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奉天殿朱红色殿门缓缓推开,晨光顺着蟠龙柱流淌,在金砖地面铺开粼粼碎影。文武百官身着补服,依次鱼贯而入,朝靴踏在青砖上发出整齐的声响。朱振明端坐在镶金九龙椅上,十二章纹龙袍垂落在汉白玉阶前,蟒纹腰带扣着的传国玉玺在晨光中泛着幽光。
在众大臣惊讶的目光中,徐光启和陈经纶分别抬着一小筐番薯和土豆缓慢进来,三叩九拜后,徐光启率先开口:“陛下,陕西大旱,大明当前又处于三线作战的困境下,粮食短缺是个大问题。若大明大力推广两个外来物种,或可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其一名为番薯,原产美洲,经西班牙人携至吕宋。番薯适应性强,喜温暖多光而不耐霜冻,抗旱耐碱,适种于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重要的是番薯产量极高,亩产可达水稻、小麦的数倍。且这番薯,不仅块根能作主粮,还能加工成为淀粉、能用于酿酒。其根、茎、叶更是优良饲料,能饲养牲畜。”
陈经纶适时捧出2个番薯,高高举起手中的番薯,转一了圈说道:“此乃家父陈振龙冒死从吕宋带回的种薯。万历年间,西班牙人严禁甘薯出境,家父将薯藤绞入汲水绳,裹上污泥才瞒过关卡。七昼夜渡海,终让这‘救命粮’落地大明。”
徐光启接着从另一个筐中拿出几个土豆,高举着手中的土豆说道:“其二便是臣手中的马铃薯,俗称土豆,原产热带美洲山地。此物喜冷凉,哪怕北方冻土层下也能扎根生长,生长周期短却产量惊人,亩产可达数千斤。” 他重重叩击卷轴,“且储存方便,灾年可作救命粮,丰年亦是佳肴。”
话音刚落,温体仁己甩动广袖疾步而出,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陛下圣明!徐大人与陈主事所言,实乃天赐祥瑞!此番薯与土豆,产量惊人、用途广泛,正是陛下仁政爱民、感天动地,才让此等神物降临大明!” 他猛地跪地,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臣恳请陛下即刻下诏,大力推广此二物,如此,天下百姓必能吃饱穿暖,齐声歌颂陛下圣德,我大明亦将迎来万世太平!”
温体仁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辞,惊得殿内群臣面面相觑。督察院左督御史刘宗周却上前一步,神色忧虑:“陛下,此二物虽闻高产,但南北水土迥异,各地气候不同,贸然推广,若有闪失,恐误农时,反而加剧灾情。还请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赞同。
“此言差矣!” 陈经纶急得额角青筋暴起,腰间玉佩撞得叮当响,“难道看着百姓啃树皮、吃观音土,才是守护祖宗礼法?我陈家冒死引种,为的就是让天下人有口饭吃!”
被一白身当众反驳,刘宗周闻言,正欲出声呵斥。
朱振明着龙椅扶手,目光扫过争论不休的群臣。他深知温体仁不过是揣摩圣意、溜须拍马,刘宗周所言却也不无道理。急忙看向内阁辅臣李标:“李阁老,你意如何?”
李标抚着花白胡须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刘大人所言有理。此二物虽好,但宜先设试验田。试种成功,掌握种植之法,再行推广,方为稳妥。”
朱振明微微颔首,朗声道:“李阁老此言方是老成谋国之言。内阁大臣徐光启,全权负责推广番薯与土豆之事。授陈经纶户部主事之职,即刻赴福建,主持番薯试种推广,传旨福建巡抚全力配合;徐光启负责在北京皇庄试种土豆,王承恩从内库调拨物资协助。务必小心谨慎,不可有失!”
“臣遵旨!” 徐光启与陈经纶同时跪地。陈经纶的眼中闪着激动的泪花,他知道,父亲用性命带回的番薯,终于要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了。
朱振明忽然抬手示意陈经纶起身,目光柔和地落在他手中的番薯上:“陈主事,你父冒死引种之功,朕铭记于心。” 他转头看向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拟旨:追赠陈振龙为‘义民’,赐金匾‘功济黎元’悬挂福州府衙;赏福州良田百亩、白银千两。”
殿内群臣皆惊,徐光启率先俯身叩拜:“陛下仁德,此等恩典足慰功臣!” 陈经纶扑通跪地,番薯滚落青砖,他却浑然不觉,额头重重磕在地面:“陛下隆恩,臣父子肝脑涂地难报万一!”
朱振明起身走下龙阶,亲手扶起陈经纶:“你父以商贾之身,行神农之事,当得起这万民敬仰。待番薯遍种天下之日,朕定命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让后世子孙永记陈家功德。”
陈经纶泪如雨下:“臣必遵圣命,完成家父之遗愿,让这救命粮在大明各地生根!”
朱振明忽然想到除了番薯与土豆,此时也许还有很多后世常见的农作物在大明没有引进或推广开来的。他重新坐回龙椅,声音陡然提高:“徐爱卿,除了番薯与土豆,朕料想海外尚有诸多可充饥的作物未入大明或者未在大明大范围推广。”
徐光启心中一凛,立刻拱手道:“陛下英明!臣近年查阅《坤舆万国全图》,天下之大,我大明仅仅是其中一域,料想海外一定尚有诸多可充饥的作物未入大明或者未在大明大范围推广。”
“好!” 朱振明猛地一拍龙案,“朕命你牵头成立‘大明农业研究院’,专司三件大事:其一,遣人赴海外等地,寻访未入大明的作物种子;其二,召集天下农匠,钻研如何改良种子、肥料、耕作之法等提高亩产;其三,编撰及大力推广像《农政全书》这类关于农业生产的书籍。徐爱卿就由你担任大明农业研究院首任院长。”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低低的议论声。温体仁立刻见风使舵,高声附和:“陛下此举,首追神农尝百草!我大明定能五谷丰登,西海归心!”
户部尚书毕自严却上前说道:“陛下,设立新机构需耗费钱粮,如今国库空虚……”
“钱粮之事,朕自会筹措。” 朱振明打断他,目光扫过群臣,“诸位难道忘了陕西大旱饥民暴乱之事?” 他抓起案头的番薯,在手中重重一握,“若能让百姓吃饱,便是耗空内库,朕亦在所不惜!”
内阁大臣兼吏部尚书李标突然出列,拱手问道:“陛下,大明农业研究院,品级如何定位?”
朱振明反问道:“李爱卿有何意见?”
李标缓缓答道:“可参考钦天监、太医院,大明农业研究院为正五品衙门,首属内阁统辖。”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窃窃私语。温体仁立刻接话:“陛下圣裁!正五品衙门与钦天监、太医院同列,足见朝廷对农政之重视!”
刘宗周却仍有疑虑:“陛下,研究院既为正五品,其属官编制……”
朱振明想了想说道:“准设佥事三名(正六品)、主簿一名(正七品),另设农艺师、典药、司圃等职,均从八品起授。”朱振明看了眼陈经纶,补充道:“陈经纶陈爱卿兼任大明农业研究院佥事。”
徐光启伏地叩首,声音因激动而发颤:“陛下如此重视农政,臣纵使呕心沥血,亦定要让那番薯与土豆在大明到处推广开来!”
陈经纶抹了把泪,握紧腰间玉佩 —— 那是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刻着 “济民” 二字。此刻他望着殿外逐渐散去的寒雾,仿佛看见无数百姓捧着番薯、土豆喜极而泣的场景,心中暗道:陈家两代人的心血,终于等到了见天日的时刻。
当退朝钟声响起时,奉天殿檐角的铜铃恰好被春风撞响。朱振明望着徐光启与陈经纶抱持着种筐离去的背影,忽然想起前世在博物馆见过的 “劝农碑”。他知道,大明的这场农业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 —— 而他手中紧攥的,不仅是几粒种子,更是整个王朝的生机。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