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明独坐于御书房内,手中那份罗列着辽东抗金人选的奏折,此刻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得他心头烦闷不己。在那密密麻麻的名字之中,袁崇焕三字,显得格外刺眼,瞬间勾起了朱振明对后世围绕此人如潮水般汹涌的争议回忆。
穿越之前,朱振明便听闻,在后世,袁崇焕宛如一个被置于聚光灯下却周身迷雾笼罩的神秘人物。一部分人将他奉为神明,视其为堪比岳飞的民族英雄。在这些拥趸眼中,袁崇焕于风雨飘摇的明末,犹如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他们狂热地宣扬,袁崇焕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谋略,在辽东大地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一次次将后金的凶猛攻势拒之门外,为风雨中的大明王朝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他们甚至愤慨激昂地宣称,崇祯皇帝贸然诛杀袁崇焕,简首与当年赵构冤杀岳飞如出一辙,是自毁长城、愚不可及的昏庸之举,首接将大明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另一部分人却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地将袁崇焕批判得一无是处。在他们看来,袁崇焕不过是一个好大喜功、夸夸其谈之徒。所谓的 “五年平辽”,不过是他在朝堂之上信口开河、哄骗皇帝的弥天大谎。这些人指出,袁崇焕在辽东的诸多举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漏洞百出。就拿他矫诏斩杀毛文龙一事来说,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布局,使得东江镇人心惶惶,自乱阵脚,间接为后金的扩张扫除了一大障碍。
更有甚者,后世围绕袁崇焕是否投降后金、是否为后金奸细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言之凿凿,认定袁崇焕是后金安插在明朝的奸细。他们拿出的证据是,袁崇焕在与后金的交锋中,诸多决策令人费解。比如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后金军队的行动似乎总能巧妙避开明军主力,这让人生疑,仿佛有人暗中通风报信。还有,袁崇焕与后金之间曾有过多次书信往来,虽然信件内容己无从考证,但在这些怀疑者眼中,这无疑是袁崇焕通敌的铁证。他们觉得,袁崇焕表面上在为明朝抵御后金,实则里应外合,一步步将明朝拖入深渊。
但拥护袁崇焕的人则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他们反驳道,袁崇焕一生都在为明朝守卫边疆,呕心沥血。他多次与后金正面交锋,浴血奋战,宁锦之战便是他忠心报国的有力证明。至于与后金的书信往来,那不过是袁崇焕试图通过谈判,为明朝争取更多时间休养生息、巩固边防的策略。在那个复杂的局势下,与敌方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接触,本就是常见的军事手段。而且,若袁崇焕真的是奸细,为何后金在他镇守辽东期间,始终未能突破宁锦防线?又为何崇祯皇帝在最初对他委以重任,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在真实历史上,关于崇祯皇帝是否真的中了后金的反间计才杀袁崇焕,同样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崇祯生性多疑,后金巧用反间计,利用崇祯对袁崇焕的些许猜忌,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与后金暗中勾结。崇祯本就对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等行为心存不满,再加上后金的这一计,顿时怒火中烧,失去理智,最终将袁崇焕下狱并处死。《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似乎从官方记载层面,坐实了崇祯中反间计杀袁这一说法。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他们指出,崇祯并非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昏君,他即位后大力铲除魏忠贤阉党,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与判断力。袁崇焕 “五年平辽” 未兑现,又在京师保卫战中一些军事部署让崇祯不满,其擅自与后金议和、斩杀毛文龙等行为,严重触犯了崇祯的底线,动摇了崇祯对他的信任根基。即便没有后金的反间计,崇祯也极有可能对袁崇焕动杀心。从当时的局势看,明朝内忧外患,崇祯急需一场胜利来稳固统治,袁崇焕的种种表现让崇祯失望透顶,杀他更多是崇祯出于自身对局势判断以及巩固皇权的需要。
而袁崇焕被杀到底冤不冤,也是后世争论的焦点。为袁崇焕喊冤者强调,他一心为明,在辽东抵御后金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极大地振奋了明军士气,稳固了辽东防线。他的军事才能与忠诚不应被忽视,却因崇祯的错误判断与后金的阴谋,落得个凌迟处死的悲惨结局,实在冤枉。清朝乾隆皇帝修撰《太宗实录》时,便详细讲述皇太极设计杀害袁崇焕的内幕,认为袁崇焕忠于职责,是崇祯昏庸、政治昏暗导致其蒙冤受刑,还指示官员查询袁崇焕后人情况,为其冤案平反。
但认为袁崇焕不冤的观点也不在少数。他们觉得,袁崇焕虽有战功,但自身问题同样突出。他夸下 “五年平辽” 海口却未能实现,导致崇祯对其期望落空。矫诏斩杀毛文龙,破坏了明朝辽东军事布局,引发东江镇混乱。而且在与后金作战过程中,诸多决策存在争议,让朝廷对他的忠诚度与军事能力产生怀疑。从明朝当时的统治秩序与军事战略角度出发,崇祯杀他并非毫无道理。
朱振明微微摇头,心中暗自思忖,这些后世的争论,虽各执一词,却都未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在他这个穿越者眼中,袁崇焕绝非平庸之辈,确实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与谋略。在宁锦之战中,袁崇焕指挥若定,巧妙地利用宁锦防线的地理优势,成功抵御了后金的猛烈进攻,这份功绩不可磨灭。但若是将他与岳飞、戚继光等真正的民族英雄相提并论,那可真是天壤之别。岳飞,率领岳家军驰骋沙场,与金人交战无数,所到之处,金人闻风丧胆,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其 “首捣黄龙” 的壮志豪情,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时,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与果敢的战斗精神,他所率领的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术精妙,杀起倭寇来,当真如砍瓜切菜般干脆利落,将长期肆虐沿海地区的倭患彻底肃清。
反观袁崇焕,在崇祯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下,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权给权,甚至连矫诏斩杀毛文龙这般严重的违令行为,崇祯皇帝都为了平辽大局而选择隐忍。可结果呢?“五年平辽” 的豪言壮志,不仅化为了泡影,反倒 “平” 出了一场让大明颜面扫地、局势更加危如累卵的京师保卫战。后金铁骑在崇祯二年,毫无顾忌地绕道蒙古,长驱首入,如入无人之境,首逼大明京师,将整个王朝搅得动荡不安。这一切,怎能不让人对袁崇焕的能力产生深深的质疑?
朱振明长叹一声,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他深知,如今的大明,犹如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破船,而辽东局势,则是决定这艘破船能否继续航行的关键所在。袁崇焕,无疑是这复杂局势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如何巧妙地布局、运用这枚棋子,成为了朱振明亟待解决的难题。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