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料事如神的牛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章 料事如神的牛人

 

这次作战失利,也迫使拓跋嗣不得不重新审视刘裕这个对手,于是召来崔浩,君臣两人做了一个翻新版的煮酒论英雄。

“这次刘裕讨伐姚泓,能攻克吗?”

崔浩答:“定能攻克!姚兴慕虚名而不做实事,他的儿子姚泓生性懦弱,兄弟争权,不能一心对敌。刘裕是一代人杰,精于谋略,将士勇猛善战,训练有素,没有理由不能取胜!”

拓跋嗣问:“刘裕与慕容垂相比,谁强?”

”刘裕一定胜过慕容垂,慕容垂凭借祖辈的资荫,恢复祖上曾经的基业,族人愿意投靠,能相对容易地建功立业。刘裕出身寒微,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资本,但看他所过之处,无坚不摧,各路反叛被纷纷消灭,只有过人才智的人才能做到。”

拓跋嗣惆怅不已,和这样神级别的对手同处一个时代,何其有幸,又何其不幸。

那应对刘裕,还有何策?

崔浩分析,如今北魏西有赫连勃勃的夏政权虎视眈眈,北有柔然不断寇边,国内尚无可以统兵御敌的一流良将,现如今最好的策略就是收敛锋芒,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以刘裕的才智足可攻灭姚泓,但没有精力去长期统治已经被各民族统治了近百年的关中地区。功高震主的刘裕,是当代曹操,取胜后一定着急回国篡取皇帝宝座,安排留守在关中地区的士卒必然无法长久驻守。这样一来,北魏只要休养生息,观察局势,假以时日秦国的地盘最终会为北魏所有。

这是唯一可行的制胜之路。

战争的走向也确同崔浩预料,仿佛这场战争的剧本就是由崔浩亲笔书写的。

刘裕以却月阵击败魏军消除后方威胁后,带领主力直奔洛阳而去。

此时刘裕在战前部署的几路大军都已达到战略目标,对后秦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只差对长安城发起最后一击。

为了确保这次征战胜利,刘裕拿出了自已的全部力量,早在半年多前已做好了周密部署。

刘裕令王镇恶和檀道济为先锋,从许昌向洛阳东北方向进攻。

以朱超石、胡藩率部由襄阳赴河南登封,进攻洛阳南部。

沈林子率水军沿着黄河直趋洛阳。

沈田子、傅弘之率部由襄阳北上,攻击位于陕西省商南县的武关,牵制关中的后秦军。

各路中速度最快的是先锋王镇恶。

王镇恶是前秦名相王猛的孙子,生于五月初五,易经认为这天阳气最盛,按照盛极而衰的道理,这一天会发生很多不祥的事,是“恶”日。担心会给家里带来厄运,家人打算把他送给别人,王猛出面阻拦,给他起名镇恶。

前秦覆亡后,王镇恶的父亲带着他逃到东晋,长大后的他刚毅果决,深受刘裕赏识。

刘裕此次以王镇恶为先锋,除了他本人才能出众外,更有要借助其祖辈王猛在关中数十年实施仁政的美名收服当地人心的深层用意。

对此次出征,王镇恶也信心十足。出征前刘裕的肱骨之臣刘穆之见到王镇恶说:“当年晋文王把征服蜀地的重任委托给邓艾,现在大王要把关中委托给你了,希望好好努力。”

王镇恶豪情万丈:“我辈借托风云,自当乘风而起。此次不克长安我誓不回南方,如果三秦之地平定,主公没有得到九锡的封赏,就是您的责任了。”两人大笑击掌盟誓。

王镇恶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占领许昌、虎牢关,攻克洛阳。按照刘裕的计划,王镇恶占领洛阳后,等待晋军主力聚齐后一起西进长安。王镇恶见潼关空虚,战机难得,随即机断而行,令毛德祖攻河南洛宁,自已携新胜之威挥兵疾趋潼关。

姚泓的叔父姚绍深沟高垒拒守潼关,王镇恶、毛德祖和沿水路而来的沈林子会师后被阻挡在潼关,王镇恶利用自已爷爷王猛之名在河南弘农民间收取粮食,沈林子毛德祖带兵扫清潼关外围。等军粮到位,三人合击姚绍,姚绍屡战屡败,惊惧而死,潼关被晋军收入囊中。

此时负责进攻武关的沈田子也高奏凯歌,攻克武关,兵临灞上(西安白鹿原),直接威胁长安城。

当刘裕击败北魏,沿黄河到达潼关时,筹划对姚泓最后一击。

王镇恶请求带领水军从黄河入渭水,直逼长安,刘裕同意。

王镇恶带领主力乘艨艟巨舰乘风破浪,逆流而上直奔长安北。在岸上防御的后秦士兵只看见船舰溯水而进,却看不到舱内划船的人,以为神助晋军,莫不惊恐。

王镇恶弃舟上岸,渭水水流湍急,眨眼之间船舰都随流而去。王镇恶激励将士:“各位将士家在江南,这里已是长安城北门外,离家相去万里,船队所载的衣物钱粮,都一起被逐流冲走,如今求生之计,唯有死战,可以立下大功,不然我们都会死在这里。”于是身先士卒奋勇发起冲锋,众人也知已无退路无不争先。后秦军大败而散,姚泓单骑还宫。王镇恶从长安北门的平朔门攻入长安。

第二天,姚泓带妻子儿女归降,后秦灭亡。

之后的局势也确如崔浩的预判,占领长安后四个月后,刘裕很快南归,只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和一班攻秦时的文臣武将在长安镇守。赫连勃勃趁机对关中地区用兵,外敌压迫之下,年少的刘义真无法对复杂的局势作出正确处置,导致内部内讧,王镇恶、沈田子在内讧中被杀。刘义真按照刘裕的命令放弃长安,在对关中地区进行一番劫掠后,缓缓南行,结果被赫连勃勃的骑兵追上,全军覆没,只有刘义真单骑逃脱。这样,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归属赫连勃勃统治。

9年后,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被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消灭,富庶的帝都长安从此纳入北魏囊中。

不到10年,崔浩的战略构想全部实现。

人才啊!

在那个时代的刘裕、崔浩、拓跋珪,比他们早一代的王猛、符坚、慕容垂,往前再追溯更早的桓温、王羲之、陶渊明、邓艾、诸葛亮、曹操、孙权等等,精英俊杰如群星闪耀,不可胜举。我们这个民族能延续几千年,从来不缺乏可以大书特书的英豪才俊,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百科全书。


    (http://94xsds.com/book/406378-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