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跨洋的"巧合"(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章 跨洋的"巧合"(上)

 

DeepWhisper的回复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苏晚星被失落和困惑堵塞的思路。她几乎一夜未眠,沉浸在对方提供的“仿生树状分形结构”算法逻辑中,结合自己之前的草图,在速写本上飞快地演算、勾画。首到天边泛起鱼肚白,一个结构更合理、形态更富有韵律感的小亭子雏形跃然纸上。疲惫感被巨大的成就感取代,她第一次觉得,京大的夜晚也可以如此充实而美妙。

第二天,顶着淡淡的黑眼圈去上课,苏晚星的精神却很好。上午是建筑初步和建筑史,下午则是第一次设计Studio的导论课。陈教授亲自授课,介绍了Studio的学习模式、课题方向以及分组初步意向。当陈教授提到鼓励跨学科思维,尤其是将数字技术(如参数化设计、AI辅助)融入传统建筑设计时,苏晚星的心猛地一跳,下意识地摸了摸包里那本《参数化设计导论》,又想起了昨晚DeepWhisper精妙的算法建议。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将她、匿名的礼物、神秘的网友和陈教授的理念悄然串联起来。

“晚星,你看这个怎么样?”午休时,林薇凑过来,指着手机屏幕,“话剧社招新!感觉好有意思!”

苏晚星看了一眼,兴趣缺缺:“我再看看别的吧。”她现在满脑子都是结构和算法。

“就知道你对这些文艺的不感冒。”林薇撇撇嘴,“诶,对了,我打听到了!你们建筑系有个‘数字营造社’,好像就是专门搞参数化设计、3D打印、编程什么的,特别硬核!社长是个技术狂人,叫……”她翻着聊天记录,“哦,叫张硕!感觉挺适合你!”

参数化设计?苏晚星眼睛一亮:“真的?有招新信息吗?”

“有有有!我发你!”林薇立刻把招新海报转发过去。

海报设计得很有科技感,社团简介里果然提到了算法生成设计、数字建造等内容。苏晚星当即决定下午就去招新摊位看看。这仿佛又是一个“巧合”,在她对某个方向产生兴趣时,相关的信息就自动推送到了面前。

下午的设计导论课结束,苏晚星首奔招新广场。广场上人声鼎沸,社团摊位鳞次栉比。她很快找到了“数字营造社”的摊位。摊位上摆放着几个用3D打印出来的、造型奇特的建筑模型,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衫(和秦朗同款但更旧)的男生正口若悬河地向新生介绍着,正是社长张硕。

苏晚星挤过去,认真听着。张硕提到社团近期会组织一次参观学校“数字建造实验室”的活动,那里有大型的机械臂和先进的3D打印设备。她立刻在报名表上填了自己的信息。

“苏晚星?海城一中的?”张硕看到她填的毕业学校,推了推眼镜,“你们高中去年有个学长,周屿白,计算机系的,也对这个方向特别感兴趣!他大一时还来我们社团交流过几次,提过一些算法优化设备路径的想法,贼厉害!可惜后来他太忙了……”他语气里满是钦佩和遗憾。

再次猝不及防地听到那个名字,苏晚星的心还是不受控制地悸动了一下。原来,他连兴趣的方向,都和自己有了交集?她压下翻涌的情绪,平静地问:“是吗?那学长,参观实验室活动大概什么时候?”

“就下周三下午!”张硕热情地说,“记得准时来!”

离开摊位,苏晚星若有所思。周屿白的身影,似乎以另一种方式,渗透在她新生活的细节里。她甩甩头,试图把这些念头抛开。

然而,“巧合”并未停止。

几天后,苏晚星在图书馆查找关于“仿生结构”的外文资料,发现几本关键参考书都被借走了。她有些沮丧地在查询台检索,图书管理员阿姨看了看屏幕,忽然说:“咦?巧了,计算机系大二的沈铮同学刚还回来一本《Bio-Inspired Structures in Architecture》,你要吗?还热乎着呢!”

苏晚星一愣:“我要!谢谢阿姨!”她借到了书,翻开扉页,借出记录里面并没有沈铮的名字,只有图书馆的标签。是纯粹的巧合吗?还是……沈铮故意还回来的?

抱着这本还带着图书馆凉气的专业书,苏晚星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书页上,也映照着她微微蹙起的眉头。沈铮……这个名字最近出现的频率有点高。从奶茶店的偶遇,到晚餐,再到这本“恰好”归还的书。她想起方晓的提醒——“无事献殷勤。虽然他们打着苏辰的旗号,但明显是冲着晚星你来的。那个沈铮,眼神太活络,心思很深。”

难道……真的是周屿白授意他们“照顾”自己?这个念头让她心里有点堵。她需要的是平等的尊重,而不是这种带着怜悯和操控感的“关照”。她翻开书,强迫自己专注于那些复杂的结构图和公式,试图用专业的知识驱散心中的烦扰。


    (http://94xsds.com/book/855274-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