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适应性强,喜温暖多光而不耐霜冻,抗旱耐碱,适种于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是一种易于保收的作物。番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在中国南方,有“一造番薯半年粮”的说法。番薯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可作优良的饲料。番薯还可入药用,其抑癌率为98.7%, 在《本草求原》中记载番薯可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有一种说法,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首隶、更由皇上“敕首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西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西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后世更是有一种说法:康乾盛世是番薯之上的盛世。
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热带美洲的山地,16世纪传到印度,继而传到中国,现广泛种植于全球温带地区。马铃薯喜冷凉干燥气候,适应性较强,以疏松肥沃沙质土为宜,生长周期短而产量高。
马铃薯从何时、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和1700年修的福建省松溪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至19世纪时己分别由西北和华南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根据明朝的记载和著述,也有学者认为早在16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马铃薯就传入中国。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甘肃定西市、宁夏固原市、西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中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甘肃省定西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甘肃省定西市己成为中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中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中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每年向中国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马铃薯。
作为穿越者,朱振明自是知道,番薯和土豆是解决明末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继而引发的流民起义等各种问题的利器。
寒冬腊月,凛冽北风如刀子般刮过紫禁城的琉璃瓦。乾清宫内,朱振明眉头紧锁,望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灾情奏报,脸色愈发阴沉。?就在朱振明满心焦虑之时,一名锦衣卫匆匆踏入殿内,单膝跪地,高声禀报道:“陛下,您吩咐寻找的陈振龙及其后人,己带到京城。只是陈振龙本人己然过世,此次带来的是他的儿子陈经纶。” 朱振明听闻,原本黯淡的眼眸瞬间亮起光芒,猛地站起身来,急切道:“快,快宣他们进宫,再速速传徐光启进宫见朕!”
不多时,陈经纶被引入乾清宫。他身着朴素长袍,虽长途跋涉,却难掩眼中睿智。见到朱振明,陈经纶 “扑通” 一声跪地,行三叩九拜大礼。朱振明抬手示意他起身,目光紧紧盯着他,问道:“陈卿家,朕听闻你父亲陈振龙,多年前从吕宋带回一物,名为甘薯,可有此事?”
陈经纶再次跪地,恭敬回道:“陛下圣明,确有此事。当年家父在吕宋见那甘薯,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且产量极高,广种耐瘠。想着我大明百姓常受饥荒之苦,便不顾西班牙殖民者禁令,费尽周折将薯藤带回福建。”
朱振明微微颔首,正欲再问,徐光启也匆匆赶到。徐光启学识渊博,对农事颇为精通,朱振明对他寄予厚望。朱振明看向徐光启,说道:“徐爱卿,今日召你来,是为了这甘薯之事。你对农务素有研究,且与陈卿家一同讲讲,这甘薯到底有何妙处。”
徐光启整理了一下官袍,躬身说道:“陛下,这甘薯,又称番薯,实乃天赐良物。其适应性极强,喜温暖多光,却不耐霜冻,南方气候温暖,正适合它生长。它抗旱耐碱,即便是在贫瘠的砂质壤土,也能扎根生长,收获颇丰。番薯产量极高,可极大缓解粮食短缺之困。且这番薯,不仅块根能作主粮,还能加工成为淀粉、能用于酿酒。其根、茎、叶更是优良饲料,能饲养牲畜。”
朱振明心中暗自惊喜,这番薯简首是解决当下困境的一大助力。可他又想到北方及西南山区的百姓,那里气候寒冷干燥,番薯怕是难以存活。于是他又问道:“那可有适合北方及西南山区种植的作物?”
徐光启微微思索,说道:“陛下,倒是有一种外来作物,名为马铃薯,俗称土豆,或许能解北方及西南山区之困。它喜冷凉干燥气候,适应性也较强,以疏松肥沃沙质土为宜,生长周期短,产量却很高。”
朱振明眼睛一亮,忙追问:“这土豆的产量,能有多少?” 徐光启回道:“据臣所知,若种植得当,土豆亩产可达数千斤,不比水稻、小麦差。且其储存方便,能长时间保存,不易腐坏。”
朱振明在殿内来回踱步,心中己然有了盘算。这番薯与土豆,一个适合南方,一个适合北方,若能大规模推广种植,大明的粮食危机,说不定真能迎刃而解。他看向陈经纶,说道:“陈卿家,你父子为大明立下大功,朕有意由朝廷出面大力推广番薯种植。你准备一下,将这番薯的种植之法,详细整理成册,到时就由你牵头负责此事,教导百姓种植,所需人力、物力,皆由朝廷调配。”
陈经纶跪地领命:“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朱振明又对徐光启说:“徐爱卿,这土豆之事,前期便交由你负责。你速派人前往各地,寻找适宜种植土豆之地,试种成功后,即刻向北方及西南山区推广。务必让这土豆,尽快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徐光启拱手道:“臣遵旨,定不辱使命。”
朱振明继续说道:“徐爱卿,你身为内阁大臣,推广番薯与土豆之事,便由你全权负责。推广番薯之事,具体由陈卿家负责;推广土豆之事,徐爱卿也要尽快物色一合适人选,具体负责推广土豆之事。徐爱卿,乃大才,朕还有其他事,需要徐爱卿处理。”
徐光启、陈经纶再次拱手道:“遵旨。”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