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的东阿战场,硝烟尚未散尽。项梁身披染血的战甲,脚踏秦军士卒的尸体,望着败退的章邯残部放声大笑。楚军的欢呼声中,他抚摸着祖传的青铜剑,剑身映出他因胜利而通红的面庞。自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作为楚国旧将之后,扛起了反秦大旗,东阿之战的胜利,更是让他成为各路义军公认的领袖。
此时的项梁,早己不是当年会稽郡斩杀郡守的豪侠。在他的帐下,聚集了项羽、范增等一众豪杰,楚军士气高昂,连战连捷。东阿首胜后,项梁乘胜追击,连克城阳、濮阳,兵锋首指定陶。定陶乃中原重镇,若能拿下此地,西进咸阳之路便再无阻碍。
然而,胜利冲昏了项梁的头脑。他每日在帐中置酒高会,与谋士将领们觥筹交错。帐外的楚军士卒,也渐渐懈怠,训练松弛,军纪涣散。谋士宋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多次进谏:"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我军连战连捷,士卒己显懈怠,而秦兵却在不断增兵,臣为将军担忧啊!"项梁却不以为然,反觉宋义杞人忧天,将他派往齐国出使,眼不见为净。
与此同时,咸阳宫内,秦二世得知章邯兵败的消息后大发雷霆。关键时刻,权臣魏文进言:"章邯虽败,但仍有可用之兵。若陛下能增派关中精锐,章邯必能扭转战局。"胡亥无奈之下,只得征调最后一批关中守军,交由章邯统领。
章邯接到援军后,深知这是大秦最后的希望。他在军中立下重誓:"此番若不能击溃项梁,我等皆无葬身之地!"这位秦朝最后的名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一边秘密集结二十万大军,一边派细作潜入楚军阵营,刺探军情。当得知项梁轻敌懈怠的消息后,章邯大喜过望,决定采取突袭战术。
章邯命秦军偃旗息鼓,衔枚疾进。为了迷惑楚军,他故意让小股部队佯装败退,诱使项梁轻敌冒进。秦军昼夜兼程,避开楚军耳目,趁夜色在定陶城外设下埋伏。九月的定陶,秋风萧瑟,寒意渐浓,仿佛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此时的项梁,正在营中与将领们饮酒作乐。突然,探马来报:"秦军大举来犯!"项梁醉意朦胧,满不在乎地挥挥手:"章邯屡战屡败之辈,何足惧哉!"他亲自率领三万楚军出城迎敌,甚至没有做周密的战前部署。
行至定陶郊外,项梁远远望见秦军阵营。只见秦军阵列整齐,鸦雀无声,与往日溃不成军的模样判若两人。项梁心中虽闪过一丝疑虑,但很快被自负所掩盖。他下令楚军发起进攻,刹那间,喊杀声震天。
战斗打响,章邯亲自擂鼓助威,秦军如潮水般涌来。楚军虽勇猛,但连日征战疲惫不堪,加上缺乏统一指挥,很快陷入苦战。项羽此时正在攻打雍丘,刘邦则在陈留一带作战,两人都无法及时驰援。
随着时间推移,暮色渐浓,楚军阵脚大乱。项梁在乱军中奋力拼杀,试图稳住局势,但秦军的攻势如排山倒海般难以抵挡。章邯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将项梁的部队团团包围。项梁左冲右突,身上伤痕累累,却始终无法突围。
最终,在秦军的重重包围下,项梁被章邯部将苏角斩杀。他的首级被秦军高悬城头示众,楚军见主帅阵亡,顿时土崩瓦解,西散奔逃。定陶之战,楚军精锐尽丧,多年来积攒的家底毁于一旦。
项羽、刘邦听闻噩耗,悲痛欲绝。他们深知,项梁的死不仅是楚国的巨大损失,更让整个反秦局势急转首下。无奈之下,两人只得放弃进攻计划,率部东撤,重新整顿兵力。
章邯在取得定陶大捷后,威望达到顶峰。他没有给义军喘息的机会,趁势北上,渡过黄河,与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会师,将矛头指向赵国。巨鹿之战的阴云,正在悄然聚集。
定陶之战,是秦末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让秦朝得以短暂续命,更让各路义军重新审视秦军的实力。项梁的陨落,也为项羽日后的复仇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成为了秦末战争史上最悲壮的一幕,也让章邯与项羽这两位军事天才的宿命对决,愈发引人瞩目。
(http://94xsds.com/book/787836-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