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明末科学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章 明末科学家

 

朱振明最中意的两个内阁大臣,孙承宗出镇陕西,主持陕西赈灾及平叛大局;袁可立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主持抗金大局。这样一来,朱振明不得不考虑新的内阁人选。孙承宗和袁可立有个共性,就是军事上都比较擅长。新的内阁人选,得找有其他方面特长的人。朱振明,突然拍了一下脑门,怪自己成天想着要带领大明摆脱中国封建王朝三百年循环的宿命,走向星辰大海,怎么把他给忘了,明末学贯中西的大牛: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生于明嘉靖西十一年(1562 年),上海人。

他的家庭原本是商人兼小地主,在当地也算有头有脸,家境殷实。但命运的轨迹难以捉摸,到徐光启呱呱坠地之时,家道却己悄然中落。即便如此,徐光启的父母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艰难的生活中,依旧全力支持他读书学习。徐光启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对知识的渴望犹如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在学堂里,他总是最早到、最晚走,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诗词歌赋,他都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养分。

1600 年,徐光启在南京偶然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利马窦带来的西方知识,就像一道光照进了徐光启原本相对封闭的知识世界,为他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徐光启被利马窦口中那些关于天文、历算、地理等领域的新奇知识深深吸引,从此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加入了天主教。此后,徐光启常常与利马窦促膝长谈,交流中西文化与科学知识,在利马窦的影响下,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也更加活跃。

1604 年,徐光启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他高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一职,正式踏入仕途。进入官场后,事务繁杂,但徐光启始终没有忘记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与探索。1606 年,他与利马窦合作,开始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在翻译过程中,两人遇到了诸多难题,尤其是那些从未在中文里出现过的数学名词。徐光启和利马窦反复研讨,斟酌再三,最终确定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数学译名,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首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西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等。《几何原本》的翻译,打破了中国传统数学体系的局限,开创了全新的数学证明方法,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之后,他又与利马窦合译《测量法义》,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等著作,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国。

1607 年,徐光启授翰林院检讨,可命运再次给他沉重一击,父亲不幸去世,他不得不返乡守制。三年守孝期满,1610 年他回京官复原职。在此期间,他与熊三拔进一步深入合作,详细介绍西洋的水利技术和各种水利机械,完成了《泰西水法》的翻译工作。这些水利知识对当时中国的农业灌溉和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解决农田灌溉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613 年,因官场的种种不如意,徐光启退隐天津,在那里他全身心投入农事试验,开始撰写《农政全书》的纲要。在天津的试验田里,他亲自种植各种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习性,研究不同的种植方法和灌溉技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农业实践资料。

1618 年,后金攻破抚顺,边疆战事吃紧,国家面临危机。徐光启心急如焚,他上书朝廷,建议加强武备,积极抵御外敌。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掌管练兵事务。然而,由于各方势力的掣肘和官场的腐败,徐光启的练兵计划困难重重,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心灰意冷之下,他托病回乡,继续完善《农政全书》。在这期间,他深入民间,收集各种农业生产经验,将自己的实践与民间智慧相结合,使《农政全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

真实历史上,崇祯皇帝即位,徐光启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次转机,被重新启用。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即便身处高位,政务繁忙,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致力于编译一部更为精准、科学的历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以及经度和纬度的概念,这些全新的理念为精准测定时间和方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他依据第谷星表以及我国传统星表,精心绘制出包含诸多以往未曾被详细记录星象的星图。在计算方法上,引入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还首次对视差、蒙气差和时差进行了严谨的订正。虽然这部历法目前还未最终完成,但己经在一些天文观测中展现出了更高的准确性,为后来《崇祯历书》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方面,徐光启更是成果斐然。他试种甘薯,并发现这种原产于美洲中部,后经吕宋引种至我国南部沿海的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极高、耐旱、耐瘠、耐风雨、抗病害能力强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相当理想的粮食作物。为了让甘薯能够在更广泛的地区种植,实现 “南种北引”,他特意撰写了《甘薯疏》,详细记录了甘薯的特性、种植方法等,为甘薯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同时,他耗费多年心血编撰的《农政全书》,此时也己颇具规模。这部巨著涵盖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等诸多方面,将治国治民的 “农政” 思想贯穿其中,旨在为大明农业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成为中国古代农业领域的百科全书。

此外,在军事方面,徐光启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他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曾多次上疏朝廷,建议引进西方火炮的制造技术,以提升明军的战斗力。他还深入研究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包括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第一个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人。他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种条令和法典,更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军事条令和法典,对规范军队训练和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振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高声吩咐下去:“速速宣徐光启进宫,一刻都不得耽搁!” 此刻的徐光启,正在自家幽静的小院里,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从西洋传来的新奇仪器,一心扑在天文历法的研究上。听闻皇帝紧急宣召,他心中虽满是疑惑,但还是赶忙整理好身上的衣衫,跟随传旨太监,一路匆匆赶往皇宫。

一路行来,徐光启的心中忐忑不安。他深知如今大明局势严峻,内有灾荒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外有强敌虎视眈眈,边疆战事不断。皇帝在这节骨眼上宣他进宫,到底所为何事,他实在猜不透。没一会儿,便来到了御书房外。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紧张,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躬身进入,行了标准的大礼:“微臣徐光启,叩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振明看着眼前这位头发己有些花白,却依旧眼神矍铄、精神抖擞的老者,心中满是欢喜与赏识,亲自起身,快步走到徐光启面前,双手将他扶起,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说道:“徐卿家,快快请起。” 徐光启起身,侧身站在一旁,态度恭敬无比,说道:“陛下但有吩咐,微臣定当全力以赴,万死不辞。”

朱振明抬手示意徐光启坐下,而后神色认真地开口道:“卿家,朕如今正为内阁人选一事犯愁。朕思来想去,卿家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实乃新内阁人选的不二人选呐。” 徐光启听闻此言,心中猛地一惊,连忙起身,诚惶诚恐地说道:“陛下,微臣不过是个痴迷于钻研学问之人,才疏学浅,恐怕难当此重任,有负陛下的信任与期望啊。”

朱振明摆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道:“卿家不必过谦。朕对卿家的本事可是了如指掌。这些年,卿家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业、火器等诸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卿家,如今我大明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朕一心想要带领大明走出困境,走向星辰大海。卿家快跟朕说说,当下我们该如何做呢?”

徐光启沉思良久,缓缓说道:“陛下,依微臣之见,如今当务之急,其一,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将西方先进的知识与我国传统学问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其二,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设施,积极推广新的作物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务必确保百姓有足够的粮食,解决温饱问题;其三,要加强军事建设,改良武器装备,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只有如此,方能抵御外敌入侵。” 朱振明听后,连连点头,深表赞同:“卿家所言,与朕心中所想不谋而合。朕打算成立一些专门的机构,网罗中西人才,进行天文历法、数学、农业、火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改善大明的民生,改良武器装备,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卿家可愿意牵头此事?”

徐光启站起身来,双手抱拳,态度坚决地说道:“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将此重任交予微臣,微臣定当肝脑涂地,不负所托。只是这些成立机构,涉及诸多繁杂事宜,还需从长计议,详细规划。” 朱振明笑着说道:“无妨,卿家先着手拟一个章程出来,在筹备过程中,若有任何需求,尽管向朕开口。朕定会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两人又就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深入探讨了许久,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夜幕笼罩大地,徐光启这才告辞离去。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