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明末马其诺防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1章 明末马其诺防线

 

朱振明坐在御书房中,手中的毛笔轻轻蘸着墨汁,却迟迟没有落下。他的目光落在桌案上的一幅地图上,那是大明北方的军事防御图,而宁锦防线,像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横亘在辽西走廊之上。

孙承宗,这位天启皇帝的帝师,在辽东局势最为危急之时挺身而出。彼时,明朝在辽东战场接连失利,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让明军元气大伤,随后沈阳、辽阳等地相继沦陷,山海关外几乎己无明军立足之地。后金的铁骑在辽东大地肆意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明朝的边疆防线岌岌可危。孙承宗临危受命,以辽东经略的身份,开始了他打造宁锦防线的艰难征程。

宁锦防线,是关宁锦防线的北段,自宁远经松山、锦州,抵大凌河,全长约 100 公里。在孙承宗的规划中,这是一条集防御、屯兵、反攻为一体的战略防线。他以练兵、修城为己任,步步为营,渐渐推进。先是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而后袁崇焕又自宁远向前推进二百里,最终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为了修筑这条防线,明朝投入了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各地征调的民夫如蚂蚁搬家般,源源不断地涌向辽西。工匠们精心挑选石材,每一块石头都经过严格的打磨,力求让城墙坚固无比。据不完全统计,前期孙承宗建城、练兵就足足消耗了明朝财政 300 多万两白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此后,每年为了维持宁锦防线的运作,包括士兵的军饷、粮草的供应、武器的制造与维护、城墙堡垒的修缮等,所需的费用皆是一笔天文数字。随着防线不断向女真腹地延伸,补给线拉长,成本更是呈几何倍数增长。为了筹集这笔巨额资金,明朝政府不得不屡次加征 “辽饷”,百姓的负担愈发沉重,可即便如此,也仅仅只能勉强维持防线的基本运转。

宁锦防线的作用在初期确实显著。后金擅长野外作战,骑兵实力强横,来去如风,而明朝军队则擅长防御之战,火炮之力占优。宁锦防线恰好为明军提供了一个辅助的防御堡垒,辽西走廊地势特殊,东部是锦州城,西部是山海关,中间是宁远城,道路最宽处仅 10 公里左右,最窄处平原道路一眼可见尽头。在这条走廊上,锦州城背靠虹螺山、渤海湾,地势险要难以攻陷,向西一路设置了大凌河、松山、大兴堡、大福堡、大镇堡、大胜堡和大茂堡等多处堡垒,一个点受到攻击,其余点皆可给予支援。宁远城位于辽西走廊中间,三面群山环绕,一面临海,易守难攻,周边还设立了中前所城、中后所城、沙河中右所城、塔山中左所城,并且宁远城还能借助海上运输的便利性进行攻击和防御,既是锦州城的后盾,也是山海关的前哨。山海关作为明朝在东北边境最后的一道保险,更是在充分利用天险的基础上,设置了诸多边墙、城保、关隘等进行辅助防御,周边堡垒呈区域防御形态,从南到北辐射南海口关、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三道关、九门口关等,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布局。

凭借着宁锦防线,明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辽东战场的被动局面。努尔哈赤便是在进攻宁远城时,被明军的火炮击伤,最终郁郁而死。此后,后金多次进攻宁锦防线,虽偶有小胜,但始终未能突破这道坚固的防线,无法长驱首入威胁山海关。宁锦防线不仅挡住了后金的进攻步伐,还为明朝在辽东保留了一块战略要地,使得后金不能轻易地利用辽西土地来生产粮食,缩小了后金的势力范围,减少了其粮食产量。同时,有力地牵制住了后金,使其无法从容地对朝鲜、毛文龙部以及蒙古诸部下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宁锦防线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朱振明的手指轻轻划过地图上宁锦防线的位置,眉头紧锁。虽然宁锦防线在正面防御上效果显著,但后金却找到了绕过防线的办法。满清后来绕过宁锦防线,取道蒙古,一次次入侵明朝。这是因为塞北蒙古部落全面倒向清朝,使得河北乃至于山西的长城一线也都成为了明清对峙的前沿。清军利用其骑兵的机动优势,屡次绕开关宁锦防线,从这些地区攻入华北平原,大肆劫掠,攻克州县,掳掠人口,对明朝的国力带来了沉重的破坏。1629 年、1634 年、1636 年、1638 年、1642 年,清军先后五次绕道蒙古大规模入塞,掠地千里,横扫京畿。明朝耗费巨资打造的宁锦防线,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沦为了一条形同虚设的 “马其诺防线”。

朱振明站在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宁锦防线的线条,心里却犯起了嘀咕。他心里清楚,这防线虽然看起来很厉害,可实际上,己经暗藏危机了。不过,现在这明朝的大臣们,还都沉浸在宁锦防线的功劳里,压根没意识到以后会出问题。朱振明知道,自己得想个办法,让大家重视起来。

第二天,朱振明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了朝堂上。大臣们一个个神色各异,都在猜测皇帝这是要干啥。朱振明坐在龙椅上,神色严肃,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明辽东局势,相当严峻。后金就像一头饿狼,在边境虎视眈眈,这战火随时都可能烧起来。朕思来想去,得找一位能担得起大任的人,去主持辽东抗金大局。大家可有合适的人选举荐?”

这话一出口,朝堂上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位资历比较老的大臣站了出来,躬身说道:“陛下,臣觉得袁崇焕袁大人,那可是不二人选啊。袁大人在宁锦之战中,指挥得那叫一个漂亮。靠着这宁锦防线,多次把后金打得落花流水,威名远扬。要是让他坐镇辽东,那后金肯定得被吓得不敢轻举妄动,边疆也就安稳了。”

朱振明微微点了点头,没说话,把目光投向了李邦华。李邦华心领神会,赶紧上前一步说:“陛下,袁崇焕大人确实有勇有谋,在辽东也经营了好些年,对那边的局势那是了如指掌。不过呢,袁大人性格太首了,有时候做事有点独断专行,恐怕和朝中一些大臣不太好相处。”

李邦华的话一说完,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朱振明看着下面议论纷纷的大臣们,神色严肃地说:“诸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朕心里明白,辽东抗金可是关系到我大明生死存亡的大事。选的这个人,必须得万无一失。不光要有厉害的军事才能,还得能和各方协调好关系,对辽东局势有很好的把控。”

这时候,一位内阁大臣站了出来,恭恭敬敬地说:“陛下,不管选谁去主持辽东抗金大局,都得给他足够的权力和资源。”

朱振明点了点头说:“卿说得太对了。这件事太重要了,可不能草率决定。”

接下来,大臣们就围绕着人选的优缺点、权力怎么分配、后勤怎么保障等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服谁。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