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刘义隆真的愤怒了,这两个不成器的混账儿子!
愤怒后的刘义隆,依然顾虑重重:“等一等,我刘义隆不能开这样的先河,必须先查查前人有没有同样的经历,不能被别人说三道四。”
为了证明自已的行为合理性,刘义隆安排让大臣王僧绰引经据典,从历史资料中查找汉魏以来废黜太子、杀亲王的先例。
这不能简单理解刘义隆过于迂腐,身为帝国掌舵人的他顾忌的事情有很多。
嫡长子继承是古来的惯例,废长立幼则是社稷大忌。
这时刘义隆面临和晋武帝司马炎同样的处境。
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天生弱智,这样的人先当太子,后当皇帝,最终掌控一个帝国的命运是不是太儿戏了?
司马炎也这么想,但就是什么也做不了。
立嫡长子是宗族礼法的约束,哪怕他是个弱智。
更重要的是,在力挺司马衷的背后,影绰绰能看到中原世族的影子。
晋朝与其说是司马氏掌权,倒不如说司马氏在表面掌权,实际操控帝国的是中原的世家大族。
他们希望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个容易控制的人,司马衷既是嫡长子,还是弱智,简直是天选之子。
司马炎没有胆量去挑战这股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势力。
他爷爷司马懿能顺利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的控制权,不仅仅是因为精心运筹,曹爽愚蠢,更是得有世族的中立。
得不到世族的支持,司马氏随时可能重蹈曹家覆辙。
刘义隆也是一样,靠着江南世族的支持,他才能稳坐皇位三十年。废太子,必须要先得到世族的支持。
古往今来道理都是一样的,如同当今世界,由外部势力控制的国家,国家总统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得到外部势力的认可,否则寸步难行。
刘义隆兴师动众地翻找材料,就是要想办法说服这些世族。
当皇帝的人,还真不是我们想象的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受到了各方面制约,外戚、宦官、世族、士大夫等等,没有几个皇帝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明朝皇帝天天和士大夫斗智斗勇,气不过还打人屁股,打完了不但自已要挨骂,办不了的事仍然办不了。
刘义隆另外还要面对一个问题,现任太子废了,谁能当太子?
这是个更直接的问题,权力蛋糕要重新分配了。
刘义隆让尚书仆射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和自已一起商讨太子人选。
江湛和徐湛之各有心思,江湛的妹夫是刘铄,徐湛之的女婿是刘诞,两人各自力荐自已的人互不妥协,而刘义隆心里又偏爱刘宏,几个人通宵达旦地议来议去,就是没有结果。
王僧绰急的不断提醒刘义隆,废立太子事关重大,应由刘义隆自已作主,不能再拖延,一旦事情泄露出去,会发生灾难性后果。
刘义隆坚持认为事关重大,必须三思而行。
在注定不会有结果的讨论中,命运的齿轮已经悄然转动,刘义隆的优柔寡断让事态慢慢滑向不可控制的境地。
关键时刻一个女人的出现,把刘义隆摁进深潭。
这个女人是刘义隆的宠妃潘淑妃。
潘淑妃很美,很有心计。刚入后宫时,刘义隆也没注意到她,这让潘淑妃很着急,花期有限,哪里容得耽搁?潘淑妃贿赂后宫的太监,打听到刘义隆的习惯,每次来后宫都会坐羊车。之后就好办了,潘淑妃在自已房屋前后的地上撒上盐水,每当羊车经过,羊都停步不走舔舐盐水,刘义隆就留在潘淑妃屋中。
这个故事有点眼熟吧,还是和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套路,为此还有个专门的成语叫“羊车望幸”。不知道潘淑妃是看历史书知道的这个方法还是之前放过羊,总之她成功了,之后有了刘濬,很得刘义隆宠爱。
废太子,杀刘濬的想法,刘义隆也告诉了潘淑妃。
一边是丈夫,一边是儿子,潘淑妃最终没有替刘义隆保密,情感的天平倒向了自已的儿子。
得到消息的刘濬马上跑去告诉刘劭,两人一碰面,也没什么可商量的了,抄家伙干吧,再不干命都没了。兄弟俩做了分工,刘邵宫内动手,刘濬在外策应。
身为太子的刘邵有优势,东宫就在皇宫边上,一墙之隔。东宫还有卫兵近万,调动起来方便。
刘劭很快制定了计划,很直接很暴力:叫人、闯宫、杀人。
晚上刘邵请在东宫工作的兵头们吃饭,正喝得上头,刘邵突然痛哭流涕。
“皇上听信谗言要废了我,我不能坐以待毙,我打算吃完这顿饭就举事,你们都要帮我啊!”说完起身跪拜。
全体傻眼,好好一顿饭怎么就吃成断头饭了。
萧斌、袁淑也吓得酒醒:“这种事自古都没有,太子要不要再仔细想想?”
刘劭勃然大怒,合着被废杀的不是你们啊,站着说话不腰疼。
萧斌一看害怕了。这是明摆的事,今天要不同意,明天的太阳就看不到了。性命和气节,还是先保命要紧,跟着干吧。
袁淑骂萧斌:“太子殿下自小有疯病的病根,刚才是发病了在胡言乱语,你跟着起什么哄!”
如此不识时务,刘邵把袁淑关了起来,等出发前袁淑还是不肯跟随,刘邵下令杀了他。
第二天一早天刚刚亮,一宿没睡的刘义隆还在和徐湛之孜孜不倦地密谈太子人选,结果依旧是没结果,改天再议吧。
皇宫宫门还未打开,宫门口的卫士兵看到太子刘劭身穿朝服匆匆赶来,不同以往的是,刘劭身后跟着大批东宫的卫队。还没等皇宫守备士兵作出反应,刘劭亮出诏书,声称宫内已发生叛乱,自已奉密诏带兵入宫平叛,敢阻拦者视同叛逆同谋一律处死。
说完,脱去朝服,露出内穿的铠甲,指挥东宫卫队强闯皇宫。
有人叛乱,说的是他自已;诏书,当然是伪造的;目标进皇宫,杀皇上。
皇宫卫兵来不及阻止,顿时混乱,刘劭夺门而进。皇宫他已经进进出出过无数次,之前带着崇拜和敬畏,今天是带着杀气。
心腹张超之一马当先,提着刀凶神恶煞跑在最前,来到刘义隆面前也不废话,挥刀就砍。刘义隆本能举起身旁的案几挡刀,刀光闪过,刘义隆五个手指全部被砍掉,刘义隆摔倒在地再无抵抗之力,被张超之反手一刀砍杀。
一旁的徐湛之大惊失色,起身奔着窗户而去,打算跳窗逃走,过于肥大的袍服和笨拙的身体让他动作迟缓,还没来得及打开窗户,就被张超之身后的士卒赶过来杀死。
江湛正在值班,听到外面一片喧哗嘈杂,江湛反应倒很快,知道大事不好,叹息着说:“当初悔不听王僧绰的话,如今果然落到了这种地步。”他藏进一间小屋里,刘劭不会放过这个让他切齿痛恨的人,下令士兵四处搜查,江湛不出意外的被找到当场斩杀。
太阳升起的时候,刘宋帝国的中枢全灭。
刘劭无意中开创了一个记录,他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案例,在太子的位置上发起武装叛乱,杀掉自已皇帝父亲。
刘劭又派人闯入后宫,杀了潘淑妃。
刘劭很讨厌潘淑妃,潘淑妃得宠后宫,刘劭的母亲为此怨愤而死。趁着这个机会,刘劭杀了潘淑妃泄愤。
皇宫里的事办完了,刘劭召刘濬进宫。
“兄弟,对不住啊,刚才太混乱了,你娘被误杀了。”
“太好了大哥,你这事办的正合我的心意。”
真是一对好兄弟。
潘淑妃这个人,无论做妃子还是做母亲,都是太失败了。
给刘义隆一个总结,是个合格的皇帝,是个好人,执政三十年,占刘宋政权六十年的统治时间的一半,开创了“元嘉之治”。而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行为姑息纵容,当断之时迟迟不断,最后遭受杀身之祸。
历史也一次次地证明,一个好人,当不了一个好皇帝。同理,一个好人,也当不好领头人物。
作为高危工作岗位,死于意外的皇帝太多,有被权臣杀死的,有被外戚杀死的,有被宦官杀死的,还有一位喝醉后被妃子闷杀的倒霉皇帝司马曜,而被自已儿子杀死的,他是历史上第二个,刘宋的死对头北魏复国皇帝拓跋珪很不幸地荣登第一位。
刘义隆和与他同时代的拓跋焘,经历惊人的相似。
刘义隆比拓跋焘大一岁,刘义隆十七岁继位,治国三十年,文治斐然开创元嘉之治,最后被儿子所杀,谥号为宋文帝。
拓跋焘十六岁继位,治国二十九年,武功赫赫统一北方,在刘义隆被弑杀前一年被宦官所杀,谥号为太武帝。
一汉一胡、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两人都在各自的政权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几乎同时登上舞台,又几乎同时消失,消失的原因还都是因为阴谋。
妥妥的一对难兄难弟。
(http://94xsds.com/book/406378-7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