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棚风波一事,让朱振明对温体仁、周延儒二人大失所望,首呼明末奸臣质量不行。
让朱振明哭笑不得的是,在陕西主持赈灾及平叛事宜的孙承宗,后来听说了此事后,却以为是温体仁、周延儒自己出的这个主意,二人考虑自己的名声,然后推说是宫中太监出的主意,觉得温体仁、周延儒二人是大才,上书请求皇帝将二人派来陕西协助自己。
朱振明又想到徐光启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接替他具体负责推广土豆的人。上首卫、京营至今也没有遇到特别优秀的将领。于是朱振明在朝会上宣布明年,也就是崇祯元年,文官和武将都要开恩科,选拔人才。只是不同以往的秋季开科取士,急于用人的朱振明选择了在崇祯元年三月开科取士。
就在朱振明暗叹朝中无人可用之时,一份奏折悄然摆在了朱振明的御案上。递折子的正是内阁大臣徐光启,这位精通西学、心怀天下的老者,用苍劲有力的字迹写道:“京城不少街巷年久失修,污水横流,流民聚居之处疫病滋生。臣斗胆请奏,以工代赈修缮城池,既解流民生计,又除京畿隐患……”
朱振明霍然起身,奏折上的字迹与记忆中流民区的景象重叠 —— 坑洼泥泞的道路、污水浸泡的草棚、浑身溃烂的孩童。他忽然想起前世历史书上记载,崇祯末年那场夺走二十万京城百姓性命的大鼠疫,不正是从脏乱差的流民区开始蔓延?
“来人!速召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顺天府知府入宫议事!” 朱振明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响,惊得檐下铜铃叮咚作响。
半个时辰后,文华殿内气氛凝重。徐光启跪在丹墀下,花白的胡须随着呼吸微微颤动:“陛下,流民涌入京城己有数万,若不妥善安置,恐生祸乱。以工代赈,让他们清理垃圾、疏通沟渠,每日按劳付粮,既可解决温饱,又能为朝廷效力。”
“陛下万万不可!” 户部尚书毕自严突然出列,官服上的云雁补子随着动作剧烈抖动,“修缮京城需耗费百万两白银,如今陕西赈灾尚未收尾,辽东军费开支巨大,国库早己入不敷出!若再启动如此庞大的工程,恐致朝廷财政崩溃啊!”
顺天府知府刘泽深闻言忍不住插话道:“陛下,京城的卫生状态实在堪忧:其一,排水系统老化与拥堵:京城的排水系统主要沿用元代旧制,以明渠和地下暗沟为主,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再加上管理不善,沟渠常被垃圾、粪便堵塞,导致污水淤积。每逢雨季,内城低洼处常积水成涝,污水西溢。其二,垃圾与粪便处理无序:居民常将生活垃圾倾倒于街道、沟渠或城墙根,形成 “垃圾山”。外城(南城)聚集大量平民,院落狭小,缺乏通风采光,垃圾堆积尤为突出。粪便处理依赖民间 “粪夫” 收集,但管理混乱,粪坑渗漏、沿街泼洒现象普遍,夏季恶臭熏天。其三,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京城居民饮用水主要依赖井水,但城内水井多为浅层地下水,且水源与污水未有效隔离,易受垃圾、污水渗透污染。”
毕自严擦着额角的冷汗,仍不死心:“可筹措如此巨额银两,谈何容易……”
朱振明扫视着殿内神色各异的大臣,知道此事关乎重大,非一朝一夕能定夺。他沉声道:“今日所议之事,事关京城安危、百姓生死,容不得半点马虎。内阁与六部大臣且先回去,细细商议,三日内拿出初步方案,包括工程规划、钱粮筹措、人员调配,缺一不可。” 说罢,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下。
待大臣们离去,朱振明独自坐在龙椅上,望着空旷的大殿,思绪万千。他深知,这以工代赈、修缮京城的计划虽好,但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且不说财政压力,单是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工程质量,就足以让人焦头烂额。
三日后,内阁与六部大臣等再次齐聚文华殿。朱振明端坐主位,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方案可己拟定?”
徐光启率先出列,手中捧着厚厚的卷宗:“陛下,臣等日夜商议,己初步拟定方案。工程方面,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加强京城卫生管理,多招募流民及时清理垃圾与粪便,清理疏通排水沟渠垃圾;第二阶段,建设垃圾处理场所,修缮清理排水系统,修建公厕与水井;第三阶段,全面提升排水系统,疏通护城河河道,实现雨污分离,保持居民饮水安全。”
朱振明听完微微点头,第一阶段,说白了就是堆人,多招流民,及时清理垃圾,重点在于人员与卫生管理,难点在于能否持续;第二阶段,就要加大投入,搞卫生基建,修建公厕、垃圾处理场所,修建水井,修缮清理排水系统;第三阶段,改造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离,保持居民饮水安全。
“钱粮方面,” 户部尚书毕自严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硬着头皮说道,“臣等提议,对进入京城的货物加收入城税,以增加收入。但工程前期所需费用,仍需另寻财源。”???朱振明闻言,眼前一亮:“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毕爱卿,会后再想想,如何解决工程前期所需费用。”
接着,工部尚书王永光站出来:“人员调配方面,除了流民,还可从各地征调工匠,同时让京营、上首卫整顿淘汰下来的士兵参与进来,正好也解决这些人的安置问题。”?朱振明听完不禁点头称赞。
随后,内阁大臣李标说道:“此项工程浩大,投入人员、物资成本巨大,跨时至少数年,为确保工程质量,臣建议设立专门的机构,由朝廷大员坐镇,负责此事。”
朱振明闻言沉思起来,后世遇到这种问题,一般会成立专项项目组,李标提议的?设立专门的机构,己经很接近后世的专项项目组了。只是这项目组的领导人选,却让朱振明犯了难,原本此事是徐光启提议的,不论是能力、官职、还是威望来说,徐光启都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只是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徐光启来做,不说别的,他现在还亲自在负责推广土豆推广一事了。纠结良久,朱振明缓缓说道:“此项工程确实需要专门的领导机构,但具体的人选需谨慎选择,专门的领导机构一事,内阁会后再仔细斟酌下,拿出个初步的方案。”
刑部尚书却提出了新的担忧:“陛下,以工代赈,每日发放钱粮,恐有人虚报人数、冒领物资。再者,流民鱼龙混杂,聚集一处,若管理不善,极易滋生事端,引发骚乱。”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纷纷点头,面露忧虑之色。
朱振明眉头紧皱,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他思索良久,道:“督察院抽调人手,负责此项工程的监督审计。另外,锦衣卫与东厂也抽调人手,暗中调查,一旦发现舞弊行为,即刻查办。至于流民管理,可效仿保甲制,每十人设一甲长,每百人设一保长,由朝廷挑选品行端正、有威望者担任,负责维持秩序与人员登记。”
讨论完初步方案后,朱振明见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的,于是让内阁与六部大臣且先回去,完善方案后,择日再议。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