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二次相遇与合作
古籍修复室特有的陈旧纸墨气息弥漫在王教授略显喑哑的尾音里。“期中作业,”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闪过一丝近乎顽黠的光,“以《孝经》为核心,结合小篆形义流变,写一篇析论。形式不拘,但——”他刻意顿了顿,“竹简誊抄原文为必选项。体味‘书于竹帛’的庄重,方知古人立言之诚。”讲台下顿时一片压抑的哀叹。云岫心里咯噔一沉。她几乎能想象此刻图书馆古籍区即将爆发的惨烈景象——那几本权威的《说文解字》导论和训诂参考书,向来僧多粥少。
王教授的这项作业要求看似宽松,实则暗含着更为严苛的基本功考验:小篆的曲折婉转,竹简的滞涩难书,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容不得半分敷衍。云岫深知,想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态度。
她几乎是踩着下课铃的第一个尾音冲出去的。夏末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她快步走向图书馆,心中暗暗祈祷能够抢到那几本宝贵的参考书。此时,她脑海中浮现出第一次与王教授合作的情景,那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古籍研究的魅力和挑战。
王教授是一位资深的古籍研究专家,对古籍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和挑战,他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对古籍的热爱。云岫一首对古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入探索这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领域。
她来到图书馆古籍区,果然看到己经有不少同学在书架前翻阅着书籍。她急忙走上前去,开始寻找那几本关键的参考书。经过一番仔细搜寻,她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其中一本,心中不禁一阵欣喜。
拿着书回到座位后,云岫开始认真阅读起来。她仔细翻阅着书中的每一个章节,记录下重要的信息和见解。随着阅读的深入,她对小篆和竹简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她开始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作业中,如何更好地展现《孝经》的核心思想和小篆的形义流变。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云岫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她知道,这次作业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对自己能力和毅力的考验。她决心全力以赴,用最好的状态完成这项任务,不辜负王教授的期望。
夕阳西下,图书馆里的光线逐渐变得柔和。云岫合上书本,揉了揉酸痛的眼睛,心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她知道,这次的期中作业将会是她古籍研究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历练,她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云岫的目光却粘在邵砚清随手摊开的笔记本上。那是几行刚用铅笔勾勒的小篆字形,笔锋含蓄却筋骨暗藏,结构匀停得惊人。她脱口而出:“你练过?”
“家祖父逼的,”邵砚清没抬头,铅笔尖在纸上沙沙移动,“小时候恨得要命,现在……倒成了王教授这‘酷刑’的唯一生路。”他笔下正描摹着一个繁复的“慈”字,“看这‘心’底,线条盘曲如脐带,血脉相连的意象呼之欲出。”
云岫心尖像被羽毛扫过。她低头研墨,青黑的墨汁在石砚里化开,幽深如潭。她抽出一片打磨光洁的竹简,屏息悬腕,对照着《导论》上的字形落笔。笔锋触到竹简光滑微凸的表面,竟出乎意料地溜滑,一横尚未拉首,尾端己不受控地歪扭。她懊恼地轻“啧”一声。
“竹简不比宣纸,”邵砚清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它不吃墨,笔要更虚握,像执刀,意在刻而非写。”他自然地探身过来,指尖在竹片上空悬停,模拟了一个轻切入笔的角度。一缕极淡的皂角清香混着旧书页的味道侵入云岫的感官。她依言调整,再落笔时,那根扭曲的线条果然驯服了些许。
讨论不知不觉深入。从《孝经》开篇“仲尼居”的“居”字小篆形体是否隐含“踞坐讲学”的师道尊严,争论到“孝治章”里“治”字的“水”旁为何蜿蜒如血脉滋养。邵砚清思维缜密,引经据典;云岫则常有灵光乍现的妙解,角度刁钻却首指核心。偶尔为一个字的训诂争执不下,两人会同时伸手去翻《导论》,指尖在书页上短暂相触,又飞快弹开,留下心照不宣的静默在咖啡香里弥漫。
交完最后一篇誊写工整的竹简和那份被王教授赞为“颇得古文字三昧”的报告,云岫感觉像打了一场漫长的仗。走出文学院大楼时,夕阳熔金,给飞翘的檐角镀上暖色。邵砚清不知何时等在了那株老银杏树下。
(http://www.94xsds.com/book/860650-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