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少年天子,霸气初露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章 少年天子,霸气初露

 

初登大位的拓跋焘,还未细细品味君临天下的感觉,发现周边已是狼烟四起,周边的恶邻全部蠢蠢欲动。

首先跳出来的是屡打不死的柔然。

柔然可汗郁久闾大檀得到拓跋嗣去世的消息,欺负刚继位的拓跋焘年幼,亲自率六万骑兵攻入北魏边境,屠杀掳掠百姓,还攻克了北魏旧都盛乐宫,气焰极其嚣张。

年轻的拓跋焘并不打算惯着柔然趁火打劫的臭毛病,亲自出马,率领轻骑兵御敌。

拓跋焘率军急行军三天两夜,气喘吁吁的赶到战场,却猛然发现出了岔子。

郁久闾大檀可汗虽然不看书,可从小打仗的他,基本的军事素养还是很在行的。得知拓跋焘远道赶来时,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热烈欢迎年轻的拓跋焘。

张开大网的柔然军队,就等着猎物入网了。

郁久闾大檀很自信,只要猎物入网,以他的统兵能力和柔然骑兵的剽悍善战,别管多大的猎物,都会变成美味的烤肉。

不出所料,急急忙忙赶来的拓跋焘,一头撞进了郁久闾大檀精心编织的大网。

一边是风尘仆仆、跑得脚肿的北魏军士,

一边是以逸待劳、酒足饭饱的柔然骑兵,

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拓跋焘,

一个是沙场宿将的郁久闾大檀,

这仗不用打,用脚趾头也能猜出谁会是最终的获胜者。

郁久闾大檀很得意,为了彻底击溃拓跋焘的意志,郁久闾大檀命令所有的骑兵出动,把拓跋焘带来的士兵团团围住,里外多达五十余重,如同铁墙一般。

妥妥的炫耀

这如同是猫抓到老鼠后,先不咬死,而是故意让老鼠跑,跑出去在抓回来,再放、再抓,直到老鼠的精神崩溃才心满意足。

鱼已经入网,郁久闾大檀要充分享受这种胜利者欺凌失败者的

眼看胜局已定,郁久闾大檀决定把活捉拓跋焘这一头功交给自已的侄子郁久闾于陟斤。

接到任务的郁久闾于陟斤,十分兴奋,拿出十二分力气,带领骑兵向魏军发起猛冲,他渴望着追逐杀戮的兴奋。

冲了一半,郁久闾于陟斤就发现不对劲,魏军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四散溃逃,而好像是在静静地等着他。

他来不及细想,只能催动战马高速接近魏军。

这时的魏军战阵里终于有了反应,一阵阵箭雨从战阵中射出,射的秩序井然,这不是在慌乱中胡乱射出的,而是在统一号令下的冷静反击。

此时郁久闾于陟斤已不能再思考应对之策,冲锋在前的他已经在箭雨中被射成了刺猬,随同他一起变成刺猬的还有跟着他准备第一波去收割人头的数十名柔然骑兵。

箭雨一波波的还在下,越来越多的柔然士兵倒下了。

柔然兵大乱,郁久闾大檀大惊。

这是个什么样的对手,能居于如此险地而临危不乱。

问题很好回答,因为这有拓跋焘。

面临困境的拓跋焘,表现出和年龄不相称的冷静,他以他的镇定自若,稳定住了浮动的军心,军士们聚集在他的身边,胆气冲天。

冷静是一个统帅必要的素质,快速应变是一支能打硬仗军队的基本素质。

这才是王者

向柔然骑兵输送完箭雨后,魏军骑兵扔掉手里弓弩,拔出钢刀,催动坐骑以雷霆之势向柔然兵发起反冲锋。

柔然军队由十几个部落的男丁组成,大家跟着老大出来,图的就是劫个财,打打秋风,拿着抢来的东西回家过几天好日子。战局有利时,个个精神焕发打了鸡血,猛冲猛打,就为了多抢粮抢钱。战局不利时,就想着赶紧扯乎,跑得越远越好,毕竟出门是来做生意,不是送死,自已死了,家里的老婆孩子财物弄不好都是别人的了,这笔账谁都算得明白。

在这个心态下,面对魏军的强势反击,柔然大军顷刻崩溃。

事已至此郁久闾大檀毫无办法,万万没想到,张开的大网,网到的猎物却是一只猛虎。

逃吧

看着溃散的柔然兵,拓跋焘并没有穷追不舍,这次出兵的目标很明确,只要击退即可。拓跋焘在等时机,等到秋天庄稼收割后,马肥粮足的时候,那时才是对柔然做决定性打击的最好时机。

要进一步打击柔然,拓跋焘不仅要等老天爷给的时机,还要抓紧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柔然地处偏远,路远天寒,风餐露宿,让这些即将带兵出击的武将畏难不已。文官也不舒服,既要整顿后勤,保障粮食,又要负责运输,实在是吃力不出彩。他们都全部极力反对出兵。

真正赞同出兵的,只有崔浩一人,他是拓跋焘唯一能倚靠的人。

于是,在首都平城,双方展开了大辩论。

辩论主题:绝不能出兵打柔然。

正方:天文学家张渊、徐辩,朝廷各公卿大臣

反方:崔浩

正方的天文学家首先出场,陈述天象不利,万万不能出兵。

这位天文学家解读天象的专业能力极强,料事如神,并有成功的案例。当年他也曾劝谏苻坚不可讨伐东晋,苻坚没有听从而导致淝水之败。众大臣交头接耳,纷纷附和。

反方崔浩站出来质疑天文学家,说自已也会看天象。他曾夜观天象,经过引经据典地分析后,发现老天爷给的预兆是三年之内中原天子要大破旄头星之国,柔然、高车都是旄头星的部众,天象是有利于我们的。

这就叫能力,以专业对付专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对手哑口无言。

崔浩的反驳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知识被垄断是可怕的,必须要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已手里。

正方的天文学家在专业上吃了败仗,调转话题,说柔然地处远荒,讨伐后得不到他们的土地、粮食和百姓,根本没有讨伐价值。

这下漏出了破绽,反方抓住把柄立刻反戈一击。

反方严厉指责正方仅仅是个天文学家,专业就是研究天上的星星,如今不谈星星了,却反而跳出干预本应由公卿大臣商议决断的国家大事,是何居心?柔然本是藩属,先降后叛,今天计划诛杀叛贼元凶,解救百姓,国君行正义之事你为什么要阻拦?你总说自已的预言准确,从复国到现在已经打了这么多仗,之前你问什么不去预言胜负,偏偏在今天御前会议上讲这些,实在是居心叵测!

反方崔浩乘胜追击,连出三板斧,砍得正方方寸大乱。

正方提出,我们主力在征讨柔然,南方宋国如果趁机入侵,我们就太危险了。

反方分析指出,不先攻破柔然,就没有办法全力对付南方的宋国。宋国多步兵,我们主要是骑兵,机动能力强,能以逸待劳。南方和北方的风俗习惯大不相同,南方进攻北方必会遭遇水土不服,即便宋国能占领黄河以南的土地也守不住。当年的刘裕君臣雄才大略,吞并了关中,尚不能守,现在的宋国皇帝文武大臣的才略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此消彼长,我们正是兵强马壮,北方一马平川,更易于骑兵的纵横驰骋,胜负自在掌控。

正方词穷,发起撑起门面的最后争辩:“你怎么有把握打赢柔然?”

“柔然自以为地处偏远,所以防备松懈,正可趁此良机一举歼灭,以短时间的劳苦将换来永久的安逸,时机万万不能放弃。”

所有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柔然果真能一举攻克吗?”

必克无疑。

座位上的拓跋焘,凝望着在辩论场上大杀四方的崔浩,在这个汉人瘦弱的外表下,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已远远超过对面的那些五大三粗的亲王公卿。

知我者,崔公也。

出兵!

鉴于之前多次出兵打击效果不明显,这次拓跋焘决定亲自带兵,命令长孙嵩、楼伏连等留守京都平城,自已率兵从东路进攻,长孙翰走西路,两军约定在柔然的王庭会师。

这个目标似乎十分明确,但实际却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难度目标。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此时,无论长孙翰还是拓跋焘,都不知道柔然的王庭在哪。

两人约在一个谁都不知道在哪的地方见面,是不是和“明天吃饭不要钱”一样虚幻。

没办法,事到如今硬着头皮也得出发。

这世间任何事也不是绝对没办法,办法要靠人想。最笨的办法,鼻子下面是嘴,脑袋两边是耳朵。

拓跋焘率领大军抵达漠南后,留下所有辎重物资缓行,亲自率领轻骑兵和备用马匹深入柔然腹地。

果然如崔浩所料,柔然军队毫无戒备,草原上到处都是正在放牧的部民和牲畜,当他们发现北魏大军突然袭来,惊慌失措各自逃散。

拓跋焘严令士兵不抢掠牛羊牲畜,只到处抓人,抓到后就问一个问题:“你们可汗郁久闾大檀在哪?”郁久闾大檀在哪,当然就是柔然的王庭所在。

在寒光闪闪的大刀下,没有几个嘴硬的。确实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可得到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分析出王庭的确切位置。

拓跋焘带领下属直奔郁久闾大檀的王庭而来。

此时郁久闾大檀也得到了魏军正在奔袭而来的消息,仓促迎战的他,根本没有时间召集散落在各地放牧的部众,无奈下只能放火焚烧房屋帐篷,马不停蹄的向西逃窜。

拓跋焘一路追一路问,如同催命鬼一样在后面一路紧随,追的郁久闾大檀苦不堪言。

东路的长孙翰进展也很顺利,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驻守东线的郁久闾大檀的弟弟郁久闾匹黎先。见魏军大举攻来,郁久闾匹黎先不能迎战,召集部众向他的哥哥靠拢。有了郁久闾匹黎先这个向导,长孙翰紧追不放,几次交手厮杀后,郁久闾匹黎先的部队被斩杀数百人,大部溃散。

郁久闾大檀的苦日子开始了,后有拓跋焘和长孙翰不断蹂躏,他丝毫不敢停留去召集部众反击,失去统一号令的部落纷纷四处流散,躲藏在荒山深谷之中以避魏军兵锋,牛马遍布原野,没有人收集照料。

拓跋焘自带轻骑星夜追杀郁久闾大檀,其余主力大军负责搜捕藏在各处的柔然部众,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广大范围,如同梳头一样反复篦扫。面对已经失去防御能力的柔然部众,北魏士兵这仗打得轻松惬意,作战行动完全成了一边倒的狩猎娱乐,斩杀和俘虏不计其数,遍地牛羊无人看管,都成了魏军的战利品,光缴获的战马就有一百多万匹,其余牲畜、车辆、帐篷、物资,遍布山谷水畔,有数百万之多。

北魏上下都发了一笔横财。拓跋焘的绝对威信就此树立起来。

这样的领导谁不愿意跟?做生意风险小,收益大。

和拓跋焘的高光时刻相反,郁久闾大檀正过着凄风苦雨的日子,都说“鼓破万人捶”,曾经臣服的高车部落,这次居然也北魏的攻势甚猛,公然攻打并掠夺柔然,把郁久闾大檀气得半死。气归气,回天乏力的郁久闾大檀,毡帐被焚烧丢弃,晚上只能露宿在车上,和身边仅有的几百人藏在山中,人和牲口挤在一起,混乱不堪,心惊胆战地躲避着魏军的搜捕。

拓跋焘距离郁久闾大檀只有2天的路程,拓跋焘很快就要成为柔然的终结者。

孤军西进的拓跋焘,终究还是担心会中了埋伏,拒绝崔浩的劝谏下令撤军。一旦拓跋焘再坚持追击2天,以郁久闾大檀的处境,绝无逃脱的可能。但历史没有假如,在即将到手的彻底胜利面前,拓跋焘选择了撤军,虽然之后他也深为后悔。

侥幸没有死在拓跋焘的刀下,几番颠簸的郁久闾大檀忧愤交加,战争结束后不久也很快去世。他的儿子郁久闾吴提继承汗位,带着柔然残部休养生息,慢慢恢复元气。

虽然拓跋焘没有彻底消灭柔然,但他也不会再给柔然死灰复燃的机会。在之后的25年里,魏军13次远征,以平均2年出兵一次的频率反复捶打柔然。

意得志满的拓跋焘带着大量的战利品胜利回国,走到半路听说高车国袭击柔然的光荣事迹,十分气愤。

“我们吃苦受累取得战果,居然还有人敢在老虎嘴里抢食,这还得了。“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拓跋焘派左仆射安原统率一万名骑兵去敲打高车。

刚得了便宜的高车部落同样没做防备(不过防备也没用),被打得鸡飞狗跳。魏军当然不会白来一趟,又顺手抢走高车部落的牛羊一百多万头,掳掠走大量的人口。望着绝尘而去的魏军,高车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拓跋焘一只拳头解决柔然这个边患,另一只拳头瞄准了割据在陕西的赫连夏国。


    (http://94xsds.com/book/406378-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