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定看大事不妙,收集残部数万人,一路逃回平凉,在平凉赫连定即皇帝位,成了赫连夏国的第三任皇帝。
对已经当了阶下囚的赫连昌,拓跋焘也没难为他,给他安排了专门的房间,房间里的日常用具都跟他当皇帝时使用的一样,还把自已的妹妹嫁给他,封为会稽公。拓跋焘对赫连昌十分信任,两人一起打猎,经常深入高山危谷把护卫们远远甩在后面。赫连昌的勇猛并不亚于拓跋焘,拓跋焘手下的将领们对此都很担心,拓跋焘却并不在意,对赫连昌仍然亲近。
立有大功的安颉被封为建节将军,西平公,尉眷被封为宁北将军,渔阳公,参与活捉的赫连昌的将士全都有封赏,魏军上下都很开心。
只有一个人很不开心,他就是奚斤。
作为大军统帅的奚斤,在本次活捉赫连昌的军事行动中不仅毫无建树,还背了个畏敌不敢战的名声。所有的光环都被手下偏将抢走,他深感羞耻。
还好刚抓了个赫连昌,又冒出个赫连定。
你安颉能活捉赫连昌,我何尝不能活捉赫连定?
于是他带着同样没有立功的娥清、丘堆,率兵追击刚跑回平凉的赫连定。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奚斤命令丘堆驻守安定,负责供应物资保障,自已和娥清带领主力放弃所有辎重,携带三日粮食,向平凉城急进,打算一鼓作气击败赫连定。
娥清十分担心孤军深入后勤供应不上,建议沿着泾水行军以便于物资运输。而奚斤为了尽快赶路,截住夏军主力,一劳永逸的解决赫连定,执意走多山的陆路迂回包围夏军主力。娥清只得服从,带着全军踏上了漫漫征途。
沿途崎岖的山路让日常物资供应的压力极大,魏军士兵经常饿着肚子赶路,攀山越岭苦不堪言。
来势汹汹的魏军让赫连定心里发毛,筹划着马上撤离平凉。
历史总被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所改变,这句话用在奚斤身上太合适了。就在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魏军中的一个小小的毫不起眼的士卒犯了罪,害怕惩罚而投降了夏军,把军中缺粮军士疲惫的窘况报告了赫连定。
赫连定欣喜地发现了战机,于是改变策略,改撤退为伏击,在多山的地形中,赫连定布下一个口袋阵,他要分兵几路拦载魏军首尾,就地消灭奚斤。
奚斤侦查工作显然没做到位,对赫连定的计划毫无察觉,等魏军到了预设的地点,夏军杀声四起,从前中后同时发起攻击。毫无防备的魏军顿时溃败如潮,士卒数千人战死,奚斤、娥清无路可逃全部当了夏军的俘获。
留守在安定的丘堆,听说奚斤战败被俘的消息,立刻放弃辎重逃进长安城,进了城的他还是觉得不安全,又和拓跋礼一起放弃长安,逃奔到蒲阪,夏国的军队一鼓作气又重新占据了长安城。
战场上的故事总是这么匪夷所思。
北魏军前脚刚抓了夏国的皇帝,转眼自已的主帅又被活捉。
当初奚斤攻克蒲阪后,轻取空城长安,又从长安追赫连昌到安定,从安定追到平凉,在平凉被赫连昌打败退回安定,在安定安颉活捉赫连昌,赫连定跑回平凉,去平凉路上奚斤又被赫连定俘虏,赫连定回击占领安定,再轻取空城长安,兵临蒲阪城下。
蒲阪-长安-安定-平凉-安定-平凉-安定-长安-蒲阪,北魏军在这里画了一个完美的圈,折腾一溜够回到战争的起点。
导演都不敢这么设计的剧情,在历史上却真真实实的发生了。
还没看到长安城是什么样子的拓跋焘闻报震怒,命令安颉在蒲阪就地斩杀丘堆,统领军队抵御夏军。
虽然重新占领了长安,赫连定也有收复统万城的打算,奈何此时夏军的实力早已大打折扣,再也无法与拓跋焘正面抗衡,赫连空有恢复之志,而无回天之力,只能站在山上向着统万城的方向痛哭不已。
打不过就只能求和,赫连定派使臣到北魏求和,被拓跋焘严词拒绝。
赫连定并不打算束手待毙,环顾周边,还具备和拓跋焘掰手腕的只剩南方的刘宋了,又派使臣出使刘宋。刘宋正处于元嘉之治阶段,国力蒸蒸日上,宋文帝刘义隆也一直对失去黄河南岸的河南、山东等地耿耿于怀,两国一拍即合,相约共同出兵攻灭北魏。
双方煞有介事的约定,灭了拓跋焘后,陕西山西归赫连定,河南河北山东归刘义隆。
这个大饼有足够诱惑,刘义隆很快采取了行动,下诏选精兵五万,由到彦之统帅,和王仲德、竺灵秀沿水路进入黄河,派段宏率领精锐八千骑兵为先锋,剑指虎牢关,刘德武的一万人为后援,长沙王刘义欣统兵三万人作为机动部队,北魏南线顿时狼烟骤起。
靠上了刘义隆这棵个大树,赫连定的胆气壮了不少,把有限的兵力重新做了分配,摆出了进攻的态势,派兄弟赫连谓以代从平凉出发攻击北魏陕西的富县。
北魏拓跋隗归率兵反击,赫连谓以代明显不敌,夏军一万余人被杀死。
赫连定留下兄弟赫连社干、赫连度洛孤驻守平凉。拿着最后的家底,亲自统率数万人去迎战拓跋隗归。
同时面对着西、南两线压力,北魏的大臣们都十分忧虑,毕竟两线作战一直都是兵家的大忌。
拿不定主意的拓跋焘再次想到了崔浩,崔浩对形势分析后看破了刘义隆的心思,就四个字——虚张声势。
如果刘义隆集中现有兵力,无论攻山西还是攻河北,那拓跋焘就必须亲自出兵谨慎应对。而如今宋军沿着几千里的黄河撒芝麻一样分散布置兵力,这根本不打算进攻,而是想守株待兔,张牙舞爪的背后其实是色厉内荏,不必顾虑。如今的赫连定已如枯树残根,一击就倒,是消灭赫连定的最好时机。平定关中以后,就可以东出潼关,鲜卑铁骑的长矛直指江淮,大半个华夏故地席卷而成囊中之物。
人才,就是能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不被外在的喧嚣所迷惑,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拓跋焘站起来向崔浩躬身施礼,有这个人在,他将拥有在黑暗中看清前方的眼睛。
应对的策略随之而定,很简单就八个字,“主力西进,南线防御”。
从蒲阪调安颉回防,负责指挥南线对刘宋军的守备,有条件伺机反击,调王斤去镇守蒲坂。
拓跋焘分兵两路,派古弼率偏师去取安定,自已则亲自前往统万城,指挥主力攻取平凉,要和赫连定彻底了断。
(http://94xsds.com/book/406378-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