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刘裕已经灭掉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被活捉送到建康处斩,东晋的军事势力已经延伸到黄河下游的山东。
在此之前,先后栽在刘裕手里的有聚众叛乱12年的孙恩卢循、窃国2年的桓楚政权的桓玄、割据四川9年的谯纵,占据江陵的刘毅,叛晋的皇族司休之,加上刚刚被砍掉脑袋的南燕皇帝慕容超,刘裕真正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刘裕对后秦把持的关中膏腴之地念念不忘,他太需要把晋朝的军旗插在长安城头,成就光复长安洛阳两京的伟业,在自已的功劳簿上再写上“收复长安,活捉姚泓”的字样。
自从西晋永嘉之乱丢失长安以来,长安城留下过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诸国君的身影。令人汗颜的是,在城头不断变化的大王旗中,始终没有出现晋军的大旗,60多年前,风头正盛的桓温北伐也仅仅止步于长安郊外,随后在白鹿原被击败一溃千里。由此算下来,长安脱离晋朝控制已经整整100年。
实现百年的梦想,足以让收复长安成为彪炳千秋的伟业。
刘裕还有一个目标,要以这个伟业为跳板,去实现他自已人生的最高理想,他不打算学曹操只做周文王。
无论怎样,后秦的这位新帝姚泓已经成为刘裕菜单里必须要吃下去的一道大菜。
为了尽快把这道大菜炒熟,谋略极深的刘裕和他的顶级智囊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沿淮河泗水进入黄河,从黄河逆流而上占领洛阳,再从黄河的支流渭河直达到长安北部。
这确实是天才的进攻路线,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
自古以来,夺取长安的通路,首选都是从陆路进攻。
刘邦从四川出兵,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击败章邯夺取长安在内的三秦地区。
刘秀趁赤眉、绿林两军火并之际,以邓禹、冯异为主将,从河南进入陕西,几番拉锯后最终在河南渑池击溃赤眉军主力,把关中地区收入囊中。
曹操从河南出兵,在潼关、渭河一线击败马超和韩遂,占据了富庶的关中平原。
诸葛亮耗尽一生心血,带兵从汉中六出祁山,也没能远远的看到长安城郭。
之后的唐朝,李渊从山西太原起兵,跨过黄河进入长安。
宋元明清,进入长安的,无不都是以步骑兵为主力从陆路攻入长安。
只有刘裕,采取了沿黄河走水路进攻的方式。
起码走水路比走陆路的优势太多了。
晋军水军是当时各国最强的存在,水战战法最为娴熟,刘裕剿灭海贼卢循,平灭荆州刘毅,吞并四川割据的谯蜀政权,水军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此次征讨后秦,水军自然当仁不让。
水路短,阻碍少,在古代行军打仗,长距离作战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运输,行军时间越长,人吃马喂需求的粮食消耗越大,对农耕政权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汉武帝几次远征匈奴,差点把整个大汉帝国搞破产。
水路行程短,巨大的战船本身就是运输工具,运兵的同时也可以载粮,大量的粮食随船而行,减少粮食往返运输的成本。
从水路进攻,避开陆地上山川险路,避免陷入逐城争夺的苦战,只夺取沿河两岸有战略价值的城市,全军上下牢牢盯着终极目标长安。
二战时的麦克阿瑟用这个战法把日本从太平洋赶回老家,还当了5年日本的太上皇,这种战法被赋予了一个极其好听的名字——“蛙跳战术”,也叫“跳岛战术”。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在海湾战场打出的一记左勾拳,也是蛙跳战术的升级版应用。
必须要说,咱们中国人的智慧,集人类智慧于大成,什么时候拿出来用都不过时。
刘裕还十分贴心的设计了围绕发挥水军优势的战术阵型,著名的“却月阵”就是在这个理念下成型的,拓跋嗣的北魏骑兵有幸成为这个阵型千古以来唯一的受虐者,结果就是惨败,“死者相籍”。
最后还得说当年北方水土还是相当好的,黄河渭河流水量大,刘裕的水军战船高数十丈,都是大舰,战船上还修建有高大的船楼。这样的战船行驶,对河流的要求是太高了,当时的黄河水量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
在完美的计划,也会有很多执行过程的问题,刘裕制定的水路进攻计划优点很多,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黄河水路不是你刘裕想走就能走的。
因为这条水路不仅仅属于晋国,当时的黄河,妥妥的属于国际水域。
黄河沿岸的城市有几个都在北魏境内,可以说这条水路的管理权在北魏。
你刘裕带着自已家的兄弟,从拓跋嗣家的院子里招摇过市的路过,房主人拓跋嗣肯定不爽。
刘裕倒也不是个无赖,很讲道理。
啥也不说了,你的路我只是借,既然是借,那就会给钱,反正地主家财大气粗,有的是银子。
怎么着?不打算借路?也好办,南方来的兄弟们手里除了有钱袋子,还有刀把子。
很快,刘裕借路的建议摆在了拓跋嗣面前。
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了,于是拓跋嗣和群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群臣哗然,很快就基本达成一致,刘裕这就是假道伐虢的翻版。
当时也是晋国,只不过是春秋时候的晋国,想去讨伐虢国,于是向虞国借路,结果怎样,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
借路的人从来都不安什么好心,你刘裕欺负我们都不读书,不懂历史吗?
想清楚了,结论就出来了。
路绝对不能借
为什么是基本达成一致,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这个想法,只有一个人不是这样想。
这个人是崔浩。
崔浩的观点很明确,这次刘裕不是想重演假道伐虢的游戏,是真的去灭后秦,北魏要阻挡刘裕西进,就相当于替后秦挨揍。以刘裕的凶悍脾气,这顿揍挨得一定不轻,而且后秦的新皇帝姚泓愚劣懦弱,救了他对北魏也没什么好处。
崔浩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借路给刘裕,让其顺利向西,魏军则重点布防在山东,截断刘裕的归路。如刘裕取胜,会感念魏军借路之恩,如刘裕不胜,则可和后秦首尾夹击,到时后秦会感恩于北魏的援救。主动权始终牢牢地掌握在北魏手里,可以两头渔利。
精明的崔浩,给了拓跋嗣一个可进可退的万全之策。
就在此时,战场的一个消息传来,让拓跋嗣大为光火。
北魏守将尉建慑于刘裕的强大军力,放弃黄河南岸的重镇滑台,向北渡过黄河跑了。
刘裕大将王仲德兵不血刃占领滑台,得意洋洋地放出话来说:“本打算用七万匹布帛做酬劳向北魏借道,想不到北魏守将自已却放弃城池逃跑了。”
这种挑衅让拓跋嗣极其愤怒,尉建虽无能,但又岂能让刘裕轻视我大魏无人?加上拓跋嗣的嫔妃是后秦前任皇帝姚兴的女儿,她知道刘裕兴兵之事,天天哭得梨花带雨,恳求拓跋嗣支援娘家人。
几个事情凑在一起,拓跋嗣最终决定,必须要和刘裕掰掰手腕,当世的两大强国终于开始了首次电光石火的碰撞。
(http://94xsds.com/book/406378-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