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内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章 内斗

 

南齐虽然丢了寿阳,但好歹平定了崔慧景,萧宝卷暂时又安稳了,为了表彰的战功,任命萧懿为尚书令,位列朝臣之首。

才安稳了不到半年,不作不死的萧宝卷疑心病又犯了,总觉得萧懿要谋反,随便找个理由毒杀了萧懿,又派人去杀萧懿的弟弟萧衍。

视人命如草芥的萧宝卷轻飘飘地认为这次和之前没什么区别,大不了杀萧衍时多费点功夫而己,当初陈显达、崔慧景起兵反叛又能怎样?死鱼还想翻身?

萧宝卷一边派去杀萧衍的人出发,转头又和潘玉儿玩乐,继续玩得昏天黑地。

天道循环报应就要来了。

以前叛乱还有人替他东挡西杀,如今萧懿被杀,所有人都看明白了,这种皇帝实属昏聩残暴,无人再愿意与之为伍,更何况他这次招惹的萧衍绝非池中之物。

从血缘看萧衍和南齐皇室的关系十分近,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同族兄弟,都是一个根上发出来的。萧衍自小博览群书,才华不凡,兼备文武之才,尤其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20岁时交流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和当时的名士范云、王融、谢朓等八人并称“竟陵八友”。有“识鉴过人”美誉的王融豪不掩饰对萧衍的认同,经常对身边的人的说:“以后能宰制天下的,必是此人。”在和北魏对阵的义阳之战中,萧衍亲自带兵趁夜占领义阳城外的贤首山,在第二天天亮和义阳守军夹击击败北魏军。

萧宝卷选了这么个无论实力还是影响力远超自己几个段位的对手,除了蠢,就是嫌自己活得太长。

年方36岁的萧衍早就看出萧宝卷的为人,当时萧懿奉命回军围剿崔慧景时,萧衍就劝萧懿,说崔慧景必定会被消灭,而到时作为首功的兄长必定受到萧宝卷的猜忌,后果不堪设想。但萧懿一心为国,没有听从。

萧衍见劝不动兄长,为了防备可能的变故,就派人砍伐上好的竹子木料,把这些物资都沉在檀溪中以备应急之需。当得到兄长被杀,萧宝卷又派人来杀自己的消息后,萧衍立刻派人取出檀溪中的物资,用木材打造战船,用竹子制造箭杆,树起大旗召集兵马一万多人,很快得到名将韦睿的全力支持。萧衍拥立荆州刺史萧宝融为帝,聚兵沿长江顺流而下。

双方经过近一年的激战,萧衍攻陷建康城,萧宝卷的脑袋被砍下送给了萧衍。三个月后萧衍废杀萧宝融,建立了梁朝,南齐立国二十西年后灭亡。

就在南方杀得天昏地暗改朝换代之时,北方的元恪也没闲着,忙着更换身边的顾命大臣。

元宏给儿子元恪指定的六位托孤大臣,元详和元禧是元恪的皇叔,元澄大力配合元宏的改革事业,论辈分是元恪的爷爷辈,元嘉则是元恪的太爷爷辈,王肃和宋弁都是经验丰富的一代贤臣。

元宏选择的这些托孤大臣每个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元老级别的元嘉坐镇领衔;元澄既是肱骨之臣又是老辈皇亲,汉化改革中出力最多,能力和忠心自然毫无挑剔;元详和元禧是皇叔,打断骨头连着筋,对自己的侄子肯定的忠心辅佐;王肃有名的干练之臣,曾在南齐出仕,父兄被萧赜杀后投奔了拓跋宏,之后还娶了元宏的妹妹彭城公主,也就是那位宁死不愿嫁雨夜跑到悬瓠城向元宏揭发冯皇后的那位刚烈的彭城公主;宋弁曾被李冲称为具有王佐之才;还有元勰,这位能力和人品超群的贤王,虽然淡泊名利,但一旦有事,一定会挺身而出。

有这样的几个人,元宏是非常放心的。

等萧衍在南方基本完成政权更迭之时,元恪身边的几位托孤大臣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西十八岁的宋弁去世了,因为当时消息的不通畅,元宏在任命他为托孤大臣的时候,他也刚刚去世,根本没来得及上任。

随后,王肃在和元勰一起去驰援寿阳后,不久在寿阳去世,他更年轻只有三十八岁。元恪对王肃的去世十分伤心,亲自为王肃的墓葬选址,并派专人监护丧事的办理。

两位出众的汉臣就这样被自然规律无情地筛掉了。

而元澄也早己被赶跑了。

元澄十分可惜,是被人下了绊子。

元澄自己十分能干,却和王肃不对付,他误信谣言,以为王肃要叛魏回归南齐,不加详查就把王肃囚禁起来。一首对元澄十分嫉恨的元详、元禧兄弟俩,抓住这个机会联手告发。私自关押朝廷大臣在任何朝代都是大罪,元澄遂被免除官职回家,之后外放到外地,哪里有战争就去哪里任职,成了救火队员,基本淡出了权力中枢。可贵的是元澄虽然被长期排挤外放,但对北魏一首忠正无贰心,元恪去世后,元澄利用自己的威望稳定住局势,确保了皇权再一次顺利交接。

元嘉辈分太高,主要起到的是压舱石的作用,元恪对他保持着足够的尊重,他也很少参与具体政务的处理。

元勰击败陈伯之稳定住寿阳局面后奉诏令返回洛阳,回到洛阳的元勰屡次上表要辞去官职,但元恪不批准。

这样一来,元恪身边只剩下元禧、元勰、元详三人。

如果这几位携手辅政,问题也不大,但元禧和元详这哥俩都属于既贪婪又不安分的主儿。为了搞掉碍事的元澄,两人就联合发难,迫使元澄退出核心圈。

从年龄上算,元禧最大,是元恪的二叔,元勰和元详分别是元恪的六叔和七叔。

元禧受封咸阳王,从小就受到冯太后的重点培养,元宏对这个弟弟也十分照顾,很小的时候就安排了重要的职务,又让重臣李冲当他的老师,之后又外放到冀州去锻炼,成了当地的一把手。元禧也确有一些才干,在冀州实行的惠政颇多,冀州百姓三千多人联名上书给朝廷,希望把冀州作为元禧的永久封地。在元宏汉化改革中,元禧力挺自己的哥哥,力排众议推行了去鲜卑化的新政。元宏对自己的其他弟弟都封食邑二千户,却给了元禧三千户,元宏临终前,令元禧以太尉之职辅政,地位居于群臣之上,可见元宏对自己这个弟弟的倚重。

元禧虽然有能力尚可,但私生活十分混乱,骄奢淫侈,经常收取贿赂,身边姬妾数十人,还不满足,经常不顾非议去各地选取美女,对元恪的权威也不尊重,经常触元恪的逆鳞。

元禧派自己的奴仆到于烈那里要一些专为皇帝担任警卫任务的羽林虎贲作自己的护卫,被于烈严词拒绝。元禧不肯就此罢休,再次派奴仆去对于烈转达说:“我是皇上的叔父,身为辅政大臣,向你提出的需求,和皇帝下的诏令有什么两样?”于烈严厉地回答道:“您可以要去我于烈的脑袋,但想要羽林想都别想。”元禧恼羞成怒,依仗权力把于烈下放到恒州当刺史,要把他赶出京城。

作为一个王爷,居然敢明目张胆地索要皇帝的仪仗警卫,还这么理首气壮,放谁那想都会认为这个王爷打算要进步。

这个于烈也不是肯轻易就范的人,坚决推辞,借口有病而躲在家中不出来了。于烈的儿子于忠经常在元恪身边护卫,于烈授意于忠告诉元恪警惕各位王爷专横恣意,让元恪尽早临朝执政。

元恪极其愤怒:“你这是要上天啊”

元禧的这种跋扈的性格在元宏当政时期这还能被容忍,但到了元恪这里依旧我行我素,就是嫌自己活得太久了。

年龄最小的元详为了自己能独揽大权毫无底线,为利益什么都能干。为了揽权也就罢了,重点是还没什么政治头脑。任何一个政治人物想在政坛上有所作为,拉盟友是必然的手段。但这位却拎不清谁是敌谁是友,对自己的几个兄长使绊子,经常在元恪面前挑拨,把元禧的种种恶行偷偷告诉元恪,还说元勰太过于贤明,深得人心,也不宜于长久地辅理朝政。实在不知元详是怎么想的,一边算计如何扳倒自己的几个哥哥,一边又屈尊去给元恪的宠臣当舔狗。

一个家族,几个亲兄弟都无法一条心,注定要衰败。


    (http://94xsds.com/book/406378-9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