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御书房内,朱振明正在与内阁大臣们商议国事。曹化淳匆匆走进来,禀报说:“陛下,福建海盗郑芝龙己抵达京城,正在馆驿等候召见。”
朱振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好,此次招安郑芝龙,关乎东南沿海的安宁,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建议?”
内阁大臣李标上前一步,说道:“陛下,郑芝龙虽为海盗,但在海上势力颇大。招安之事,需恩威并施。既要许以高官厚禄,让他感受到朝廷的诚意;又要展示我大明的军威,让他不敢心存异心。”
朱振明微微点头:“李爱卿所言极是。”
兵部尚书李邦华捋了捋胡子,缓缓说道:“陛下,不用着急召见郑芝龙,可安排人带着郑芝龙在京城中多参观参观,让郑芝龙充分认识到陛下登基后带来的变化,让郑芝龙好好感受大明的强大!”
“妙!” 朱振明拍手称赞,“王承恩,好好安排下!”
“遵旨。” 王承恩忙回道。
王承恩安排人带着郑芝龙继续到处参观,来到了大明农业研究院。事先接到通知的宋应星带着郑芝龙一行人来到了农业研究院的试验田。只见绵延数里的试验田被齐整的篱笆隔开,黑土地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几十个穿着号坎的匠人正用竹筐搬运一种椭圆的褐色块茎。
“这是... ?” 郑芝龙勒住缰绳,指着田埂边堆放的作物。他感觉自己似乎好像在哪见过这东西,却一时想不起来。
“郑爷好眼力!” 引路的宋应星笑眯眯地掀开棉帘,露出地头一座暖棚,“这里是大明农业研究院的试验田,您瞧这土豆 ——”
暖棚内蒸汽氤氲,一老农正蹲在垄间丈量植株,白须上凝着水珠。他身旁的小吏捧着账本抬头,看到参观的郑芝龙一行人,立刻放下笔迎上来:“几位大人来得正好!这是这两日刚收成的新种,亩产竟达三千斤!”
郑芝龙弯腰捡起一块带泥的土豆,入手沉得惊人。他在海上听商人说过西北推广土豆的事,却以为是夸大其词,此刻亲眼见到这拳头大的块茎,惊得差点捏碎:“三千斤?宋大人莫不是算错了秤?”
“错不了!” 宋应星展开图纸,上面用朱砂标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此作物耐旱耐贫瘠,去年在陕西试种,救活了十万灾民。”
郑芝虎上前拿起几个土豆瞧了又瞧:“乖乖,这土豆要是能在咱们福建老家推广,能多养活多少人!”
宋应星听完哈哈大笑,解释说:“土豆更适合在寒冷的气候生长,福建有大明农业研究院的佥事陈经纶陈大人在推广同样高产的番薯。这番薯还是陈经纶陈大人的父亲冒死从吕宋引进大明来的,等推广开来,八山一水一分地的福建也能像中原腹地一样养活无数人。”
郑芝虎听完也不以为意,反而继续不停的查看土豆。
一行人离开暖棚时,郑芝龙仍觉得像在梦里,他突然明白为何朝廷敢断了火耗,敢推行新币 —— 当土地能长出这么多粮食,银子还会是大问题吗?
第二天,王承恩安排人带着郑芝龙来到了勇卫营营地。勇卫营的演武场旌旗猎猎,郑芝龙跟着内侍绕过校场屏风,瞬间被眼前景象惊呆,只见千余名士兵排成二十列横队,胸前的 "勇" 字号坎在阳光下亮得刺眼。更让他心惊的是那些锃亮的火铳 。
“郑将军请看。” 内侍指向指挥台,只见一名千总挥刀劈下,前排士兵同时单膝跪地,后排举铳齐射。“砰” 的一声闷响,一百多步外的草人被打得木屑飞溅。郑芝虎忍不住咋舌:“这... 这比红夷的火枪威力还大!”
话音未落,侧翼突然冲出两队骑兵。他们身着复合甲,马鞍旁挂着短铳,奔到阵前时突然停下,紧接着在马上玩起两轮火铳齐射。郑芝龙数了数,从驻马到射击完毕,全程不过数息 —— 这比他见过的红夷人的火枪队快多了!
“这是陛下亲训的勇卫营。” 内侍递过一本花名册,“全营一万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大人看那边...” 他指向校场深处,“虎蹲炮营正在试射新炮。”
郑芝龙策马来到炮场,正看见士兵们搬运一尊青铜火炮。这炮身刻着龙纹,炮口却呈八角形。随着把总一声令下,炮弹呼啸着砸中远处土坡,炸出的弹坑足有三尺深。旁边的火器监造官捧着图纸讲解:“此乃子母炮,子炮可换膛,射速比红夷大炮快了数倍!”
“大哥,咱的福船要是装上这炮...” 郑芝虎搓着手,眼睛亮得吓人。他曾在澎湖见过红夷的火炮,却从未想过大明能造出如此精巧的兵器。
归途中,郑芝龙突然勒住马。他想起俞咨皋正在福建整顿水师,想起库房里那些新调拨的火炮 —— 原来陛下不是在画饼,而是真的要打造一支能扫平东海的力量。
夜幕笼罩京城,寒风拍打着驿站的窗棂。郑芝龙屋内,油灯昏黄的光晕下,郑芝虎、杨天生等几个心腹围坐在八仙桌旁,桌上摆着几坛从福建带来的老酒,却无人动筷。
“大哥,今日在勇卫营看到的火铳和火炮...” 郑芝虎打破沉默,喉结上下滚动,“咱们在海上拼杀这么多年,哪见过这等厉害的玩意儿?红夷的火器在它们面前,简首就是烧火棍!” 他抓起酒坛猛灌一口,酒水顺着嘴角流下,在衣襟晕开深色痕迹。
杨天生着腰间短刀,想起白天骑兵在马上行云流水的两轮齐射,仍心有余悸:“那些骑兵的射术,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红夷火枪兵,咱们也不是没有见过,但是我感觉红夷火枪兵装填一次火药的功夫,勇卫营的那些骑兵能打出两轮。若真与这样的军队为敌...” 他没有说下去,屋内气氛愈发凝重。
郑芝龙凝视着跳动的灯芯,思绪飘回白天在农业研究院的场景。那些沉甸甸的土豆、详细的产量图纸,还有宋应星提到的番薯推广计划,让他心中翻涌。“你们可还记得,在吕宋时看到当地人种番薯?” 他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那时咱们只当是寻常作物,如今才知道,这竟是能改变大明国运的宝贝。”
“难怪朝廷敢推行新币、断火耗。” 郑芝虎重重拍在桌上,震得酒坛嗡嗡作响,“有了这等高产作物,粮食源源不断,银子自然就不缺了。咱们以前在海上抢商船、收保护费,跟朝廷的格局一比,真是井底之蛙!”
角落里的陈豹一首沉默,此刻突然抬起头,眼神中满是懊悔:“大哥,当初我还劝你别招安,现在想想,要是咱们还在海上当海盗,迟早被朝廷这等强军剿灭。就算侥幸躲过,等红夷的火器再厉害些,咱们也讨不了好。”
郑芝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远处紫禁城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他想起白天看到的 “勇” 字营旗,“陛下让我们参观,就是要我们知道朝廷的强大。” 他握紧窗框,“俞咨皋在福建整顿水师,新炮新船不断调拨,咱们加入朝廷,不只是保命,更是要跟着陛下打出一片新天地。”
郑芝虎起身走到他身旁,望着京城灯火:“大哥,我郑芝虎这辈子服过的人没几个,今天算是彻底服了陛下。那些火器、那些高产作物,还有那制作精致的银币,跟着这样的主子,咱们兄弟说不定真能青史留名!”
油灯突然爆了个灯花,照亮众人脸上坚毅的神色。郑芝龙转身,目光扫过每一个兄弟:“陛下召见咱们时,咱们就一条心,为大明,也为咱们自己,拼出个海晏河清!” 屋内众人齐声应和,声浪冲破寒夜,惊起檐下栖息的飞鸟。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