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泛舟西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4章 泛舟西湖

 

“当年范蠡带着西施,来到西湖,在这里发家。尽管泛舟西湖只是传说,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美好的故事。”

“ 我也相信。”

成东江到杭州参加会议,莲梦龙正好也带伙伴在杭州参加学习、顺便考察。

“ 这边会议结束了,我去找你。”

走在美丽的西湖岸边,他们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写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的苏轼,一个是范蠡。

两个人总是不经意地想法一致。

如果是从前,他们谈论的肯定是苏轼,而今,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他博学多才,青年时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帮助勾践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后定居于定陶,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楚惠王西十一年范蠡去世,活了88岁,是一生建功立业、富贵长寿又得以善终之人。 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春秋鲁昭公六年,即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宛地,今河南南阳。从小聪明好学,十分伶俐,父母极为宠爱,乡邻亦认为此子长大会有出息。

范蠡二十岁那年,结识了文种。范蠡二十五岁时和文种离开楚国,打算到吴国谋求发展。结果他们发现吴国己有两位名人了——伍子胥和孙武。

过多的高级人才集中在一个单位,于人于己都未必是什么幸事。而力量较弱的越国,应该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二人于是来到了越国,勾践果然重用了范蠡与文种。

在辅助勾践期间,范蠡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勾践失败后,范蠡劝勾践屈辱中先求保全性命,可以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

“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只要命在,一息尚存,就有翻盘的机会。吞下屈辱、喂大格局。

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与好友文种的各自长处所在,并具有敢于担当的品格。

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着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他说:“西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西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吴王夫差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自己,范蠡毫不动摇,对夫差说:“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范蠡的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慷慨激昂,成功地感动了吴王,使夫差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注定了夫差的败亡结局。在政治里,必须稳准狠,必须冷酷无情,不能掺杂进个人感情,不能有妇人之仁,更不要对敌人生出半分怜悯之心,这就是为什么帝王将相之家、非富即贵的大家族里,容易出现人心不古、人情淡泊、甚至亲人兄弟手足相残的惨剧。

何其不幸,历史也好,当今的江湖也好,至纯至厚之人往往更容易落得兵败如山倒的下场。所以,不要做东郭先生,要除恶务尽。季羡林老先生也讲过:“坏人是不会变好的。” 今天你放了他,明天置你于死地的就会是他,那时候,他不会对你有半分手软。所以鲁迅先生说:“痛打落水狗!” 不痛打落水狗,将来后悔的,一定是自己。

在勾践卧薪尝胆的日子里,范蠡建议勾践深藏不露,等待时机。暗中拼命抓紧时间巩固军事力量,在实现复兴的日子里注意时时处处谨慎小心,不让吴国有丝毫察觉。

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抓经济、亲民众、稳定社会;施善去恶、内亲群臣、下义百姓,广施仁义。重建国都,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故意把大城建得残缺不全,而且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以迷惑吴国。高度重视军队训练,大力提高士气,增强战斗力,甚至组织敢死队。范蠡又投夫差所好,派人给他进献珍宝和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你看不久以后,夫差被勾践抓住,勾践何曾对夫差有一丝一毫的怜悯?何曾打算留夫差之命?夫差只有羞愤自杀。夫差自杀的时候,想起伍子胥,十分惭愧,悔不当初,不该不听伍子胥的话啊,夫差是蒙面自杀的。

范蠡功成身退,历来为后人称道为明智。

范蠡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

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勾践赐文种一把剑:“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西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文种舍不得身份富贵,最终未逃脱被赐死的命运。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提到范蠡时,说:“ 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哈哈,苏东坡认为,范蠡也是鸟嘴,和勾践是一类人。真是哪里都是少不了苏东坡。

今天我们说到人间富翁,会习惯将其比作“陶朱公”。这“陶朱公”就是范蠡。

归隐后,范蠡带着家人,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勤力耕作,兼营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后来他迁徙至陶地。这陶地在当时是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地方,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所以司马迁称定陶为“天下之中”。在这最佳经商之地,没有几年,范蠡就经商成为巨富。

范蠡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商思想和较为完整的经商理论,无论是对他的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薄利多销、讲究诚信”的思想。范蠡还发明了秤。

他所传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随着他在实业上的成功而在齐国传播开来,并最终发展成为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

这就是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闻名天下。

莲梦龙津津有味地听成东江讲故事,她也能够听懂成东江语言背后的意思。他们决定去湖南看看。


    (http://94xsds.com/book/852797-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