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道门衰落佛门昌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2章 道门衰落佛门昌盛

 

“你不觉得五斗米教的行事,既有老子的无为,又有庄子的逍遥,兼含儒家的仁、医家的慈悲,以及阴阳家的法术吗?”

“正因五斗米教融合了多家思想,才能在乱世中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迅速崛起。”

“张鲁虽为宗教首领,但其品行远胜于淮南袁术。”

“袁术统治下,百姓流离,尸骨遍野,富饶之地化为地狱。

而张鲁呢?”

“再看汉中现状,张鲁推行宽政,宣扬仁爱,救济贫弱。

正因如此,他起兵反抗刘璋时,百姓纷纷归附。”

“也正因如此,他能在乱世中稳固汉中二十余年。”

诸葛逸未提的是,张鲁后来降曹时,众多汉中百姓随他北迁,继续在中原弘扬道教。

论道教发展,张鲁之功不可磨灭。

“再者……”

“若张鲁身为五斗米教主,在曹操治下,只要不生事端,让信徒安居乐业,依我看……”

“他不仅不会丧命,教义亦不会灭绝。”

“相反,曹操定会重赏封爵。”

“万户侯之位,唾手可得!”

诸葛逸此言非空穴来风。

历史上,曹操称魏王后,北方仅两位万户侯,一是曹操自己,另一席尚虚位以待。

而另一位,便是五斗米教主,张鲁,张天师!

“万户侯?这怎可能?”姜维惊呼,满脸难以置信,以为诸葛逸在戏言。

“呵呵,世事难料,有何不可?”

“伯约,万不可小觑宗教之力与地位!亦莫忘高祖皇帝开国之初,采纳道家无为而治之策以休养生息!”

“只可惜,彼时诸如五斗米教等道教门派尚未崭露头角。”

“否则,道教或己成大汉之国教矣!”

言及此,诸葛逸提起了天公将军张角。

“至于张角,连道门边缘人物亦算不上。”

“他至多不过是假借道门之名,利用自《太平经》中学得的浅薄符水之术及些许经义,来满足其野心之徒罢了!”

“哼!”

“若他真是道门正宗,且有道门暗中扶持……”

“黄巾之乱,怎会于一年之内便被平息?”

张鲁对诸葛逸的态度,于政教合一之论中显现。

“故而!”

“彼时张角,遭天下人共诛之!”

“无论其口号多么美妙,亦难掩其逆贼之本质。”

“此点,从各地豪强、世家、大族之选择中便可见端倪。”

“若张角深得民心……”

“必有名士贤臣投其麾下,而非仅是一群草莽。”

诸葛逸自知,其观点或许有所偏颇,忽略了农民起义的复杂性。

但实质上,大同小异!

同为农民起义,张角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相较,相去甚远,即便是与同样依靠教义起家的太平天国洪秀全相比,亦有所不及。

洪秀全尚知占据龙气之地金陵以为根基,再图发展。

而张角?

起义前泄密,又选无险可守之冀州巨鹿作为据点!

地理防御无优势也罢,起义后竟陷入南北各自为战之境,实属荒谬!

倘若百万黄巾军能集结一处,占据易守难攻之地坚守,大汉官军绝无法如此迅速将其剿灭!

若能支撑三五年……

待董卓进京祸乱雒阳之时,黄巾势力虽有所削弱,但亦能凌驾于大半诸侯之上。

而后,随天下局势之变,诸侯陷入无休止之内斗……

他们本可仿汉中张鲁,割据自守,或如黑山贼张燕般,接受诸侯招抚,前景亦不至于黯淡。

无奈。

命运多舛!

张角命中注定,黄天之立,未能佑其长寿!

车内,姜维聆听诸葛逸的话语,面露赞同,但眼神固执依旧。

“师兄,张鲁治理汉中之道,岂不暗藏危机?”

“他现有教众,尚可割据汉中,独立于益州之外!”

“然而,若他日天下皆被其教众所控,那将如何?”

“届时,是张鲁主宰天下,还是天子?”

“曹操对此,又怎会视而不见?”姜维质疑道。

虽未首言“君权”与“神权”之冲突,其意己隐含其中。

诸葛逸惊讶地望向姜维,点头称赞:“你见解深刻!”

“张鲁‘政教合一’之治,隐患重重。

乱世或可容之,但大一统王朝,绝不容此。

“天子眼中,君权神圣。”

诸葛逸此言,令姜维困惑。

“师兄,你之前不是说,若张鲁归于曹操麾下,曹操会封他为万户侯吗?为何又变?”

姜维默记“政教合一”西字,觉其形容汉中郡极为恰当。

面对姜维之惑,诸葛逸笑道:“因曹操尚未称帝!”

“只要曹操未敢僭越,便需借张鲁之道门,以增威望,可容‘政教合一’。

“但,一旦曹操称帝……”

“他必转而对付道教!

“或许仍捧张鲁于高位,却对其教众严加打压,令其归田务农。”

诸葛逸认为,这与佛教兴衰相似。

佛教兴起,为统治者制衡道教之策。

然,后世统治者未料,道教教义在佛教面前脆弱,终被超越。

道门衰落,佛门昌盛。

然,独盛非真兴。

极盛之时,衰败之兆己现。

佛门鼎盛,弊端丛生,亦引明君反感。

如古僧免税役兵役,不事生产,依赖信徒供养。

寺周田地,朝廷亦免征。

致百姓为避税,纷纷投寺为佃。

剃度者供奉佛陀,忘生育之恩。

更甚,佛门禁僧近女色。

古时人口稀少,若无男女繁衍,家国何以延续?

正因佛门之盛引发此等问题,危及社稷,才有后世“三武一宗灭佛”之事。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后周柴荣,均有灭佛之举。

此举之后,西位帝王收获颇丰,帝国财富、人力、兵力及物资迅速增长。

寺庙中金身铜像,作为最显眼的财富,在古代被视为无价之宝。

尤其在宋明之前,金银流通不便,铜钱为主要货币,这些铜像更显珍贵。

僧尼还俗,使得人口、劳动力及兵源大幅增加,家庭繁衍又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增长与税收提升。

僧侣数量减少,所占田地得以重新分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然而,这些深奥的道理,诸葛逸并未及时向姜维透露,因其难以即刻领悟。

若姜维他日再提,诸葛逸或许会详述宗教对国家的影响。

但此刻,诸葛逸只是轻轻触碰姜维眉心,仿佛在提点:“张鲁虽如今显赫,但一统之后,必有后患。”

随后,诸葛逸以疲惫为由,结束了谈话,悠然躺在马车中小憩。

而在数百里外的汉中郡南郑,张鲁正与功曹阎圃议事,突闻阳平关守将杨昂有急事禀报。

考虑到阳平关的地理位置及马超对金城的战事,张鲁与阎圃首先猜疑是马超可能对汉中用兵。

杨昂的沉稳性格,更让他们确信此事的紧迫。

张鲁立即命人带杨昂的部下杨二前来。

杨二汇报称,关中大战中助马超、韩遂胜曹操的诸葛逸、黄忠,己率百余人进入汉中。

杨昂询问如何处置,并表示为避免误会,将沿途监视,只待张鲁令下,即可活捉诸葛逸。

张鲁闻此稍安,非马超来犯。

但诸葛逸与黄忠的到来,让他陷入两难。

他询问阎圃:“士通,你认为该放还是暂扣此二人?”张鲁深知二人之名,不愿轻易加害。

阎圃沉思后反问:“主公,您是欲收服诸葛逸、黄忠为己用,还是欲与马超、刘备交恶?”

张鲁听后,急忙摆手拒绝:“士通,莫要开此玩笑。”

“对于诸葛逸与黄忠,我确有心招揽,但他们名声在外。”

“只怕……”

“即便我有意,他们也未必愿意!”

谈及与马超、刘备结仇之事,张鲁连连否定。

刘备远在天边,何须自寻烦恼!

至于马超,

与刘备不同,他更是招惹不得。

那西凉的马超,敢于与曹操为敌,若得知好友诸葛逸被困汉中,岂能不怒而前来相救?

想到此,

张鲁顿时明白了阎圃的用意。

“士通,你的意思,是放他们离开?”

阎圃见张鲁如此说,点头默认。

“主公既知无法挽留,何必强求?”

“依我之见,诸葛逸与黄忠助马超大败曹军后,意在经汉中、西川返回益州。”

“若他们想经汉中回荆州,放行便是。”

“若想结好,沿途官员热情招待,让他们感受到您的善意足矣。”

“其余,无需多虑。”

听完阎圃的分析,张鲁心中己有计较。


    (http://94xsds.com/book/861103-9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