出身低微,深知百姓疾苦,从沛县起兵至今,始终以百姓为先。他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而且,沛公对侯爷是真心诚意,若侯爷出山,定会委以重任,让您尽情施展才华。”
李超却坚定地摇了摇头,语气平缓却不容置疑:“曹将军,您的话我都明白,但我心意己决。这山间的生活虽然清苦,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我每日读书、种菜、练剑,与山水为伴,倒也逍遥自在。还望将军不要再劝了。”
眼见李超态度坚决,曹参心中满是无奈。但他仍不愿放弃,又从天下大势、百姓疾苦等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试图说服李超。然而,无论他如何劝说,李超始终不为所动。
天色渐晚,曹参知道今日己无法说服李超,只好起身告辞:“既然侯爷心意己决,曹参也不便强求。但沛公求贤若渴,对侯爷的才华十分仰慕。若侯爷日后改变心意,随时可来灞上,沛公定会亲自迎接。”
李超将曹参送到门口,抱拳道:“有劳将军远道而来,还望将军向沛公转达我的歉意。”
曹参带着满心的遗憾,骑马返回灞上。一路上,他不断思索着如何才能打动李超,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请动这位大才。
回到灞上,曹参立刻前往刘邦的营帐复命。刘邦正在焦急地等待,见曹参回来,急忙迎上前去,问道:“曹参,事情办得如何?李超可愿意出山?”
曹参满脸愧疚,单膝跪地:“主公,末将无能,未能请动李超。他心意己决,不愿再涉入尘世纷争。”接着,他将此次前往陇西的经过,以及与李超的对话,详细地向刘邦禀报了一遍。
刘邦听完,眉头紧锁,在营帐内来回踱步。过了许久,他才停下脚步,说道:“李超既然如此坚决,想必是对当下的局势和各路诸侯失望至极。此事不能强求,需从长计议。”
张良上前说道:“主公勿忧。李超隐居多年,骤然出山,确实需要时间考虑。此次曹将军前去,虽未成功,但己向他表明了主公的诚意。我们可再派人前去,多与他沟通,让他了解主公的志向和为人。相信假以时日,定能打动他。”
刘邦点头道:“子房所言极是。萧公,你觉得接下来该如何做?”
萧何沉思片刻,说:“我们可以先了解李超在陇西的生活情况,看看他有什么需求和顾虑。另外,也可以让陇西的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去劝说他。同时,我们在灞上这边,继续广施仁政,发展势力,做出一番成绩。或许当李超看到主公真的是在为百姓谋福祉,为天下而战,他会改变心意。”
刘邦听后,大感振奋:“好!就依萧公所言行事。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请李超出山,助我成就大业!”
此后,刘邦一边按照萧何的建议,在灞上积极发展势力,推行仁政,安抚百姓;一边又多次派人前往陇西,与李超沟通,表达自己的诚意。而李超,虽然依旧隐居在那片山谷之中,但他也开始默默关注着刘邦的一举一动,心中的想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http://94xsds.com/book/787836-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