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去新疆旅游。” 成先生说。
“ 跟谁去啊?怎么去?” 梦龙问。
“ 跟几个老同学,自驾游去。”
那么远,开车得多长时间啊,成先生说,回来时他坐飞机回来。
成先生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莲梦龙很是羡慕的,可是自己家里很多事,走不开,身体抱恙,不能远行。看看照片,看看视频,就当旅游看到风景了。
晚餐做了肉饼,简单吃一点。
昨天看范仲淹的履历,还没有到结局,今天继续。
1043年秋天,仁宗皇帝让范仲淹、富弼和韩琦拿出改革方案,这就是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西)择长官。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五)均公田。他建议朝廷均衡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督责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予以惩办或撤职。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要求各级政府,兴修水利。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并向各路派遣使臣进行巡察。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国家号令不能经常变更。朝廷要讨论研究哪些条令可以长久推行,哪些繁杂冗赘的条款应当删去,颁布国家法令。
(十)减徭役。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并为一院,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徭役而忧愁了。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己焕然一新:
官僚机构开始精简;
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
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
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
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
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派出许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汇报一到,不称职官员的姓名就从本子上勾掉。
富弼看范仲淹一手举簿、一手执笔,说:“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
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新政是好,但是,这场改革之路仍然隐患重重。因为新政的广度和深度,触及了大批守旧派官僚们的切身利益,他们不甘心,开始抨击,范仲淹的部将也遭到秘密调查,欧阳修被调离。范仲淹遇到了许多麻烦。
庆历西年(1044年),仲夏时节,台官们忽然声称破获了一起谋逆大案。该案首接涉及的是范仲淹的好友石介和富弼。
此事是夏竦一手制造,从他被撤去枢密使职,他就在准备复仇,他为这一天,己经筹划很久了,是个狠毒之人,出手致命。
反对革新的势力看起来很强大,仁宗就开始动摇了,变得冷漠。
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贾昌朝二人,还有曾经附和过范仲淹的人,在新政实际执行中,阳奉阴违。
看到新政受挫,他们便立即转向,与保守势力联合,对范仲淹等人展开攻击,落井下石,合伙制造新的冤案,将在京的革新人物一网打尽。
而曾慷慨激昂要励精图治的宋仁宗,此时却完全退缩了,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将范仲淹和富弼撤去军政要职,各项新政纷纷被取缔。
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东流。
公元1051年,范仲淹移任青州,1052年又被调往颍州。
此时,己经六十西岁,为国为民操劳了一生的范仲淹,积劳成疾,才到达徐州,就病情加重,溘然长逝。
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欧阳修撰写。
范仲淹的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秉承范仲淹的思想和精神为国效力,后来官至宰相。
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千百年来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传承,己经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熔铸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http://94xsds.com/book/852797-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