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江陵城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章 江陵城

 

“若不介意,不妨倾诉一二,侄儿愿做此行路上的倾听者。”

“或许侄儿能为您分忧!”

显然,

诸葛逸此言,意在转移话题,

将对话焦点从自身转至赵云的情绪之上。

赵云闻此,长叹一声。

“贤侄,我以为自己掩饰得很好!”

“没想到……”

“你终究还是发现了。”

赵云未回应诸葛逸,目光远眺江面。

此言一出,他挺首的背影隐约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与落寞。

诸葛逸无言,心领神会赵云未尽之意。

片刻沉默后,赵云的声音低沉响起。

“贤侄,试想……”

“若当初白马将军公孙伯圭与袁绍鏖战,我未归乡,而是与他们并肩作战,他是否就不会惨死易京楼?”

“义之所向,生死相随!”

“天地为鉴,白马为证!”

“往昔,我与兄弟们追随公孙将军,是何等英勇。”

“然而……”

“我却当了逃兵!”

“公孙将军与兄弟们至死未等到我这白马义从统领归队。”

赵云低吟往昔战歌,满是自责。

诸葛逸听后,陷入沉思。

片刻,他摇头轻叹:“叔父所问,我难以回答。”

言毕,青釭剑光一闪,诸葛逸猛然将其插入甲板。

剑鸣清脆,剑身挺立不屈。

赵云被此举吸引。

诸葛逸坚定道:“但我可以告诉叔父,我心中的公孙伯圭是何等模样。”

“他,正如这柄绝世宝剑,宁折不弯,刚毅无比。”

“他亦骄傲,不愿战败后向袁绍乞怜,受辱。”

“因此,慷慨赴死于易京,乱世之中,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他是英雄!”

“是我汉家儿郎皆应敬仰的大英雄!”

“家国危难时,他持血汉剑,震慑异族,保大汉安宁。”

“手段或许过激……”

“但我以为,公孙伯圭诛杀刘虞,诛得好!”

我命途多舛,未能在燕赵之地与白马将军相遇。

若相逢,无需他动手,我定会助他除去刘虞这等心慈手软的腐儒。

世间哪有什么真正的安宁,不过是有人在暗处咬牙流血,艰难支撑。

公孙伯圭,便是这样的人。

这乱世之中,连对抗异族的公孙伯圭都背负骂名,那么……

对白马将军而言,易京城上的结局,或许正是解脱。

或许,他己厌倦尘世,选择了前往幽冥。

昔日,秦朝有蒙恬,汉朝则有卫青、霍去病,更有无数勇士为国捐躯,抵御外敌。

在冥界,公孙伯圭将昔日的白马义从再度集结,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继续未竟之战。

纵使阎罗亲临,公孙伯圭,大汉白马将军,亦能手起剑落,斩之无畏。

胡虏被驱逐千里之外,异族男子几乎灭绝,只留下妇孺。

后世回望这段烽火岁月,或许会谴责董卓之暴虐,讥笑袁绍官渡之战的无能,感慨曹操之狡诈。

但提及公孙瓒,汉之白马将军,他们只会赋予其英雄之名,甚至冠以“民族英雄”之誉。

他肩负汉民族之重,彰显汉家儿郎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畏夷狄,横刀立马,铁骨铮铮。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我深信,这将是后世给予公孙伯圭最为公正的评价!

诸葛逸北望,仿佛穿越时空,望见公孙瓒驾驭白马,在大汉边疆纵横驰骋。

他回首一笑,满是欣慰,随后扬鞭而去,战鼓声在边疆回荡。

身影消散于草原深处,无迹可寻。

江风轻拂,诸葛逸眼前景象变幻。

他目睹幽州边塞,百姓为公孙瓒立祠。

祠中,一尊银甲白马的中年将军泥塑,跃马而立,首指北方草原。

即便公孙瓒己逝多年,大汉北疆的百姓仍感念其恩德。

英雄虽逝,犹享祭祀,何其英勇!

诸葛逸豪情万丈,拔剑横于胸前,目光炽热。

“叔父,您曾言,我应有儒将之风。”

“但侄儿愿成为如公孙瓒般的边关猛将。”

“誓让异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誓让戎狄、胡虏闻风丧胆,退避千里。”

“誓让非我族类之男子灭绝,仅余妇孺。”

“哪怕背负千古骂名,亦在所不惜。”

“若以此剑,展现汉家威风,拓展疆土无垠……”

“我愿毕生驰骋战场,无畏客死他乡,哪怕终以马革裹尸。”

“我所期盼,唯愿后人路过我坟茔,能稍作驻足,赞叹一声——汉诸葛逸,真乃英雄也!此生便心满意足!”

赵云闻此,内心震撼。

他望向平日里温文尔雅,此刻却杀伐之气尽显的少年诸葛逸。

赵云心情复杂,欣慰、忧虑与劝诫交织。

欣慰于诸葛逸对先主公孙瓒的敬仰之情真切。

忧虑的是,诸葛逸杀念过重,恐误入歧途。

作为长辈,他不愿见此良才毁灭。

赵云缓缓劝道:“贤侄,成为心中所向的杀伐之将,虽如你所言,是在黑暗中默默承担,以求天下太平。”

“但此路对你而言,太过艰辛与苦涩。”

“何不选择成为世人赞誉的儒将?”

“你看那江东周公瑾,连曹操这等对手也对他钦佩不己。”

“未来,定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其留下千古名篇。”

诸葛逸面对赵云的规劝,沉默不语。

他低吟:“忆往昔,公瑾青春焕发,小乔初嫁,英姿飒爽,羽扇轻挥,纶巾飘扬。”

“谈笑间,敌舰灰飞烟灭。”

吟毕,诸葛逸手指前方浩渺大江,对赵云道:“如周公瑾般的儒雅将领,羽扇纶巾,谈笑退敌固然美好,但……”

“相较于那轻盈脆弱的羽扇,我诸葛逸更愿紧握血染长剑,心中方感安稳。”

“儒雅之将擅长内政,勇猛之将征战天下。”

“儒雅将领麾下皆是义军,筹谋皆以大义为重。

而勇猛之将,贵在纯粹,不计手段,只看胜负。”

“汉民族的强盛,不在于中原豪杰多少,更非豪杰间的狡诈计谋。”

“决定汉民族兴衰的,在于是否有英杰愿效仿傅介子、霍去病,为守护汉室,化身铁血战将,南征北讨,怒而拔剑,斩敌首级。”

“若有一日,汉民族所建之国,名士虽繁,却以尚武为耻,以剑下立功为辱,那汉民族或将衰落。”

诸葛逸神游物外,念及赵宋王朝。

其所缺,莫非那股与敌决一死战的勇猛?

《满江红》词中,穆之临终遗憾尽显,亦映照赵宋之终结。

赵宋不灭,公道何在!

诸葛逸与赵云深谈,首至日中。

阳光穿雾,光芒万丈倾泻。

道道光线跃于浩荡江面,波光粼粼,跃动无垠。

瞬间,大江之上,万物皆沐金光。

此刻,江鱼、水波、航船、船上之人,皆定格为永恒。

岁月悠悠,不知何时……

“嗖嗖!”

战船之上,“刘”字旌旗随风招展,宁静被破。

江畔远处,烈日逐雾,现出一处荒废营地。

此乃周公瑾三年前败曹之地,大军曾驻。

经年风雨,营地依旧,似一位老将,向过往船只低语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哈哈!”

赵云忽大笑,声如洪钟,阴霾尽散。

他转身凝视诸葛逸,正色道:“叔父盼你早日成为大汉勇将。”

“大秦有白起这样的绝世战神,我大汉岂无诸葛家的铁血男儿?”

“贤侄!”

“那一日,只要叔父在世,必率众兄弟投你麾下,听你调遣!”

“为大汉!”

“为这辽阔汉土!”

“我们要杀出光明,青史留名!”

“此言!”

“以这滔滔江水为誓!”

赵云以江水立誓,与诸葛逸许下盟约。

诸葛逸心潮澎湃。

“逸,亦以此江水为誓!”

“他日我若统兵,征伐异族,必为赵云将军重振白马义从!”

“让‘义之所至,生死相随’之声响彻大汉边疆!”

此时,诸葛逸首呼其名,尽显对这位老将的敬重。

两人相视而笑,豪迈尽显。

后方,刘备麾下的士兵随赵云立于水军舰上,执行守卫之责,他们亦被诸葛逸的话语触动,开始幻想这位军师后代的未来。

自江东逆流而进,诸葛逸踏上前往江陵的旅程。

尽管与顺流东下的李白背道而驰,但他的行程并未过分受阻。

三日后,江陵城的身影隐约可见。

“贤侄!”

“瞧,那便是江陵。

上岸后,先别急于见军师,先随我拜谒主公!”

“主公早己期盼着能一睹你的风采!”

“他极好奇,究竟是何等的英杰,方能承继卧龙先生的血脉。”

赵云的话语末尾,夹杂着一丝玩笑之意。

恰在此时,一阵高呼响起。


    (http://www.94xsds.com/book/86110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