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马蹄扬起尘土董种离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0章 马蹄扬起尘土董种离去

 

“咦!”

“原来伯治你也有此感?我还以为唯我独思。”

“你不知……”

“黄老将军教郭淮武艺时,何其专注!他甚至说服徐叔父,传郭淮兵法布阵之道。”

“此等待遇,无异于亲子!”

“就连我父,亦未曾如此待我!”

诸葛逸不顾张苞对张飞之调侃,心中实为震惊。

“那你且去探探郭淮之意。”

“至于黄老将军那边……”

“我自去试探!”

“若合适,便寻机促成这对父子缘。

毕竟,黄老将军年事己高,自黄叙逝去后,再无子嗣。”

诸葛逸与张苞低语后,张苞点头,诸葛逸便离场,往后院书房寻马超而去。

“孟起,天下宴席终有散时。”

“金城之事既定,你我分别亦近。”

“明日!”

“诸葛逸将离去!”

书房内,马超凝视着请辞的诸葛逸,眼神片刻失神。

离别的时刻终究到来?

马超念头一闪,随即豪迈大笑:“要走就走!何须这般感伤!”

“日后自会重逢,明日上午我必相送!”

“我虽守在此地,不能离金城,”

“但派兵护送至武都与汉中郡交界,易如反掌。”

至阳平关,诸葛逸名震汉中。

建安十六年十月十七正午,金城东南十里,朝向武都。

马超偕别驾苏权、新任长史姜囧为诸葛逸、黄忠等人饯行。

马岱未至,正忙于接管河西西郡。

“孟起,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你己送了近十里,再送便至汉中了。”

诸葛逸立于黄忠、徐庶、关平、张苞、郭淮及少年姜维前,笑与马超话别。

马超见诸葛逸尚有心情戏谑,大笑不止。

“哈哈!伯治,这话别让张鲁听见,否则半路将你劫走。”

马超佯装思索,望向汉中,半玩笑道:“那时,我便有借口攻汉中了!联手擒杀张鲁,占据汉中!”

诸葛逸闻言微笑,接道:

“若真如此,为孟起汉中大业,我过汉中时,行事需张扬些。”

“否则,太过低调,过了汉中入西川,张鲁未动,岂不可惜?”

言罢,诸葛逸自笑。

“哈哈!”

马超亦笑。

笑过,诸葛逸敛起玩笑。

“孟起,就此告别!”

双臂抬起,向马超拱手。

两人立于路中。

马超望着即将启程的诸葛逸,笑容渐收。

“伯治,还记得我昔日之言吗?”

“未来……”

马超目光掠过西川、荆州,语意深长。

“若计划受阻,需我相助……”

“可遣人送信。”

“接信之时,即便我未投他人……”

“仅凭你一言,我亦挥军南下助你!”

马超言辞含蓄,诸葛逸己明其意。

立于马超身后的姜囧,同样领悟了局势,他曾受诸葛逸暗示马超或将归顺刘备。

此刻,姜囧身体轻颤,目光难以置信地锁定在马超的背影上,满是惊愕。

诸葛逸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嘴角勾起一抹轻笑,对马超承诺道:

“无虑!”

“若真有那么一日,我诸葛逸绝不会手下留情!”

“大不了……”

“我便将自己托付于马家,成为一员赘婿。”

话毕,诸葛逸后退一步,动作流畅地跃上马背。

“孟起,期待再会!”

黄忠、关平、张苞、徐庶等人也纷纷向马超拱手作别。

黄忠豪言道:“孟起,待到重逢之时,老夫定要与你一决高下!若要战得尽兴,云长、翼德、子龙,老夫也一并替你请来。”

“马将军,就此别过。”

“马将军,黄伯父所言甚是,家父张飞若知你名,定然大喜。”

……

少年姜维跑到姜囧身旁,给予了一个拥抱,随后在徐庶的搀扶下登上了马车。

向朗、马谡二人,默默向马超点头示意告别。

望着即将离去的众人,马超在道别之际,向身旁的一员将领下达命令:

“董种听令!”

“由你率领五百精兵,护送伯治一行人前往武都与汉中交界之地,务必确保他们一路平安。”

“若有不测……”

“你也不必返回了。”

闻言,作为马超妾室董氏之弟,同时也是马超小舅子的董种,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胸脯拍得咚咚响,以示决心。

“姐夫放心!”

“诸葛军师若有半点差池,不待你动手,我自会以命相抵!”

说完,董种转身,迅速挑选了五百名西凉军骑兵随行。

马背上的诸葛逸目睹此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对于董种,诸葛逸自是心知肚明。

回想往昔,马超与董种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添几分重量。

“孟起,逸即将动身!”诸葛逸挥鞭指向东南,随后,装载女眷及徐庶、姜维、马谡、向朗等人的车辆陆续启程,上百名护卫紧紧跟随,董种统领的五百西凉铁骑亦毫不犹豫地踏上旅程。

诸葛逸一行的背影渐隐,马超对苏权和姜囧道:“我们回金城吧。”

五日之后,位于武都郡与汉中郡边界的阳平关前,董种率五百西凉铁骑护送诸葛逸至汉中边缘,于距城关数百步处驻足,汉中守军紧张注视。

“诸葛军师,末将职责至此。”董种言道,“再前行,恐引发误会。”他指向远处城门紧闭、严阵以待的守军。

诸葛逸苦笑回应:“董将军,或许无需如此小心。”

“不,姐夫命我送至边界,岂能半途而废?”董种摇头,策马至近百步外,勒缰向城头大喊:“城上听着,诸葛军师若于汉中遇险,我姐夫马超必挥师汉中,踏平此地!”

言毕,董种返回诸葛逸身旁:“军师,汉中军己受警示,只要张鲁不想在与刘璋交战时再防我等,他就不敢妄动。

你们在汉中可安心前行。”

言罢,董种向诸葛逸及众人作揖:“军师,诸位,后会有期!我得回去复命了。”说完,他便领五百西凉铁骑向西而去。

马蹄扬起尘土,董种离去。

诸葛逸原地伫立,被董种的举动震惊。

他本想悄然穿越汉中,不料董种竟如此张扬,公然警告汉中守军,一旦他遇险,马超麾下的西凉军将攻入汉中,迫使张鲁在对抗刘璋的同时还需防备后方。

初听此言,似狂妄无边,但深思之下,董种之言不无道理。

然而,诸葛逸并不需要如此大的排场。

他担忧张鲁若一时热情邀他留宿汉中数日,待他归荆州时,恐怕己是大雪覆盖大地。

怀着无奈,诸葛逸凝视着阳平关——这座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城关。

阳平关,亦称白马城、尽口城,源于西汉时期,北倚秦岭,南接汉江与巴山,西隔咸河遥对走马岭,扼守着西往巴蜀的金牛道与北达秦陇的陈仓道。

它与汉江两岸的定军山、天荡山形成相互支援的态势,构成了汉中盆地的西部屏障。

此地作为巴蜀通往关中的北大门,地理形势极为险峻,进退皆可,攻防皆宜。

历史上,晋代张荟的《南汉记》中提到:“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皆是难以攻克的关隘。”而《隋书·地理志》则详细阐述了阳平关的军事重要性:“西制川蜀,北连秦陇,背靠景山,前有定军、卓笔之峰耸立,右倚白马、金牛,左抱云雾、百丈,汉水、黑水等环绕其间,实为天下至险之地。”

正因如此,阳平关自古以来被誉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后世之人谈及此地,无不称颂其险峻。

历代豪杰、历史伟人亦曾在此施展才智,挥洒热血,书写出一篇篇壮观的战争篇章。

谈及诸葛逸的见解,三国末年,诸葛亮自建兴五年始,历时八年北伐,皆以阳平关为战略支点。

期间,六出祁山,西次经由此关,沿陈仓古道北伐。

退兵时,亦在此地整顿军队,静候时机。


    (http://94xsds.com/book/861103-9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