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斜斜洒在金砖地上,朱振明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昨日流民区的惨状犹在眼前,那些瘦骨嶙峋的孩童、倒毙街头的老者,像一根根刺扎在他心头。
“王承恩。” 朱振明沉声道,“把昨日在流民区所见所闻,说与诸位大人听听。”
王承恩声音带着哽咽:“南城流民区满目疮痍,孩童们衣不蔽体,靠啃树皮充饥…… 有个叫铁柱的孩子,父亲被建奴杀害,母亲几个月前饿死在京城,有个叫赵西的孤儿更是为国战死沙场的将士之后……” 他的描述让殿内气氛愈发凝重,不少大臣低下了头。
朱振明猛地起身,龙袍扫过御案:“流民也是我大明子民!其中更有为国捐躯将士的遗孤!朕与皇后绝不会坐视不理!”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后宫方向,“皇后己决定从体己钱中拿出五百两救济流民;国丈周奎愿带头捐百石糙米;朕亦决定裁减宫中用度,从内库拨出五千两白银!”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温体仁眼珠子一转,率先出列,满脸谄媚:“陛下、皇后仁德,臣愿捐银百两,略尽绵薄之力!” 而部分大臣却在心里暗骂,前阵子刚为陕西灾民捐过款,如今又来?但碍于皇帝威压,也不敢多说。
朱振明扫视群臣,冷笑一声:“诸位都是朝廷栋梁,莫要让百姓寒心。户部尚书毕自严,你即刻去联络城中富商,让他们也为赈灾出份力!”
有些富商也是当着户部官员的面抱怨,前不久才刚组织给陕西灾民捐款,现在又要给京城中的流民捐款,皇帝和朝廷这是重贱民,轻士绅,一些官员竟然还附和跟着骂。
不过好在此时是崇祯刚登基时,皇帝和朝廷还有威望,那些大臣和富商骂归骂,多少还是捐献了点。皇嫂张嫣,田妃,袁妃以及宫中的不少太监也是积极捐献。最终共凑得白银近2万两,粮食2万多担。
朱振明却想起后世和珅往粥里掺沙子的典故。他看向温体仁、周延儒这两位声名狼藉的大臣,心中一动 —— 何不借此试试他们的能力?
“温体仁温卿、周延儒周卿。” 朱振明和颜悦色的说道:“朕有意让你二人协助皇后主持施粥事宜,务必让每一粒米都进了灾民肚子,你二人可愿意。”
温体仁、周延儒对视一眼,心中大喜。这可是能博取名声的美差!二人连连磕头,信誓旦旦保证定会办好。
头一日施粥,周皇后亲自坐镇,温体仁、周延儒也满脸殷勤,不时叮嘱宫女太监 “慢些、别烫着”。可没过多久,不对劲的苗头就出现了。来领粥的人里,不少穿着粗布衣裳却面色红润,哪像饿了许久的流民?
“这些粥都是给灾民的!” 周皇后焦急地想要阻拦,却根本无济于事。几处粥棚的粥很快被抢光,真正的流民却只能在一旁眼巴巴看着。
温体仁抹着额头的汗,嘟囔道:“怎么突然冒出这么多人?” 周延儒也皱着眉,束手无策。
就在众人准备再煮粥时,王承恩想起朱振明的交待,连忙拦住:“且慢!皇后娘娘、温大人、周大人,陛下吩咐过,今日先到此为止,容大家回去想想办法。”
次日,温体仁、周延儒想出的办法不过是多设粥棚、改在晚间施粥。可结果依旧,那些 “假流民” 像苍蝇见血般涌来,真正的灾民还是吃不上饭。
得到消息的朱振明气得将奏折摔在地上:“就这点本事?命二人晚上再好好想想!明日施粥前先跟朕汇报下方案!”
第三天清晨,温体仁、周延儒耷拉着脑袋来见驾。“陛下,京中流民实在太多……” 周延儒苦着脸,“臣等以为,或许可以效仿古例,以工代赈……”
朱振明越听越失望,这些老生常谈的办法根本解决不了燃眉之急。朱振明一首追问二人有没有其他办法,始终没有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大失所望。他突然一拍桌子:“罢了!宫中倒是有个太监献了一计 —— 往粥里掺沙子!”
“什么?” 温体仁瞪大眼睛,“陛下,这不是羞辱灾民吗?如此做法,定会失了民心!” 周延儒也连连摇头,一边还不时瞥了瞥王承恩,那眼神分明在说 “定是这老阉狗出的馊主意”。
王承恩心里委屈得要命,却不敢辩解。朱振明却坚持道:“就按此计行事!今日施粥前,你二人亲自当众往粥里掺沙子!”
当温体仁、周延儒还欲推脱,看见皇帝即将发怒的表情,只得捏着鼻子,应下此事。
今日粥棚前,排队等待领粥的人,相比前两日更多了。就在众人望眼欲穿,好不容易,粥煮好,即将发放时,却见温体仁、周延儒当众将沙子撒进了粥锅,排队的人群顿时炸了锅。
“这是人干的事?拿沙子喂人?”
“丧尽天良”
“畜生”
“奸贼”
“不领了!饿死也不吃这脏东西!”叫骂声中,不少 “假流民” 骂骂咧咧地离去。而真正饿极了的流民却依旧排着队,眼中含泪:“有口吃的就成……”
宫中,朱振明望着粥棚方向,神色复杂。他知道,这法子虽看似无情,却是当下最有效的办法。可大明的百姓,竟沦落到要吃掺沙的粥才能活命,这让他很是难受。
粥棚处,温体仁、周延儒听着众人的辱骂,却是受不了了,本以为领了个美差,没想到这下招来如此辱骂,这下名声全完了,二人当场辩解,是宫中的没卵子的丧尽天良的死太监,出的此策,二人也只是奉命行事。众人一听,纷纷改口骂出这个主意的太监。
于是不久,原本在东林党不断抹黑下,名声己经很臭的大明朝太监,这下名声比魏忠贤时期更臭了。也有不少人在议论,究竟是哪个太监出的这个主意,有说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也有对方正化不满的勋贵传言说是方正化出的主意,也有看东厂这帮特务不满的大臣传言说是曹化淳出的主意。
祸从天降的方正化、曹化淳那叫一个委屈,于是跑来询问王承恩是谁跟皇帝出的这个主意。王承恩顿时明白了,这个主意有可能是皇帝自己想到的,又不能明说,但一想到此计却是让真正吃不上饭的流民领到了粥,于是忍不住脱口赞叹道:“皇上真乃神人也!”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