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岁月更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岁月更替

 

十年光阴如渭水东逝,未央宫的铜壶滴漏声里,旧人故事渐渐化作竹简上的墨痕。陈平告老还乡后的第三个春日,阳武故里的菊圃飘来挽歌。老丞相枕着泛黄的《道德经》溘然长逝,骨节嶙峋的手指仍攥着半片干枯的茱萸叶——那是十年前宣室殿夜谈时,从帝王案头不慎飘落的残片。消息传入长安,刘恒虽辍朝一日,却在当夜召李守入宫。烛火摇曳的尚书房内,君臣二人彻夜探讨新政,案头摆着刚修订的《均输法》草案,墨迹未干的批注间,隐约可见帝王对旧臣离去的淡淡释怀。

周勃的结局则浸满苍凉。被削爵归国后,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每日在封地庭院中反复擦拭生锈的铠甲。青铜镜里,他望着自己两鬓斑白、日渐佝偻的身影,常对着虚空喃喃自语。当朝廷密探传来"周勃常披甲见客"的密报,刘恒一纸诏书将其下狱。狱中岁月,昔日的太尉受尽折辱,虽因薄太后求情免死,但出狱后的周勃形如槁木。某个大雪纷飞的深夜,他握着高祖当年赏赐的虎符蜷缩在床榻,喉间还残留着未饮尽的鸩酒气息,窗外的寒鸦在枯枝上发出凄厉的长鸣,为这位传奇老将的一生画上句点。

太子刘启的冠礼在未央前殿盛大举行。十六岁的少年头戴十二旒冕,玄色冕旒随着动作轻晃,腰间悬着寒光凛凛的昆吾剑。行完三拜九叩大礼后,他转身向太傅李翔深深作揖,冠冕上的东珠垂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李翔望着眼前英气逼人的储君,恍惚间看见十年前那个临摹《急就章》的孩童,而自己鬓角的白发己如霜雪,腰间的玉珏也被岁月磨去棱角。行礼时,他瞥见远处龙椅上的刘恒,帝王嘴角噙着若有似无的笑意,目光却如鹰隼般审视着这场仪式的每个细节。

这十年间,大汉王朝在刘恒的铁腕治理下蒸蒸日上。盐铁官营的政令颁布后,国库日益充盈;轻徭薄赋的举措推行,百姓安居乐业。边塞之上,名将灌婴数次击退匈奴进犯,烽火台的狼烟渐稀。长安城的市坊彻夜灯火通明,西域商队带来的琉璃与香料堆满东市,孩童们传唱的歌谣里,"大汉盛世"的美誉渐渐流传开来。朱雀大街上,身着华服的贵族与肩挑货担的商贩摩肩接踵,驼铃声与叫卖声交织,勾勒出一派盛世图景。

相府后宅的梅树又开了十度,鲁元公主却再未踏出房门半步。她每日对着先帝画像枯坐,将对儿子的牵挂与担忧,都织进为李守缝制的锦袍里。银针穿梭间,她的眼神时而恍惚,时而锐利。某夜,李翔捧着天子新赐的"功勋卓著"匾额归来,却见妻子握着剪刀,将最后一件未完工的衣裳绞成碎片:"守儿如今己是尚书令,陛下这般恩宠,分明是捧杀!"话音未落,远处未央宫方向突然传来冲天火光,那是新修的太仓在试放烟火,庆贺当年赋税创历史新高。绚烂的烟花照亮夜空,也映照着鲁元公主布满泪痕的脸,她望着窗外的繁华,喃喃道:"盛极必衰,盛极必衰啊..."

李守站在尚书台的高阁上,俯瞰着灯火辉煌的长安城。手中的竹简记录着各地呈报的祥瑞——泰山现灵芝,黄河清三日,这些经过层层修饰的捷报,即将成为歌功颂德的素材。他轻抚腰间新换的玉带,想起父亲常说的"月满则亏",忽然觉得这满城繁华,恰似镜花水月,看似璀璨,实则一触即碎。寒风吹过,他不禁打了个寒颤,隐约间,仿佛听见陈平临终前寄来的信中所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未央宫的更鼓声中,刘恒翻阅着各地呈上的贺表,目光在"太子监国"西字上久久停留。他命人取来陈平和周勃的遗折,在烛火下付之一炬,灰烬随风飘向太子宫方向。窗外,十六岁的刘启正在练习骑射,马蹄声与更鼓交织,仿佛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而那些旧臣的恩怨、帝王的权谋,都将化作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失去原本的颜色。

“赞曰:文帝朝,陈平善终,周勃失势,李翔父子周旋于君权。文帝削藩集权、轻徭薄赋,终成盛世。太子刘启成年,承前启后,开启文景之治新篇章 。”——《太史记》


    (http://94xsds.com/book/787836-10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